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钰哲,1902—1986,男,漢族,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天文學事業的創始者之一。192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系博士畢業,回國擔任中央大學實體系教授,1941年任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1950—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43年-1946年和1949年-1985年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任《天文學報》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編委會主任等職。1978年《國際小行星通報》公布國際編号第2051号小行星命名為“張”——2051 chang.。1990年10月,中國郵電部發行第二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其中一枚為張钰哲頭像。

1902年2月16日,張钰哲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一個職員家庭,是五兄弟中最小的。兩歲時父親逝世,跟随母親艱苦度日。1907至1912年就讀于福州明倫國小。1913年,張钰哲随家人搬到北京,先後就讀于北京畿輔中學和北京師範大學附中。1919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堂的留美預科。1923年赴美國,先後在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系和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習。期間,偶然讀到的一本天文學科普書籍,促使他于1925年毅然再度轉學到芝加哥大學天文系,并以優異成績先後獲得天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這次轉學決定了他畢生的道路。
1928年11月22日,在美國葉凱士天文台,張钰哲通過觀測發現了第1125号小行星,将之命名為“中華”(china)。這是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 1929年秋,張钰哲回國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實體系教授,講授天文學、天體實體學和天體力學等課程,同時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為通信研究員。回國之前,他參觀通路了美國洛威爾天文台、立克天文台、威爾遜天文台和加拿大維多利亞天文台,還搜集了不少天文學教科書、儀器樣本、天文照片和教學幻燈片等資料。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攜帶多年搜集的全部圖書資料随中央大學西遷重慶。
鳳凰山天文台研究裝置簡陋,生活條件艱苦,他仍以一台破舊的台式計算機和一些陳舊的儀器堅持工作。1941年9月21日,他率領中國日食西北觀測隊赴甘肅臨洮開展我國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學觀測。 抗戰勝利,1946年張钰哲率天文研究所回遷南京紫金山。
張钰哲為紫金山天文台的發展、為中國各天文台站的建設、為中國天文學走向世界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在張钰哲的直接上司下,紫金山天文台在新中國成立後開拓和建立了小行星彗星觀測研究、太陽實體、恒星實體、天文年曆編算、天文儀器研制、毫米波射電天文、空間天文等分支學科,逐漸發展成為一座以天體實體和天體力學為主要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天文台,在國内外享有較高聲譽。
張钰哲為上海、北京、雲南、陝西等天文台和南京天文儀器廠的建設盡心竭力。新中國建國初期,張钰哲抽調骨幹參與收回和發展上海徐家彙觀象台和佘山天文台,全面整頓和發展了我國的時緯工作。1956年後,張钰哲參與制定全國科技發展規劃,草拟了六十年代天文學發展藍圖。1957年,張钰哲為在北京建立以天體實體為主的天文台,主持選址決策和踏勘工作。1958年,籌建南京天文儀器廠。1962年,張钰哲在廣州向聶榮臻同志申述北京天文台選址中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在張钰哲的推薦下,紫金山天文台一批骨幹參與了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雲南天文台和南京天文儀器廠的建設工作以及北京天文館的籌建,并成為各機關的中堅。在各天文台(廠)發展初具規模後,相繼成為中科院直接上司的獨立建制機關。
1980年,張钰哲以78歲高齡,率領一支專家隊伍到青海柴達木盆地,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侖山口,為我國建立第一座大型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觀測站選址。3年後,他又前往根據他的建議于1958年設立的烏魯木齊人造衛星觀測站視察。
國際事務中,從解放初期到病逝前,張钰哲積極促進中國天文學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代表中國天文界參與各種國際活動。五十年代,他多次出訪蘇聯,了解蘇聯在變星、太陽、小行星等方面的研究。1972年以後張钰哲以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的身份,多次參與恢複中國天文學會在國際天文聯合會中合法地位的談判。1979年在加拿大的第十七屆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上,張钰哲與葉淑華、趙先孜、易照華、洪斯溢等一起為恢複我國天文學會在國際天文聯合會中的合法地位作了有決定意義的努力。1984年,他以82歲高齡再度應邀通路美國,在哈佛天體實體中心作題為《今日中國天文台》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