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龍茶的台地與叢栽

作者:大魚說茶

衆所周知,茶園的形式與管理會直接影響到茶樹的生長及鮮葉原料的品質。目前最為熟知的有台地與枞栽兩方面,就烏龍茶而言的這兩方面問題,我們做了以下考究

台地茶園

烏龍茶的台地與叢栽

圖檔攝自安溪縣

台地茶園指成行密植,在山地、坡地上成台階狀排列,用現代管理模式管理,追求高産的茶園。台地種植最初是以一種先進的茶葉種植方式的姿态出現的,它要求茶園集中連片、台地平整、有溝有路、等高條栽,選用良種,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增産增效。

我國最早的台地茶出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吳覺農、胡浩川等人在安徽、江浙一帶以等高條植方式種植。60~80年代種植的稱為等高條植茶園,使用種子繁殖。80年代開始推廣的稱密植速成茶園,多用無性系扡插繁殖。其中用種子繁殖、有明顯主幹主根稱為實生苗,呈半喬木型;用枝條無性系繁殖的、主幹主根不明顯,呈灌木型。

烏龍茶的台地與叢栽

台地栽培管理模式是為了追求高産,為此密植的台地茶每年要定期修剪,讓其多發芽,為了達到多發芽的目的,需要增加光照程度,一般不再保留茶樹周邊的其他植物,于是種植品種就會變得單一化。品種單一化弊端有二:一是茶園缺乏足夠的有機肥力;二是茶樹抗病蟲害能力減弱。以上種種,最後施肥打藥就成了必要手段。這在當下成為部分愛茶人士诟病所在。

烏龍茶的台地與叢栽

但實事求是的講,在産業化、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其确實是無可厚非,且施肥打藥在合理控制範圍内,亦是十分科學安全可靠的,至少,符合現代食品安全的範疇。

叢栽

烏龍茶的台地與叢栽

叢栽是傳統的茶園種植方式,就是一叢一栽,叢與叢間保留間隔,以便樹型有足夠的展開及光照空間,同時保證肥力供給。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這種舊式茶園常伴實行間作,就是利用叢間距空地種植一種或數種農作物,多為蕃薯、花生,蔬菜豆類甚至小型果樹等,不影響茶樹生長的作物。合理間作能保土蓄水,抑制雜草,間作種植豆科作物還有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短期作物收成後,根葉就地掩埋,還可以補充土壤有機質。

烏龍茶的台地與叢栽

九十年代末,安溪清香型鐵觀音開始流行市場,除鐵觀音品種的優良性狀外,是密植速成茶園推廣得以快速産業化的結果。但速成茶園使用的是無性系扡插苗,其側根無主根不能深紮土壤,根系弱,加之密植,在一定生長年限後,其根部生長便會逐漸難以支撐樹叢的營養需求,更有甚者,相鄰茶樹側出根系環抱糾纏如球形,中心部無寸土,互相傾軋。

至此,根弱枞密導緻茶樹營養不良,茶葉品質下降明顯,于是隻能挖舊種新。這就是清香型鐵觀音之是以強調新叢的原因。(新叢時期生長力旺盛,枝葉稀疏,鮮葉機關擷取營養成分較為充足,品質較高)

叢栽茶樹則相反,茶樹經一定年限的生長發育,根系發達、樹型挺拔生長态勢良好,其鮮葉内含物質的豐富性、品種風味的形成、茶樹生長狀态的成熟度都會在其制成茶品中有所展現,且會在一定的條件下,随着樹齡的增加,其風味口感上會變得越老越醇。比如當下受人追捧普洱古樹茶,武夷岩茶的老枞水仙等。

烏龍茶的台地與叢栽

圖檔攝自安溪縣(團隊成員入鏡)

在我們的實踐經驗中發現,各地的名優茶品除地理環境優越外,品質最高者追究起來基本都是某片群體種老茶園,如西湖龍井之獅峰龍井,武夷岩茶之慧苑老枞等,及各地茶王樹,哪棵不是老枞、古樹?“德高望重”的除了樹齡,亦有不可辯駁,“優甲群樹”的品質風味。

延伸來看,其他農副産品領域也有老樹的概念,水果有名的如廣州的老樹荔枝,貓山王等,還有葡萄酒産區也講究老樹葡萄。由此可證,一定的生長時長是各種作物成熟、風味形成的必要條件。而所謂品味進階者,要求性狀風味更為突出,乃出自于足夠的生長周期。這是老枞是以珍貴緣由。今年鐵觀音行情跌落,内安溪茶園多有丢荒,産業尋找“再生産”的出路,可以預見,“荒山”“老枞”或成新貴。

下篇:評測老枞觀音,及看看還能弄到啥其他老枞,試談老枞風味,形成機理,不同茶種老枞異同。敬請期待!

烏龍茶的台地與叢栽

掃描二維碼,添加微信!

實時交流,一起在喝茶中進步!

内容撰寫:某丁

責任編輯:六元

烏龍茶的台地與叢栽

#茶# #茶葉# #茶生活# #烏龍茶# @頭條号 @頭條生活 @頭條百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