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哨兵淩尚前:矗立南國邊陲的“忠誠界碑”

廣西新聞網11月5日訊(記者 陳創明)11月4日,自治區人防邊海防辦組織中央駐桂媒體、區直媒體采訪報道邊海防政策法規宣傳月活動進入尾聲,這一天,采訪組從崇左市龍州縣長途跋涉來到百色市那坡縣海拔1000米的天池國防民兵哨所采訪。一路走來,從海邊到高山邊境哨所,記者感觸最深的是:無論條件多麼艱苦,我們的哨兵,都能堅守崗位,用忠誠守護邊境安甯。因為他們知道,身後是自己的家園,是美麗的祖國。“虧了我一個,幸福億萬人”這是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哨長淩尚前常說的一句,也是廣西哨兵們忠于職守,甘于奉獻的真實寫照。

哨兵淩尚前:矗立南國邊陲的“忠誠界碑”

淩尚前(右)的妻子(左)在組織的照顧下也來到哨所工作。廣西新聞網記者 陳創明 攝

淩尚前,男,廣西那坡縣平孟鎮弄湯村人,1963年2月出生,1988年9月入黨,1981年進入那坡縣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工作至今,曆任哨員、副哨長、哨長。一直以來他不計得失、默默堅守,以界碑為伴、以哨所為家,忠于職守、無怨無悔,被譽為矗立南國邊陲的“忠誠界碑”。

哨兵淩尚前:矗立南國邊陲的“忠誠界碑”

采訪成員打卡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廣西新聞網記者 陳創明 攝

為了守好國門,他多次放棄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鎮裡兩次從國防民兵哨所招錄專武幹部,第一次淩尚前把名額讓給了哨所的另一名同志,第二次他走上專武幹部崗位不久,哨所其他同志先後離開外出打工,哨所面臨“人去樓空”的情況,淩尚前又回到哨所。

面對一邊是山上守卡子的窘迫,一邊是山下數票子的潇灑,淩尚前的價值天平從未因為金錢向違法謀私傾斜,始終心無旁骛,帶領哨員終日值守出入境通道,從未發生過違法違紀問題。

哨兵淩尚前:矗立南國邊陲的“忠誠界碑”

天池國防民兵哨所的哨兵在邊境線巡邏。廣西新聞網記者 陳創明 攝

在執行公路“三盯”維穩設卡蹲守任務中,個人廉潔自律,能夠堅決抵制黃、賭、毒及走私販私等各種利益誘惑,不為走私、護私、販私的違法犯罪分子提供友善。雖然家境貧困,但從不為金錢所惑,從不觸碰邊境政策的高壓線,多次有走私分子想用金錢拉攏他,讓他提供友善,都被嚴詞拒絕,始終做到潔身自好,正直做人,始終保持一名民兵預備役人員的良好形象。

哨兵淩尚前:矗立南國邊陲的“忠誠界碑”

天池國防民兵哨所的“豆腐塊”被子疊得棱角分明。廣西新聞網記者 陳創明 攝

淩尚前長期嚴格要求,使得哨員養成了良好軍人作風,記者走進哨所看到卧具幹淨整潔,“豆腐塊”的被子疊得棱角分明,儲物櫃擺放有序。在訓練上他更是從難從嚴,哨所隻有“巴掌大塊地”,訓練設施匮乏,沒有長跑場地,淩尚前就帶領哨員穿上自制的沙綁腿、沙背心,來回沖山頭;沒有靶場,就把靶子插上山頭,在坑道裡練瞄準;甚至連巡邏路,也成了淩尚前帶領哨員練潛伏、練擒拿、練押解的訓練場,經過磨練摔打,不論是哪個時期,哨員們都練得身強體壯、一身本領,多次在比武競賽取得好成績。

哨兵淩尚前:矗立南國邊陲的“忠誠界碑”

天池國防民兵哨所的哨兵。廣西新聞網記者 陳創明 攝

淩尚前在哨所建設、助民幫困、強化邊民國防意識中主動擔當作為,為鞏固防區邊境穩定傾注了無數心血。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坐落在海拔近1000米的石山腰部,天池的名字聽似碧波蕩漾,現實中卻隻有連綿群山的貧瘠與荒涼,哨所艱苦的生活條件讓留心留人成為一大難題。

為了改善哨所條件,他和哨員一起挖土、砸石頭,三個月沒有離開過哨所,硬是從石頭堆裡零零碎碎摳出了一畝多的菜地,砸出了一口小小的魚塘,自己種菜、養魚,後來又養雞、養羊,慢慢實作了“豐衣足食”。

搞水電建設的時候,也是自己手擡肩扛,把兩三噸的不鏽鋼管材一點點扛上山、一段一段接起來,将十幾根上百公斤重的水泥電杆搬上山頂,架起了電線。現在哨員的學習、訓練、執勤、工作、生活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少有哨員因為生活條件的原因退哨了。

在一代代戍邊人的事迹感召下,那坡邊境小鎮支援國防、獻身國防的氛圍愈加濃厚,“一村一連、一戶一哨、一民一兵”的傳統得以不斷傳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