天天看點

秦滅東周後,周天子後代結局如何?或死或發配,漢武帝時才得厚待一、欠了一屁股債的天下共主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三、末代天子之後,是死、是逃、是發配

周武王姬發始建周朝後,分為西周和東周時期。鎬京陷落後,西周正式滅亡。好在周平王往東遷徙,定都在如今的河南洛邑,東周時代正式開始。

東周便是 “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将疆域土地劃分給各路諸侯,讓諸侯自己管理和配置設定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但後期各路諸侯崛起,也不再聽從周王的指令了。

這也導緻了周王朝雖然作為“天下共主”,其實并無實權,各路諸侯都有逐鹿中原,成為一方霸主的宏圖大夢。是以春秋戰國時期割據攻伐,戰争連綿不斷。

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國家打到最後,戰國七雄的格局才彰顯出來,齊、楚、燕、韓、趙、魏、秦,共七國瓜分天下。

戰國末期,随着秦國國力逐漸壯大,趕超諸國,最終秦滅六國,天下實作大統一的局面。而始皇帝一統天下後,延綿了将近八百年的周朝天子家族,卻并不好過。

秦滅東周後,周天子後代結局如何?或死或發配,漢武帝時才得厚待一、欠了一屁股債的天下共主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三、末代天子之後,是死、是逃、是發配

周朝的最後一個王,是周赧王。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的時代,就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秦昭襄王一直稱自己是西戎的霸主,在他的統治下秦國已經很強了,但他并沒有奪九鼎,一直在等一個時機統一六國。

而周赧王是周朝在位時期最長的一個王,從公元前315年到公元前256年,在位時間長達59年。周赧王的時代,本已存在感微弱的東周,已經又進一步分裂成了兩個小國,史稱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而周赧王就是東周公國的國主。

此時,秦國的勢力已經不斷壯大起來,其膨脹的速度加快,早就有了滅六國的雛形。但當時周赧王所有的勢力都隻限于王畿一帶,便是如今的河南洛陽附近。

周赧王一直想要再複興周朝,但這無異于白日做夢。他統治下的東周公國,國土面積太小,人力資源也擺不上台面,周赧王甚至不要說複興周朝,僅僅是周朝末代的統治和延續,都是岌岌可危了。

而秦國壯大後,鄰國楚國覺得秦如果要統一六國,第一個就會把自己吞掉,于是楚國在多次攻打秦國未果之後,将主意打到了周赧王身上。楚國勸說周赧王用天子身份号令諸侯,周赧王雖對秦國的強大已經畏懼,但依然想要放手一搏,謀求生機。

秦滅東周後,周天子後代結局如何?或死或發配,漢武帝時才得厚待一、欠了一屁股債的天下共主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三、末代天子之後,是死、是逃、是發配

最終,周赧王覺得楚國的建議可以一試,于是開始号令諸侯攻打秦國,自己也打算派兵去為滅秦出一份力。然而周赧王早就無兵可派了,于是他向西周公國的國公借兵,湊齊了一支六千人不到的軍隊,打算來一場轟轟烈烈的伐秦之戰。

然而此時的周赧王不僅沒兵沒地,也沒有錢,一分錢都能難倒英雄漢,是以周赧王開始向國内的富豪借錢。天子借錢,也是要打欠條的,這種提前貸款的行徑自古有之,周赧王就這樣拿着借來的錢和兵馬開始攻打秦國。

然而,雖然周赧王跟六國約定了一起伐秦,六國卻沒有回應他。等周赧王的軍隊到了相約的地點之後,發現隻有楚國和燕國派了兵,其他四國覺得如今的秦國大勢所向,根本不可能赢,于是沒有搭理周赧王。

周赧王看着秦國數十萬的軍隊,實在是沒有打赢的可能,隻能悻悻然回國了。可是錢已經花完了,國内的富豪看到軍隊無功而返,自己的錢肯定打了水漂,于是全部都跑到王宮裡向周赧王讨錢。周赧王還不起錢,隻能跑到高台上躲了起來,這也是成語“債台高築”的由來。

由此不戰而退的事件,可以見得周朝明顯名存實亡,秦昭襄王不滅周朝,不過是缺了個取代“天下共主”的借口罷了。

秦滅東周後,周天子後代結局如何?或死或發配,漢武帝時才得厚待一、欠了一屁股債的天下共主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三、末代天子之後,是死、是逃、是發配

