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聞4月17日訊(今日龍口報)
王耀輝,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山東省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于2月9日赴武漢,在漢陽國博方艙醫院從事醫療救治工作,曆時52天。
我的湖北之行曆時38天,截至休艙,我們醫療隊累計收治患者599人,累計治愈出院人數305人,我所在的漢陽國博方艙醫院交出了一份病人0死亡、醫務人員0感染、出院病人0返艙的滿分答卷!
38個日日夜夜,從冬走到春,從黑夜到黎明。回憶這段日子,很短又很長。這一個多月,每天奔走在酒店和方艙醫院之間,看似簡單的兩點一線,卻走出了赴湯蹈火般的壯烈,更是曆經了人間百味。
同學相約疫區見 一語成谶上戰場
15年前的那個夏天,非典疫情剛剛過去2年,即将畢業離開醫學院的幾個熱血青年,在宿舍把酒話别。談到遙遠的未來,想到殘酷的非典,我們約定:再有大疫,我們疫區相見。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形勢一天天嚴峻,疫情擴散的資訊每天通過各種管道刺激着人們的神經,感染的病人越來越多。1月29日,農曆正月初二,我被緊急調到感染性疾病科,參與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感到肩頭的擔子沉甸甸的。
從朋友圈得知,當年的同學已經有到湖北支援的了,我和同僚慕然相約,我們哥倆一起作伴去湖北!我第一時間向院裡遞交了請戰書,對上司說:“我學科對口,身體強壯,讓我去吧!”經過層層選拔,我終于站在了戰“疫”第一線。能夠參與疫區救治工作,我感到無上榮光,這也是當初報考醫科大學的初衷,實作了當年請戰非典未成行的心願!
2月9日淩晨1點,我正在發熱門診值夜班,接到了當天出發馳援湖北的緊急通知,于是趕緊回家收拾行李。我的夫妻是北海醫院的一名醫生,她非常支援我去一線,隻是反複囑咐我一定做好個人防護。老婆對我說:“家裡一切有我,你放心去吧!”出門前,兩個兒子還在睡夢中,我輕輕親了親他們的臉蛋,算是告别,内心充滿了不舍。
9日上午,我來到醫院準備出發,院裡為我準備了許多生活用品和防護用品。院上司說,“都拿着,到那裡缺什麼再跟家裡說。”說完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能看出他眼中的囑托和期盼。在行政中心集合點,市上司專門來給我們送行,一再叮囑我們注意安全。這讓我想起了抗戰時期,家鄉人民送子弟兵上前線的場景,暗下決心此行一定不辱使命。随後市裡安排專車把我與甯甯、小霞三人送到濟南遙牆機場,與全省16地市的303名醫護人員彙合,組成山東省第八批援助湖北醫療隊,踏上援鄂征程。
誓與病魔掰手腕 醫患同心戰方艙
2月10日,我們開始院感防護教育訓練。醫療隊也成立了臨時黨支部,身邊黨員的力量時刻感染着我,我火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決心以黨員标準要求自己,身先士卒、勇挑重擔。
2月11日,我同醫療隊成員一起入駐漢陽國博方艙醫院。這是一座容納960張病床的速成醫院,收治輕型和普通型确診患者,由山東隊和四川隊共同分管,各自負責480張床。我們每次進艙是5個醫生、8個護士,包括1名機動醫生,一醫兩護分管8個小艙,每個醫生負責100多個病人。
第一次進艙是晚上10點到次日淩晨4點,我穿着3層防護服,和第四小組成員一起,小心翼翼地慢步走進方艙。入艙後我們都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近1000位患者配置設定在不同艙中,雖然已是晚上十點多,很多病人都沒睡覺。得知我們是山東來的醫療隊,許多患者都起身向我們表達謝意,這一刻,我和隊友們眼裡都湧出了淚水。看到他們茫然又渴求的目光,我内心的恐懼很快被醫生的使命感和昂揚的鬥志所取代,大家迅速投入到診療工作中來,問診、閱片、開具醫囑……
第一輪查房時,沒有出現什麼情況。作為一名重症醫學科的醫生,細心、耐心已成為了我的習慣。稍作休息,我和同組護士們開始了第二輪巡視。這次我發現一位73歲的大爺,說要準備睡覺了,現在卻坐在床邊,我感覺不對勁,馬上上前詢問。他說自己不能平卧,感覺憋氣,于是我再次詢問病史、閱片、查體,初步診斷他為心衰,馬上給他安排吸氧。方艙醫院條件簡陋,醫療條件差,我立即向醫療隊求助,為他聯系轉診至武漢第五人民醫院。幾天後随訪時,五院大夫說,幸好大爺轉過去及時,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經過這件事,我巡視時候更加小心謹慎。
