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人四十歲以後,該不該做個“狂人”?

有這麼一句話讓有書君印象很深刻:

隻有在兩個時代的交替,兩種文化、兩種宗教交錯的時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難,成了地獄。而能将這一苦痛描繪的淋漓盡緻的,非《荒原狼》莫屬。

《荒原狼》無疑是一本巨著,它一經出版就轟動歐美,還被譽為是德國的《尤利西斯》。

《荒原狼》究竟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

男人四十歲以後,該不該做個“狂人”?
男人四十歲以後,該不該做個“狂人”?

主人公哈裡•哈勒爾是一名年近五十、患有痛風的作家。他帶着兩隻箱子和一隻裝滿書籍的大木箱子住進了一座帶有小閣樓的房子。

他不愛出門,每天的活動範圍基本是自己的房間;他生活習慣很壞,喜歡抽煙、喝酒,但是不燙頭,他的房間裡常常煙霧缭繞、酒瓶滿地;

很多時候,哈裡的飲食也不那麼規律,有時一天隻喝一杯咖啡,有的時候又跑到郊外的進階餐館大吃大喝。好像是一個永遠隻活在自己小世界的人。

正如很多人會遭遇中年危機一樣,哈裡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這個問題,他所遭遇的就比較高雅,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年藝術家的精神危機。

男人四十歲以後,該不該做個“狂人”?

用哈裡自己的話來說,“一位上了年紀而對生活又不滿意的人過的不好不壞、不冷不熱、尚能忍受和湊合的日子”,但哈裡快被這種渾渾噩噩的日子給折磨瘋了。

和很多想要平淡生活的人一樣,起初,哈裡是自己選擇來到這個充滿市井氣息的城市生活的,然而現在,他厭惡這樣的生活形态。

哈裡覺得自己和這種市井生活格格不入。

在租住的小房間裡,在潮濕的馬路上,在普通的小酒館裡,他被自己腦海中的糾結、沖突與沖突折磨地痛苦不堪,他開始懷疑生活、懷疑人生。

絕望的哈裡一直找不到任何出口,直到有一天在老城區散步時,偶然看見了魔劇院。

魔劇院的門口寫着的“專為狂人而設,普通人嚴禁入内”智語深深吸引住了哈裡。

在這裡,他得到了一本名為《論荒原狼》的小冊子。

翻開小冊子細看後,哈裡突然間找到了精神危機的症結,因為他覺得自己正如這本小冊子所說的一樣,是一個“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

男人四十歲以後,該不該做個“狂人”?

“人性”和“狼性”這兩種本性完全對立,它們互相撕咬,使得哈裡的精神世界無法安甯。

這症結雖然是找到了,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解決,你說鬧心不鬧心,于是,哈裡越發的覺得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仿佛是生錯了年代一樣。

這種痛苦終于在一場聚會上爆發了!

一天,哈裡應邀參加了一場聚會。他發現聚會上的大部分人都有着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他們支援戰争。

一向“以和為貴”的哈裡當即說出了自己的反戰言論,結果可想而知,他遭到衆人的斥責,這讓哈裡愈發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他有了一個可怕的想法,想要自殺,一了百了。

男人四十歲以後,該不該做個“狂人”?

準備給自己執行死刑的哈裡在回家的路上,途徑一家小酒館,于是便鬼使神差般走了進去,在這裡,他遇見了酒吧女郎赫爾米娜。

哈裡驚訝地發現,眼前這個赫爾米娜雖說沒受過什麼教育,但卻能了解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想法,哈裡覺得,他終于遇到了所謂的“soulmate”。

哈裡和赫爾米娜談信仰、談宗教、談戰争、談死亡,幾乎所有哈裡提到的話題,赫爾米娜都能了解,也因為赫爾米娜的出現,哈裡想要自殺的念頭被無限延期了。

男人四十歲以後,該不該做個“狂人”?

哈裡在赫爾米娜的介紹下,認識了音樂人帕勃羅。

一天,哈裡随着帕勃羅來到魔劇院,并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魔劇院的每一扇門裡,竟然都有一個分裂的哈裡,或者說是分裂的“荒原狼”。

他或是殘暴、或是懦弱、或是瘋狂、智慧、善良、庸碌的……千百個不同的哈裡在一個微型世界裡,上演了一幕幕關系複雜的人生戲劇。

但其中一扇門後的情境,令哈裡大為震驚,他看到赫爾米娜赤身裸體地和帕勃羅睡在一起,憤怒的哈裡毫不猶豫地用刀殺死了她。然而緊接着,莫紮特出現了。

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人物,這時,哈裡才明白,魔劇院裡發生的種種都是幻想,都是他個人思想的映射罷了。

男人四十歲以後,該不該做個“狂人”?

哈裡的人生故事還在繼續,他精神世界裡的糾結、沖突,甚至是分裂也從未停止。

說到這裡,故事就說完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有些神經質的哈裡也是《荒原狼》的作者黑塞。

黑塞一生中經曆過兩次嚴重的精神危機,還曾被送進瘋人院。他和故事中的哈裡一樣,缺乏家庭溫暖,沒有社交活動。

男人四十歲以後,該不該做個“狂人”?

但又有着深入而獨立的思想,他一次次處于現實與思想的掙紮和平衡之中。

當時德國受到軍事與工業勢力的影響與控制,正一步步的邁向戰争。

黑塞挺身而出,反對戰争,結果卻被宣布為叛徒,大量報刊轉載攻擊他的文章,甚至喪失了房屋、家庭以及财産。

是以,黑塞是痛苦的,他與嚴酷的現實發生沖突,與外部世界産生沖突,和内心世界處于不平衡的狀态。

但也正因如此,他才寫了如今為我們所熟知的《荒原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