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蘇州,大家常常想起的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景、美人。其實蘇州有的遠遠不止這些,還有濃厚的曆史文化、園林文化、戲曲文化。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風景旅遊城市,蘇州更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發展水準極高,在江南熠熠生輝。
東方水城
蘇州地處我國的華東地區、江蘇東南部、長三角中部,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同時還是揚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市面積8488.42平方公裡,約占江蘇省面積的8.27%。其中,平原約4660平方公裡,占54.9%;水面約3607平方公裡,占42.5%;丘陵約221平方公裡,占2.6%。

境内湖蕩棋布,河流縱橫,著名的長江流經北緣,太湖位于西隅,京杭大運河穿過市區,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東方水城。
另外,蘇州地處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東部平原區覆寫着大片土層深、肥力大的水稻土。境内有較為豐富的動物、植物、礦産資源。
蘇州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良好,為工農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傳承文化
(一)蘇州曆史
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蘇州古城始建于春秋後期吳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史籍稱吳大城周四十七裡有餘,舊城規模迄今未有大的變動,城址也迄今未曾改易。
隋開皇九年(589年),始名蘇州。秦漢以來,曆代為郡、州、府(軍、路)、縣治所。清康熙六年(1667年)始,又為江蘇巡撫駐地。辛亥革命後,撤府并縣,古城區内外為吳縣城廂。
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以城廂及近郊建立蘇州市,與吳縣分治。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轄吳縣、常熟、沙洲、太倉、昆山、吳江6縣(市)。
目前,蘇州下轄姑蘇、虎丘、吳中、相城、吳江5個區及蘇州工業園區,代管常熟、張家港、昆山、太倉4個縣級市。全市共有45個街道、51個鎮,其中蘇州市區有34個街道、20個鎮。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心城市之一,蘇州的城市發展曆史,積澱和凝練了吳文化的崇文重教、尚智堅忍、柔雅精細、精益求精、厚積薄發、敏銳靈活等特點,形成了具有蘇州獨特個性色彩的文化和城市氣質。吳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精神氣質也讓蘇州這座古城有着充沛的張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推動它在曆史潮流中與時俱進。
(二)蘇州方言
民俗學專家張志春教授說:“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文化的‘活化石’,反映的是社會文化的流變,應該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
蘇州話是吳語的代表,其以軟糯著稱,所謂“吳侬軟語”就是由此而來。蘇州話在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古人雲:“善操海内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則随而俗之。”
近代中國有四大白話:京白、韻白、蘇白和粵白。蘇白在明代從江南的流行語言成為士大夫的流行語言。越劇、昆曲、評彈都以蘇白為标準音,甚至一開始的平劇都曾使用過蘇白。
上層社會,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上層人物大多以蘇州話為榮。甚至不同地區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蘇州話的,和官方“國語”京白相對而言,蘇州話在當時社會的地位相當于民間的“國語”。
到了明清時期,一些通俗小說,如“三言二拍”為代表的作品中,收錄了不少蘇白,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更是将人物的對白全部采用了蘇白。
蘇州是古代吳國中心,語言也很古老,蘇州話中至今還保留了一些很古老的詞語。如蘇州人常挂在口頭上的程度副詞“窮”,表示非常、最、很這樣的含義。
當然,蘇州話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除了蘇州評彈等曲藝形式中還保留着較為純正的老蘇州話外,蘇州話中的翹舌音已消失。20世紀70年代起,青年一代中尖團音開始消亡。
走進年輕一代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很容易聽到:言情說成現行、切菜說成吃菜、好像說成好樣、觀前說成肝炎、實踐說成實作、産業說成菜葉、宣傳說成顯然、七個方面說成吃葛方面等等,不一而足。
(三)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是從講史和小說發展起來的,是在說書走向各地發展的過程中,和吳語相結合的産物,是評話和彈詞的合稱,流行于蘇南、上海和浙江北部。
評話特點隻說不唱,說者多為一人,表演時以醒木作道具加助氣氛。彈詞表演者大都一至三人,自彈自唱,樂器多為三弦、琵琶和月琴。蘇州評彈用蘇州方言說唱,語言生動,唱腔優雅,婉轉細膩,通俗易懂。
清朝乾隆以後,蘇州評彈呈現出興盛的局面,湧現出一批著名的藝人,如禦前彈唱的王周士、馬調創始人馬如飛等。
長期以來,彈詞唱腔不斷創造發展,至今已形成了10多個深受歡迎的曲調流派,構成了蘇州的戲曲特色。
(四)蘇州園林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
溫山暖水孕育了豐厚的吳地文化,蘇州園林則是其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緻”,有着獨特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底蘊。
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就在山莊建立了王家苑圃。晉室南遷,為吳地帶來了高雅的士大夫文化。北宋帝王愛好園林,使蘇州的“花石綱”初顯盛名。南宋大量官宦文人聚居江南,又一次掀起造園風。明清時期,蘇州經濟發達,文人荟萃,園林多達500多處,使蘇州園林達到頂峰時期。
現存于世的園林大多建于明清時期,其園林主人多為貶谪、隐退的官吏或崇尚風雅、無心爵祿的名士。他們大多在仕途上都有過執着的追求,在曆經仕途兇險之後,逐漸泯滅原有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萌發了退隐之心,是以選擇在蘇州這個江南小鎮建造園林。是以,“退隐”成為蘇州園林的基本文化内涵,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園林退隐文化。