最難熬的是輪值的脫消班,就是指導出艙人員脫去防護用品并進行消毒。在這個高壓環境下,一個人的時候,憋氣、鼻梁疼痛等難受的感覺就會無限放大。為了緩解焦慮,我不停地來回走,自己跟自己說話,而且特别期待有人出艙,這樣就有活幹了。
有一次,一名警察因為發生肌膚暴露,需要出艙更換全套防護。脫防護服時,他洗手動作不規範,我就指導他一遍又一遍用7步洗手法清洗,在他脫完防護服時,我對他說,“别嫌麻煩,安全第一,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别人。”他居然給我敬了個禮,感謝我對他們生命負責。真情換真心,這樣的感動每天都在方艙内上演。
我所負責的艙區内有一位53歲的大姐,她老公和小叔子因感染先後去世,巨大的悲痛和對死亡的恐懼讓她每天睡不着覺。那天淩晨,我巡視時,發現她還坐在床邊,便主動過去跟她拉家常,幫她緩解焦慮、樹立信心。後來我每天都會關注她的情況、陪她聊天,她的情況越來越好。有一天,她把我喊過去,遞過來一個橙子,說這是她專門給我留的。一個普通的橙子,代表的是一份厚重的感情,沒有經曆過的人了解不了這份過命之交。
艙裡還有一位40歲的大姐,看到我們戴着3層手套按電腦不友善,主動幫我們錄資訊、點名、出艙、給病号發飯。她還發動黨員成立艙長,幫我們事先了解艙内病人情況、訴求,提高了效率和診療品質。
在武漢,來自全國五湖四海的愛心捐助,讓我倍感溫暖,我們醫療隊吃的是“百家飯”。武漢當地一些愛心人士打聽到醫護人員想吃啥,就給做了送來。一天,附近一個店老闆遇到山東隊員,問我們想吃啥,我們大喊“餃子”,第二天他就送來了我們心心念念的餃子。這次戰“疫”之行,讓我深切感受到了醫護人員的偉大,感受到了祖國的偉大。
2月21日,我們迎來了第一批患者出艙。3月8日,我們把最後一批康複患者送至隔離點進行14天隔離,剩餘76名患者進行轉診處理,武漢漢陽國博方艙醫院正式休艙。3月17日,我們圓滿完成救援任務,終于踏上歸程。4月1日,在齊河隔離14天後,我回到了家鄉,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吃上了團圓飯。坐在回龍口的車上,我喝到了咱庵夼的水,真的感覺特别甜。
兒行千裡母擔憂 家鄉支援添力量
去湖北之前,怕老人擔心,我跟老婆商量先不告訴爸媽。沒想到,龍口人民對我們的關心遠遠超出了想象,出發當天媒體大篇幅報道,家裡老人最終知道了我援鄂的事。怕打擾我,母親不敢打電話,為了能與我多聯系,她學會了用微信。一開始我報喜不報憂,說我一天才上6個點班,比以前輕松多了,而且這裡都是些輕症患者,我們包裹得嚴嚴實實,一點風險都沒有,不用擔心。
但是有一天,跟母親打電話,話筒那邊傳來了抽泣聲,母親說我騙人,她看到了我的“戰疫日記”,方艙裡根本不像我說的那樣輕松。這讓我十分揪心,從此我再沒有在朋友圈發表感想。
非常感謝我的妻子,我們大學時相愛,共同走過了17個年頭。我在前線期間,她在後方一個人撐起照顧家中老少的責任,給予我莫大的了解和支援。非常感謝龍口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人士對我家人的關心愛護,市上司、市衛健局和醫院的上司百忙之中、往返幾次到家中走訪慰問,每天安排專人将新鮮蔬菜送上門,還安排護工協助妻子照顧二胎寶寶。院裡将我嶽父、嶽母從臨沂接到龍口,讓她們和妻子互相照顧、互相陪伴。非常感謝全市人民給予的支援和幫助,我将永遠銘記。
走時春寒料峭,歸來春暖花開。作為一名醫生,我非常自豪能夠參與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役,在國家需要我的時候,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武漢這一趟,我經受了曆練,收獲了成長和感動,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人民團結的磅礴偉力。武漢這一趟,更是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曆和磨砺,照亮我未來的從醫之路和人生之路。我将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倍努力,用行動踐行醫者仁心。
責任編輯:刁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