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基層小吏到一州之主,公孫瓒被稱“白馬英雄”都是這麼拼來的

文 |郭晔旻

“黃巾起義”雖然失敗,各地的農民起義仍舊此起彼伏。心有餘悸的東漢朝廷為鎮壓人民的反抗,将權力下放各州刺史;更在中平五年(188)改州部刺史為州牧,執掌一州地之軍、政大權。從此之後,王綱解紐,地方守臣威權日重,搖身一變成為逐鹿中原的一方諸侯。

從基層小吏到一州之主,公孫瓒被稱“白馬英雄”都是這麼拼來的

公孫瓒

公孫瓒(字伯圭)就是這樣一位人物。此人在《三國演義》小說裡雖然還算擁有姓名,很大程度上卻是作為劉備與趙雲的“背景闆”存在。這其實算是羅貫中小小地“黑”了公孫瓒一把。看官須知,“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在《漢末英雄記》裡就對公孫瓒着墨頗多。何謂“英雄”,與王粲大約同時代的劉邵在自己《人物志》中評價,聰明秀出是“英”,可以為相;膽力過人是“雄”,可以為将。那些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兼資文武的人自然就被并稱為“英雄”了。

公孫瓒并非浪得此虛名。此人生于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家族中連續好幾代都做過郡守級(俸祿為二千石)高官。按說以這樣顯赫的家庭背景,子弟們一般都會依靠父輩編織的關系網,讓太守給自己戴上“孝廉”“茂才”之類的名頭,順順利利踏上仕途。偏偏對于公孫瓒而言,此路不通。盡管他出身“大姓”,可惜其母親出身卑賤,在妻妾中沒有地位。在當時“子以母貴”的封建禮法限制之下,公孫瓒本人也不被父兄看在眼裡。“孝廉”之類畢竟是緊缺資源(當時每個郡一年最多隻有2個名額),當然也輪不到公孫瓒。結果,他隻能出任“郡小吏”,具體地說,是“郡門下書佐”,掌管文書的起草抄寫。

在這個普普通通的崗位上,公孫瓒的表現倒頗令人刮目。太守府日常事務繁忙,公孫瓒在彙報的時候,卻往往連稿子也不用帶,有條不紊地一一道來,沒有一件遺忘的,使得太守不禁暗暗稱奇。當時,“書佐”這個職位,不過是選拔通曉《倉颉篇》之類“學童”課本的人充當,文化水準不高。是以郡太守又派公孫瓒到缑氏山中從大儒盧植讀經,他當時的同學兼好友裡就有一位後來的風雲人物——劉備劉玄德。從缑氏山“鍍金”回到遼西後,公孫瓒開始在仕途起步。起初,他當上了上計吏。這個職位負責代表郡守向朝廷上奏本郡的戶口、賦稅等,與中央接觸得多,升遷的機會也大。後來公孫瓒“舉孝廉為郎”并出任遼東屬國長史、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縣令。

從基層小吏到一州之主,公孫瓒被稱“白馬英雄”都是這麼拼來的

能從一小吏慢慢升官,自然說明公孫瓒其人頗具智慧和才能。而他真正的能力在于他征讨騷擾漢朝邊疆的烏桓戰事上。公孫瓒善于作戰,勇猛無敵,曾自持兩矛沖入敵軍内部,殺敵數十。為了樹立與衆不同的威儀,他還從麾下挑選數十名神射手,每人配備一匹白馬,分成左右兩翼,命名為“白馬義從”,大概就是白馬近衛軍或白馬敢死隊的意思。每當鼓角聲起,公孫瓒便精神抖擻,殺氣騰騰,跨上自己的白馬,率領敢死隊做前鋒,而大軍随後跟進。烏桓軍中隻要見到這位“白馬長史”,便紛紛退避三舍,無人敢撄其鋒。從此公孫瓒名震塞外。

烏桓與漢廷罷兵以後,公孫瓒統率步騎萬人屯駐右北平郡(治所在現在遼甯淩源西南),再以中郎将兼領遼東屬國長史,封都亭侯,掌握了相當大的軍事力量,最後則是任奮武将軍、前将軍,封薊侯和易侯。經過多年戎馬倥偬之後,公孫瓒在河北,軍隊愈來愈多,職位愈來愈高,終于和他的頂頭上司,幽州牧劉虞變得水火不容起來。

從基層小吏到一州之主,公孫瓒被稱“白馬英雄”都是這麼拼來的

劉虞是東漢王朝的宗室,也是當時世族中的著名人物。他雖然位高權重,軍事勢力卻不及在幽州本地經營多年的公孫瓒。幽州一帶士兵的戰鬥力在當時可以說是首屈一指。蔡邕就說,“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瞻仗。”公元191年的冬天,青州、徐州的三十多萬黃巾軍入寇渤海郡,公孫瓒以兩萬兵力迎擊,前後斬首數以萬計,車輛辎重也得了好幾萬,另外還俘虜七萬多黃巾軍。此戰令公孫瓒威名大震,實力劇增。相比之下,劉虞的軍事才能幾近于無。193年冬天,他以十萬之衆發動對公孫瓒的戰争,揚言“無傷餘人,殺一伯圭而已”。結果公孫瓒隻用精兵數百人,因風縱火,就一舉擊潰劉虞大軍。劉虞本人也成了公孫瓒的俘虜,最後還丢了性命。當地支援劉虞的州府屬吏(他們都是大姓豪族的代表人物)大多被殺,以緻“衣冠善士殆盡”。翦滅劉虞之後,公孫瓒這位昔日基層小吏,就此成了堂堂幽州的一州之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