從園林的選址和門楣設定上,也可以察覺出園主的退隐之心。蘇州園林的選址大多選在不起眼的地方,院内風景秀美,但門庭卻十分簡陋,顯現出主人追求自然、不喜奢華、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形成了特有的園林退隐文化氛圍。
蘇州園林還是多種藝術的結合體。雖然它的占地不大,卻擁有着高超的造園技術和藝術修養。園林景區的劃分明确,曲折開朗恰到好處,使得園林在有限的空間内構成了富于變化的風景,增加了園林的空間感和豐富感。
蘇州園林有着豐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學價值,我們在流連園林中的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或曲徑通幽、峰回路轉時,也依稀能感受到園主的心境。
(五)蘇繡
作為四大名繡之一,蘇州刺繡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曆史。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出于蘇繡藝人之手。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就已将蘇繡用于服飾。明朝時,蘇繡在蘇州地區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況。清朝的蘇繡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繡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繡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繡”。
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蘇繡以鎮湖刺繡最為有名。鎮湖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蘇繡中的八成産品來自鎮湖。鎮湖建造了中國刺繡藝術館。2000年,鎮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刺繡)藝術之鄉”。
今天的蘇繡藝術又開創了一個大有作為的新天地。蘇繡藝人對傳統技藝進行挖掘,加以總結、提高、發展,使蘇繡藝術既有優秀傳統的文化内涵,又有新時期的時代風貌。蘇繡藝術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園地中最富有魅力的工藝品之一。
(六)蘇州美食
提到蘇州不得不提蘇州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美食:蘇州菜肴、蘇州船菜船點、蘇州糕團、蘇州面點,品種繁多,頗受贊譽。
蘇州菜肴
中國傳統菜肴有川、魯、粵、維揚四大菜系,後來形成京、川、魯、粵、蘇、閩、徽、湘八大菜系,并形成東酸、西辣、南甜、北鹹不同特色。蘇州菜肴是江蘇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南甜範疇。蘇州菜肴有四大特色:
首先,講究時令時鮮。蘇州習俗有春嘗頭鮮,夏吃清淡,秋品風味,冬食滋補。其次,選料講究,要求生、活、鮮、嫩,采用地産特産。第三,烹技高超。蘇州菜肴傳統以炖、焖、煨、焐見長,同時兼用炸、爆、熘、炒、煸、煎、烤、蒸、煮、氽、熏等烹饪手段,融彙貫通,輔以剞、疊、穿、紮、排、卷等多種手法,講究刀工、技法,講究火候、時效。其四,每道菜肴講究色、香、味、形俱佳。根據不同菜肴、湯羹,呈現不同鮮明色彩。
蘇州船菜、船點
蘇州船菜、船點起源很早,春秋吳國已有船宴。吳地稱水鄉澤國,動辄必備舟楫,無論官船、民船後艄多備炊具,船菜即是遊船為遊客所備飯菜發展起來的。
80年代後,随着蘇州旅遊業的發展,開設各種遊船,海内外遊客要求品嘗蘇州船菜、船點,松鶴樓等名菜館紅白案名廚,應邀上船,精烹正宗船菜、船點。發展至今,船菜更是成為蘇州一大特色。
蘇州糕團
吳地素以稻米為主食,米粉制作食品有久遠曆史,糕團已成為蘇式系列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糕團講究色、香、味、形。色,采用天然植物色素,如青團子古時用青草汁,後用穱麥汁,今用青菜汁,青色常用薄荷末、蔥、青梅、綠瓜等;香,利用植物天然香味,如芝麻、胡桃肉、桂花、棗泥、京冬菜等。味,甜鹹皆備,以甜為主。甜味中有重糖、輕糖;鹹味有椒鹽。形,有圓、長圓、扁圓、桃形、方形、長方形、菱形、球形、元寶形,以及動物、瓜果造型等。
蘇式面點
蘇州對面食有種種講究,長期以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蘇式面點。蘇州面館特别注重面湯、面澆頭和下面技術。蘇式面點用湯,無論白湯、紅湯,均講究清、香、濃、鮮。舊時無味精,全靠用肉骨、鳝骨等燒湯配合而成,“吊湯”被面館視為秘而不宣的絕招。
蘇州傳統面點中有“楓鎮大面”,面條細白,用“觀音鬥”(抓籬)撈起後放在碗中呈“鲫魚背”狀,線條勻落,外形美觀。壽宴上用“鍋面”,類似家常青菜“糊塗面”,面澆頭與壽面同燴小鍋中,食時連鍋上餐桌,祝壽者取小碗分享,氣氛熱烈。
蘇州現代經濟發展
2020年,蘇州常住人口數為12748262人,全年實作地區生産總值2017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4%。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96.4億元,比上年下降2.0%;第二産業增加值9385.6億元,比上年增長3.4%;第三産業增加值10588.5億元,比上年增長3.5%。
根據蘇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公布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20年12月末,蘇州市市場主體總量增至244.3萬戶,工業總産值3.48萬億元,增長4%;四大先導産業産值達到8718億元,增長11.5%,其中生物醫藥産業産值達到1187億元;工業投資1528億元,增長27.4%。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蘇州提出率先建設充分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在堅守實業方面,蘇州提出,建設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十大千億級産業叢集,涉及太陽能高端電池元件、逆變器和儲能關鍵裝置等。在綠色低碳方面,蘇州提出,多策并舉促進降碳,争取比國家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國際承諾均提前5年兌現。蘇州發展綠色低碳,厚植綠色發展新優勢,增強綠色發展新動能,以建設“美麗蘇州”,譜寫“美麗中國”的蘇州範本。
蘇州的經濟不是一花獨放,而是滿園春色,這就意味着未來10年,蘇州的經濟仍具備持續發展的強大核心,未來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蘇州這座城市,充滿着江南煙雨的浪漫,渾厚低調的曆史底蘊,甯靜安詳的小橋流水,又擁有着巨大的未來經濟發展潛力,是當之無愧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