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爆發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是由中央特派員毛主席和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湖南省委行動委員會書記易禮容共同上司的。
毛主席是建黨後湖南的第1任省委書記,任職時間是1921年10月至1923年4月;湖南的第2任省委書記是李維漢,任職時間是1923年4月至1927年5月;湖南的第3任省委書記是夏曦,任職時間很短,不到一個月。夏曦之後,郭亮、林蔚都代理過湖南省委書記,此後到1927年10月,湖南省委書記又換了3位,分别是易禮容、彭公達、王一飛。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主力是盧德銘任團長的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根據上級訓示,警衛團于1927年8月初乘船沿長江東下,準備赴江西南昌與葉挺率領的第24師會合。途中即知南昌起義部隊已經離開南昌,南下廣東了。盧德銘立即指令警衛團改變行軍路線,加速前進追趕起義部隊。
8月8日,警衛團到達了南昌以西的奉新地區。這時,當地交通員轉來了參加了南昌起義的前湖南省委書記夏曦的信,說南昌起義部隊嚴重缺乏懂軍事的指揮者,要求警衛團團長盧德銘、政治指導辛煥文和警衛團參謀長韓浚這3名主要上司人離隊,單獨追趕南下的起義部隊。
盧德銘等3人正要出發,又傳來情報,說張發奎已派人馬占領了南昌,朱培德部也封鎖了贛江,和起義部隊會合已絕無可能。
盧德銘、辛煥文、韓浚決定,他們3人先回武漢,向中共中央請示後再作定奪。警衛團則交給中校團附兼1營營長餘灑度帶領,暫去湘贛鄂交界的江西修水一帶休整待命。
餘灑度帶着警衛團轉移到了修水,碰巧在這裡遇到了撤到此地的平江工農義勇隊。平江工農義勇隊有千餘人,原本也是要參加南昌起義的(但沒趕上),其大隊長是餘贲民。

餘灑度和餘贲民都是湖南平江人,且是本家。于是,平江工農義勇隊與警衛團合兵一處,留在修水等待上級訓示。他們又與駐在附近銅鼓縣城的浏陽工農義勇隊取得了聯系,又多了一股力量。
為了這幾支隊伍近3000人的吃飯問題,幾位上司人商量後決定假意歸國民革命軍第5路軍總指揮兼江西省主席朱培德收編,再行等待時機。
經與朱培德部談判,商定将警衛團和浏陽、平江農軍合并改稱為“江西省防軍第1師”,由餘灑度任少将師長,餘贲民任副師長。在領到了朱培德下撥的軍饷物資後,這支部隊解決了吃飯問題,并陸續收編了邱國軒部、崇陽和通城農民自衛軍及其他一些零散工農武裝。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前夕,餘灑度、餘贲民上司的“江西省防軍第1師”也接到上級訓示,分路向省會長沙發起進攻。在開進途中,遇到了從武漢傳回的盧德銘。原來,盧德銘等三人到了武漢後,找到了當時黨留在武漢的主要上司人向警予,并彙報了情況。向警予在請示了中共中央後,否定了夏曦的意見,并傳達中央“八七會議”的訓示,要他們傳回原部隊,參加毛主席等上司的秋收起義。
中央還任命盧德銘為秋收起義的總指揮,韓浚為副總指揮,辛煥文為政治指導員,統一負責起義的軍事工作。結果3人遭到了民團襲擊,辛煥文犧牲,韓浚被俘,隻有盧德銘單身脫險。
在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毛主席的統一上司下,各路起義部隊統一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約6000人,總指揮為盧德銘,餘灑度為師長,餘贲民為副師長。
總指揮盧德銘在上井岡山之前就犧牲了,師長餘灑度随即背叛了革命,投奔了蔣介石集團。
餘贲民則對革命忠心耿耿,一直緊跟毛主席,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餘贲民不僅是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副師長,而且是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委員。
餘贲民當時的手下中,戰将如雲!有後來的開國元帥羅榮桓、開國大将譚政、開國上将張宗遜、宋任窮、陳伯鈞、黃永勝、陳士榘,開國中将譚希林、張令彬等,以及在紅軍時期就犧牲了的張子清、宛希先、王良、徐彥剛、鄧萍、尋淮洲等烈士。
比毛主席還大5歲的餘贲民,革命資曆很深。畢業于湖南軍官學堂的他,參加過辛亥革命,在攻克武昌的戰役中負傷,不久退伍回鄉,擔任了平江縣農會會長。
1922年春,餘贲民到長沙清水塘,秘密參加了毛主席上司下的中共湘區委員會開辦的短期訓練班,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其入黨介紹人,就是毛主席。
1926年,經中共平江縣委推薦,餘贲民赴廣東參加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主持這屆講習所的工作的,正是毛主席。
是以,餘贲民一直說自己是毛主席的學生。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時,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部及第一團在盧德銘、餘灑度、餘贲民的率領下,從修水向平江進軍。不料,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4團團長邱國軒叛變投敵,倒戈相向,偷襲了起義部隊。
餘贲民立即趕赴事發地點,收集被打散的部隊轉移至黃金洞。
當時,工農革命軍主力已向浏陽轉移,餘贲民以堅定的革命信念率部日夜兼程向主力靠攏。
是以在浏陽文家市召開前委會議上,餘贲民缺席了。這次會議,經激烈鬥争,總算通過了毛主席将革命力量向農村轉移的主張。
文家市會議後的第4天,起義部隊總指揮盧德銘就壯烈犧牲了,使毛主席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支援者。
正當毛主席孤立無援的時候,餘贲民率領收集的人馬趕到。在餘贲民等人的支援下,毛主席才逐漸掌握了這支革命隊伍,實作了将革命力量向農村轉移的目标。
據參加過秋收起義的開國中将張令彬将軍回憶,餘贲民的威信很高,指戰員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贲老’。
秋收起義部隊上山後,後勤保障成了一大難題。毛主席經過一番思量之後,決定讓餘贲民來挑這個重擔,籌建一個被服廠。
當時辦廠所需的廠房、人員、裝置、資金等必備條件一無所有。但餘贲民硬是把廠子建起來了.
第一批軍服出廠後,留守處主任楊立三知道餘贲民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他拿出一套軍服讓餘贲民用,餘贲民卻謝絕了,說還是先滿足前方戰友們的需要,我這點困難算不了什麼。
後來,餘贲民擔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财政部長、中共湘鄂贛省委軍事部長。1932年12月,國民黨軍出動了1個師的兵力進攻進攻湘鄂贛省委所在地——江西省萬載縣小源地區。
為了掩護湘鄂贛省委轉移到浏陽,餘贲民正面迎向敵人,在戰鬥中負傷,由于未能及時醫治,不幸于1933年4月9日犧牲于萬載縣小源紅軍醫院,年僅45歲。(劉繼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