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3月18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18日向記者表示,由該校牽頭的科研團隊成功開發一個技術平台,可更快捷和準确地預測神經系統疾病藥物的功效,有助于降低研發新藥的成本。
香港城大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和生物醫學系攜手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花了5年時間進行研究,旨在提供一個技術平台,以預測化合物是否有潛力研發成治療大腦疾病的新藥。
研究團隊以斑馬魚作為研究對象,對數以千計的斑馬魚逐一施加一種臨床中樞神經系統藥物,并制作大腦活動圖譜。這些圖譜顯示斑馬魚腦部不同區域對這些藥物的反應情況。
上司這項研究的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史鵬表示,研究團隊運用機器人、微流控技術和水動力,可于20秒内自動捕獲并固定一條未經麻醉的斑馬魚,是以可同時對多條斑馬魚進行腦部掃描,而不需要利用麻醉藥降低斑馬魚的運動功能,避免了麻醉藥的幹擾。
團隊運用機器學習算法預測121種新型化合物的潛在臨床治療功效,并預測到其中30種具抗癫痫特性,然後從這30種化合物中随機挑選14種,在斑馬魚的癫痫動物模型做行為學測試。
結果顯示,在14種化合物當中,有7種能減輕斑馬魚癫痫發作,而不會産生任何鎮定性副作用。
史鵬表示,這項研究結合快速的體内藥物篩選系統和機器學習,為協助篩選出更具治療藥用潛力的新型化合物提供捷徑,可加快藥物研發,降低整個過程中的失敗比率。
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于科學期刊《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