其實,在周赧王伐秦之前,東周的破滅早已埋下過伏筆。

公元前308年,秦國想攻打南韓,于是轟轟烈烈的宜陽之戰便打響了。這場戰争中,秦軍大敗南韓軍隊,更是斬首了近六萬的士兵,秦國一時聲名鵲起,震懾了其餘六國。

而這場戰争中,不得不提就是東西兩個周國。秦國從周王室那裡借道去攻打南韓,大獲全勝之後,因周王室在戰争期間暗中資助南韓,秦國于是對西周、東周兩個公國使了眼色。

秦國本想在此時将苟延殘喘的周朝吞下,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扛鼎事件卻在此時發生——秦武王在扛鼎的過程中意外身亡。

秦武王慘死之後,滅周的事情也被拖了一拖。可這一拖,就拖到了50年後,秦國才覺得絞殺這天下共主,名正言順問鼎中原的時機到了,于是在公元前256年,秦軍就攻打西周公國,七年後再兵指東周公國,周朝正式滅亡。

秦滅東周後,周天子後代結局如何?或死或發配,漢武帝時才得厚待一、欠了一屁股債的天下共主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三、末代天子之後,是死、是逃、是發配

如果不是秦國在忙于其他六國的攻略戰,周赧王根本不可能在高位上坐了59年。以國家薄弱的基礎,再加上周赧王的碌碌無為,周朝早就該滅亡了。

但對于秦統一六國後,周朝天子家族的結局,一直衆說紛纭,其中兩種說法比較被認可。

第一種是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其中一篇《周本紀》,詳細記載了整個周王朝八百年的興衰史。其中對于周王朝的結局,司馬遷說:“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意思是說,秦攻占東西周兩個公國之後,周朝自此斷絕,但并沒有交代周朝天子後代的去向。

但是,在之後,《史記》又稱:“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馀載,天子将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裡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就是說,秦滅周之後,直到漢朝開國90年後,西漢人才找到周朝天子家族的後代“嘉”,并給了他三十裡的封地。此時,已經是漢武帝時期,但是自秦滅周至西漢開國90年這段時間裡,周朝天子後人在這其中曆經的坎坷,卻并沒有載入史冊。

第二種說法出自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裡面認為周赧王投降之後,遷到了項城。然而這個說法并不被認可,因為如果周赧王投降了秦國,那麼秦王沒必要等到周赧王死後才奪取九鼎。

秦昭襄王明顯不是會給周赧王留面子的人,而且以當時秦國的國力,根本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天下都在囊中,誰會在乎弱者的想法?是以司馬光這種記載被傳為無中生有,根本經不起推敲。

因而,周赧王這時候要麼是壽終正寝,要麼就是被發配項城的途中死了,左右是離不開一個死字。

秦滅東周後,周天子後代結局如何?或死或發配,漢武帝時才得厚待一、欠了一屁股債的天下共主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三、末代天子之後,是死、是逃、是發配

這裡對于周朝的後代,還有一種最符合秦王的說法。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便将六國的貴族都遷到了遙遠的隴西。由此推斷,周王朝的後代也可能是被秦王發配到了遙遠破落的地方。有人推測是如今的甘肅或者陝西。

這種強制性遷移的政策其實是一種中央集權的象征,也是一個奪取天下的諸侯王該有的魄力。

秦王時代早就不把貴族放在眼裡,王權的集中才是他想要的。秦王深刻認識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隻會對王權産生威脅,中央集權制才是當下的秦國需要的。

秦滅東周後,周天子後代結局如何?或死或發配,漢武帝時才得厚待一、欠了一屁股債的天下共主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三、末代天子之後,是死、是逃、是發配

隻有保證中央集權,秦國才能屹立不倒,天下才能真正獲得安定。奈何貴族餘威仍在,與其讓他們變成一種隐藏性的禍根,不如為己所用,讓他們在政治上發揮作用。

帶着這樣的想法,秦王便将六國的貴族,以及周王朝的天子家族,全部趕到偏遠地區,為自己的中央集權制做準備。是以周王朝的覆滅,其實不過是王權不斷強化的一種象征。

如果秦王選擇對周王室的後代趕盡殺絕,也根本不影響他的統治。這一招可以有,但沒必要。

周赧王身死後,整個周氏家族也就不複存在了。其結局不過是三種,是死、是逃、是發配。周王朝轟轟烈烈八百年的曆史,在秦王這裡便正式結束了。

文/小羊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鑒》,司馬光 2、《史記》,司馬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