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剪輯|胡俊翔
資深編輯|倪敏
[編者按]浙江是全國重點僑務大省。幾十年來,一批又一批的浙江人踏着改革開放的春風走出國門,攜“浙江制造/中國制造”奔赴世界各地,創業謀生。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浙商》雜志、浙江省僑聯共同推出“緻敬改革·僑·40人”系列報道,挑選有代表性的40個(國家)華僑通過改革開放的視角講述浙江人勇闖海外的故事,或者回鄉創業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故事。
今天推出的第四篇,是關于浙江省政協常委、法國海外蓋亞那省江浙滬華僑聯合會主席郭勝華的故事。
在僑界,郭勝華的名字并不陌生,這位2005年就獲得“風雲浙商”稱号的海外僑領,是僑界不折不扣的“老大哥”。
“無論你走得多遠,你的心總和我連在一起;無論黃昏時樹的倒影有多長,它總是和樹根連在一起。”郭勝華喜歡泰戈爾的這幾句詩。四十年異國創業,抹不去他情系祖國的赤子之心;兩萬裡關山阻隔,阻不斷他心系桑梓的遊子情懷。

郭勝華
将中國百貨打進南美市場
1955年,郭勝華出生于青田石溪村。改革開放前的1976年,21歲的他出國與父母團聚。臨行前,衆多的鄉鄰和童年夥伴都前來送行,年少的他站在村口,向鄉親父老鄭重承諾:“賺到10萬元,我就回來當生産隊長,帶領大家一起緻富!”
飛機越過大洋、穿過海岸的椰林,降落在法屬蓋亞那首府卡宴的機場,帶着腥味的陽光、大海、沙灘映現于他的眼簾。“我當時覺得自己似乎來到了另一個星球”。
經過一段時間的适應,郭勝華很快克服了語言、文化上的障礙和環境、地域所帶來的陌生感。平日裡,他都在由祖父傳給父親的鐘表店裡工作。但他發現,光憑修鐘表和拍照,既創不了大業,也沒有辦法安置其他親朋好友。于是,他每天下班後就騎着自行車,随帶幹糧和水,帶上幾個當地的夥伴,到卡宴以及其他周邊地區了解當地商情。雖然不時會遇到“白眼”,但看來看去,還真讓他看出了點名堂。當時的法屬蓋亞那百貨奇缺,由法國人和猶太人經營的百貨業,貨品大多是從歐美國家進口,因而價格昂貴。
1978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之後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開始走向全球,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同年,郭勝華到香港、廣州、上海等地采購了一些手表、自行車、電風扇、日用品等,帶回卡宴。一開始,他騎着一輛自行車,每天穿行于雨林中的小路,一家家一戶戶叩門推銷。
那時的中國,國門剛打開,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南美大陸上的國家和人民,對中國知之甚少,即使是華人,也拒絕接受中國貨。但是,郭勝華堅信,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不愁沒市場,問題在于宣傳。他發現當地100多家華人商店,均無百貨出售。這就是機會,他把商品放在這些商店裡寄賣,與商店本身的業務經營沒有沖突。“我當時并不急着去收錢,隻是經常去看看貨賣得怎麼樣,顧客有什麼回報。”就這樣,這些中國百貨産品開始悄悄流入法屬蓋亞那的尋常百姓家。
1980年10月,郭勝華在卡宴建立了“友誼百貨商店”,這是當地第一家專營中國百貨批發和零售的百貨商場。
新開的商場,需要想辦法打開局面。至今仍讓郭勝華記憶猶新的是一款電鍋的銷售案例:當時,一看到這個外形酷似小酒桶的鐵疙瘩,聽說是通過用電來煮飯的,絕大部分的當地居民感到好奇和新鮮。于是郭勝華就在店門前設立示範台,并排擺放了大小規格不同的3個電鍋,連續數天,當衆示範煮飯、煲湯、熬粥的過程,同時用中國的調味品利用鐵鍋炒了幾個中國菜,讓顧客當場嘗試、品味。這一頗為直覺的銷售示範,産生了超乎想象的效果,示範結束後,顧客們如同趕集似地蜂擁而至,在友誼百貨商店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就為購得這麼一個寶貝。一個集裝箱的電鍋居然不到半日内售罄,為滿足來自蓋亞那各地的訂單,郭勝華不斷向國内供貨商加急催貨。斷貨時,看着排隊的人群,郭勝華便先收錢然後發一張憑證給顧客,到貨時,他們便可以憑着這張紙條來換取電鍋。
電鍋的銷售還帶動了電風扇、自行車等商品的銷售,中國制造憑着物美價廉的優勢,迅速占領了法屬蓋亞那的百貨市場,友誼百貨商店從此聲名鵲起。當時,老百姓流傳着這麼一句話:“友誼”商店貨最全,價格也是最便宜。作為一個初入商戰的年輕人,郭勝華是以受到了極大鼓舞,而他的商店,不僅打通了中國與蓋亞那的貿易通道,更為以後中國商品順利進入南美大陸開辟了潛在的市場。
