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哨兵凌尚前:矗立南国边陲的“忠诚界碑”

广西新闻网11月5日讯(记者 陈创明)11月4日,自治区人防边海防办组织中央驻桂媒体、区直媒体采访报道边海防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进入尾声,这一天,采访组从崇左市龙州县长途跋涉来到百色市那坡县海拔1000米的天池国防民兵哨所采访。一路走来,从海边到高山边境哨所,记者感触最深的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的哨兵,都能坚守岗位,用忠诚守护边境安宁。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自己的家园,是美丽的祖国。“亏了我一个,幸福亿万人”这是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长凌尚前常说的一句,也是广西哨兵们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

哨兵凌尚前:矗立南国边陲的“忠诚界碑”

凌尚前(右)的妻子(左)在组织的照顾下也来到哨所工作。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凌尚前,男,广西那坡县平孟镇弄汤村人,1963年2月出生,1988年9月入党,1981年进入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工作至今,历任哨员、副哨长、哨长。一直以来他不计得失、默默坚守,以界碑为伴、以哨所为家,忠于职守、无怨无悔,被誉为矗立南国边陲的“忠诚界碑”。

哨兵凌尚前:矗立南国边陲的“忠诚界碑”

采访成员打卡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为了守好国门,他多次放弃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镇里两次从国防民兵哨所招录专武干部,第一次凌尚前把指标让给了哨所的另一名同志,第二次他走上专武干部岗位不久,哨所其他同志先后离开外出打工,哨所面临“人去楼空”的情况,凌尚前又回到哨所。

面对一边是山上守卡子的窘迫,一边是山下数票子的潇洒,凌尚前的价值天平从未因为金钱向违法谋私倾斜,始终心无旁骛,带领哨员终日值守出入境通道,从未发生过违法违纪问题。

哨兵凌尚前:矗立南国边陲的“忠诚界碑”

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哨兵在边境线巡逻。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在执行公路“三盯”维稳设卡蹲守任务中,个人廉洁自律,能够坚决抵制黄、赌、毒及走私贩私等各种利益诱惑,不为走私、护私、贩私的违法犯罪分子提供方便。虽然家境贫困,但从不为金钱所惑,从不触碰边境政策的高压线,多次有走私分子想用金钱拉拢他,让他提供方便,都被严词拒绝,始终做到洁身自好,正直做人,始终保持一名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良好形象。

哨兵凌尚前:矗立南国边陲的“忠诚界碑”

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豆腐块”被子叠得棱角分明。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凌尚前长期严格要求,使得哨员养成了良好军人作风,记者走进哨所看到卧具干净整洁,“豆腐块”的被子叠得棱角分明,储物柜摆放有序。在训练上他更是从难从严,哨所只有“巴掌大块地”,训练设施匮乏,没有长跑场地,凌尚前就带领哨员穿上自制的沙绑腿、沙背心,来回冲山头;没有靶场,就把靶子插上山头,在坑道里练瞄准;甚至连巡逻路,也成了凌尚前带领哨员练潜伏、练擒拿、练押解的训练场,经过磨练摔打,不论是哪个时期,哨员们都练得身强体壮、一身本领,多次在比武竞赛取得好成绩。

哨兵凌尚前:矗立南国边陲的“忠诚界碑”

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哨兵。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凌尚前在哨所建设、助民帮困、强化边民国防意识中主动担当作为,为巩固防区边境稳定倾注了无数心血。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坐落在海拔近1000米的石山腰部,天池的名字听似碧波荡漾,现实中却只有连绵群山的贫瘠与荒凉,哨所艰苦的生活条件让留心留人成为一大难题。

为了改善哨所条件,他和哨员一起挖土、砸石头,三个月没有离开过哨所,硬是从石头堆里零零碎碎抠出了一亩多的菜地,砸出了一口小小的鱼塘,自己种菜、养鱼,后来又养鸡、养羊,慢慢实现了“丰衣足食”。

搞水电建设的时候,也是自己手抬肩扛,把两三吨的不锈钢管材一点点扛上山、一段一段接起来,将十几根上百公斤重的水泥电杆搬上山顶,架起了电线。现在哨员的学习、训练、执勤、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少有哨员因为生活条件的原因退哨了。

在一代代戍边人的事迹感召下,那坡边境小镇支持国防、献身国防的氛围愈加浓厚,“一村一连、一户一哨、一民一兵”的传统得以不断传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