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顯示:社會主義一詞源于拉丁文的
socialis(同伴的、同夥的)一詞引出,一說由
socius(喜歡社交的)一詞引出,原有社會的、共同的、集體的生活之意。
關于“社會主義”一詞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最早使用的是德國神學家、天主教本笃派教士安塞爾姆·德辛在1753年與人論戰時把遵循自然規律的人稱為社會主義者。
第二種說法認為,“社會主義”一詞,最先使用的是意大利傳教士,表示一種上帝安排的傳說制度。
第三種說法認為,“社會主義”一詞最初出現于19世紀20至30年代歐文主義的刊物《合作》雜志和聖西門主義的刊物《環球》雜志上。空想社會主義者用這個詞來表達他們不滿資本主義社會中盛行的個人主義而期望實作的集體主義理想。
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起初,這個詞含有為提高勞動群衆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而改造社會制度的意思,容許财産不平等存在。
19世紀70年代,西學東漸,“社會主義”一詞才開始在日本、中國書刊中出現。
日本學者加藤弘之于1870年在《真政大意》中用日文片假名音譯西方“社會主義”一詞,西周于1871年在《百學連環》中意譯為“會社之說”,福地源一郎于1878年6月《東京每日新聞》上第一次用漢字意譯為“社會主義”。我國的《西洋雜志》于1878年音譯為“索昔阿利司”,《萬國公報》于1899年意譯為“安民新學”、“養民學”,康有為、梁啟超從1901年至1902年意譯為“人群之說”、“人群主義”。梁啟超從1902年9月25日出版的《新民叢報》第18期開始,把當時日本人通用的“社會主義”一詞移植過來。是以,梁啟超是中文社會主義的首創者。
馬克思在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之後,提出了消滅私有制的科學社會主義。李大钊是第一位在中國傳播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人。實指通過生産資料(有時也包括生活資料)公有的辦法來建立社會平等,主張取消财産不平等,有别于傳統的允許混合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
今天中國的混合經濟體制的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傳統的社會主義。被譽為新結構發展主義。總之,中國模式是21世紀發展最快最環保的體制!正被開發中國家引以為學習榜樣。
經濟學是一門實證科學,以事實說話。
自1971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曆經世界多次金融危機,國内自然災難和全球疫情危機,中國憑着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一一戰勝難關,成為大赢家。
人民币加入sdr,個人所得進入小康社會,并保持了大國的持續增長,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
從市場經濟角度看中國,中國經濟增長勢不可擋。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穩定和混合經濟體制的民族自主性!十九世紀的鴉片戰争的開放的曆史慘劇一去不複返了!代之而起的是,中國經濟世界第一的複興。這是大國的必然,也是制度的優勢。值得印度學習!
不能認為中國永遠能赢!
以上顯示的僅僅是市場經濟方面特色。政治層面的不确定性始終給人們敲響警鐘。如何傳接後繼有人,仍舊是個大問題。
無論怎麼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任何風險都能自主解決,因為中國信仰社會主義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sociali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