接下來,郭勝華便順理成章逐漸擴大經營規模,不斷提升企業層次。從國内進口的各類商品數量日增,業務經營也在原有基礎之上延伸到大宗商業批發。在他的帶動下,他的兄弟姐妹紛紛獨立擴充經營,郭氏家族的一個個商場陸續開業。從此,郭氏家族海外批發經營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網絡,覆寫了500餘家由浙江籍和廣東籍華僑經營的零售商店,成為當地僑界具有突出經濟地位和影響力的企業集團,也為以後郭勝華在法屬蓋亞那的長足發展,直至組建法國亞美傑國際投資集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郭勝華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之一
“村長老大哥”帶領衆人脫貧緻富
獲得成功後,郭勝華的财富遠遠超過了當時夢想中的10萬元。不過,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信念:“共同緻富”;他也始終不曾忘記自己離家遠行時對鄉親們所許下的諾言。
為改變家鄉親友的經濟狀況,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郭勝華逐漸協助青田當地的鄉鄰前往蓋亞那創業緻富。為了讓他們盡快适應當地的環境,郭勝華自費聘請了複旦大學等高校的4名教授給他們上語言課,使他們消除文化障礙。
對于這些在蓋亞那的青田老鄉,郭勝華天然地成為了他們的“村長”:大到移民護照,小到兄弟打架、夫妻離異、民事調解,都會找他來管。“我小時候就是孩子王,有好吃的東西馬上會分出去與大家共享。”郭勝華盡心盡力地為鄉親們安排工作,或提供資金支援、幫助他們開店,或協調貨源、解除其後顧之憂,等等。“我自己的店鋪就便宜租給鄉親們,外面的月租是20到25塊錢一個平方米,我租出去卻隻有3塊8一個平方米。”郭勝華認為,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每個人都不容易,他自己一年少賺幾萬塊錢不影響生活,對鄉親們來說,則是能省一點是一點,有利于他們集聚财富,快速富裕。
如今,在蓋亞那,從青田等地走出去的華僑已多達5000多人。他欣慰地說:“讓我無比欣慰的是,通過努力,我終于實作了帶領大家共同緻富的夙願。”卡宴市現在大約有600多家商店,有450多家屬于當地華人,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是獲益于郭勝華的浙江青田人。
面對同鄉們的感激之情,這位打拼了幾十年的領頭人動情地說:“我少小離鄉,海外創業40年,經曆了種種磨砺,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今天。我最高興的是共同富裕成了現實。看到大家先後走上富裕之路,我感到由衷的快樂,我體驗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赤子之心,回報桑梓
曆經磨砺,終成大業。在郭勝華的不斷努力下,他自己的産業由最初的一家商店發展到了如今的10家商場和近500家經銷店,其組建的法國亞美傑國際投資集團也已成為以商貿為主的多元化跨國集團企業,此外,由他引領的幾千名同鄉也都擁有了各自的事業和财富。
據不完全統計,有200多萬浙江人分布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意遍及全球各行業。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如何把更多的僑胞凝聚起來,引回祖國,使其彙成一股同心同德謀發展、凝心聚力譜新篇的有生力量?郭勝華由此想到了一個新的平台——“僑商蜂巢”。
蜜蜂叢集生活、分工協同、共榮共存、繁衍生息,在郭勝華看來,僑商恰如蜜蜂,他希望能搭建一個類似蜂巢一樣的承接僑商回歸的平台,集聚僑商要素、整合僑商資源、發揮僑商優勢、發展僑商經濟,彙溪成河,抱團發展,使僑商“回得來、留得住、興得起、做得強、幹得長”,進而為浙江經濟轉型更新作出新貢獻,乃至為全國提供可參考的發展模式。
如今,“僑商蜂巢”平台建設已經在浙江多個地方(如杭州、義烏、麗水等)相繼展開,實作了一個個項目的落地。
“回歸報國,共享發展。40載鬥轉星移,改變的隻是我的容顔,不變的則是我的夢想、執着和情懷。我的内心裡有着強烈的責任意識、報國信念和桑梓深情!我願為自己執着的夢想竭盡心智精力,為家鄉再奉獻一腔熱血!”說到這裡,郭勝華的眼眶濕潤了。他在國外生活、工作了40多年,但從内心講,他始終渴望的還是祖國的繁榮昌盛;時時關注的,還是家鄉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此,我至今仍保留着中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