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寅:阿那亞的商業之道與幸福之道群的意義場景的意義内容的意義

馬寅:阿那亞的商業之道與幸福之道群的意義場景的意義内容的意義

題記:2021年9月19日,北大國發院暨南南學院承澤園新院區落成啟用慶典舉辦,北大國發院校友會、國發院傳播中心與bimba商學院聯合邀約國發院bimba商學院教授團隊及校友,舉辦以“深度數字化時代的管理變革”為題的慶典分論壇。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校友、阿那亞創始人兼ceo馬寅的演講整理。

馬寅:阿那亞的商業之道與幸福之道群的意義場景的意義内容的意義

北大國發院校友、阿那亞創始人兼ceo馬寅

阿那亞項目是我八年前接手的項目,那一年也是我正式創業的第一年。當年拿這個項目,主要是為了買地賣地賺差價,結果這塊地沒能賣掉,砸在了自己手裡,從此,我隻能從低谷一步步往外爬,到今天終于爬了出來。這其中,既有人被逼到絕境後的潛能激發,也有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整個過程中的實踐和總結,也是今天與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

我們所處的後疫情時代,生活已經發生巨變,最重要的三個現象表現為:

第一、我們的生活世界已經資訊爆炸,資訊越來越碎片化;

第二、疫情造成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交流、互動非常少,雖然連接配接無處不在,但是我們的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孤獨;

第三、大家被資訊化、瑣碎的東西影響之後,生活本身的意義、價值被忽略。

在此背景下,商業應該怎樣改變?

過去,商業主要是從功能層面考慮産品或消費更新,往往忽略人的内在需求到底有什麼。除了功能需求、物質需求,商業品牌能不能讓人的生活更有價值、意義?它能讓大家真正找到幸福的東西是什麼?幸福本身又到底是什麼?這是我們不斷思考的核心點。

無論是作為一個開發商、管理者,還是營運商,這麼多年我自己更像是在搭一個商業生态環境的大平台,讓更多人在這個大平台上一起生活,在這個地方營運、服務。

在此過程中,我們首先搭的是一個生态環境平台,由此把人連接配接起來,融合在一起。基于融合,未來才可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種融合我提煉出的關鍵詞是:“群”“場景”“内容”。

群是什麼?

北大國發院的汪丁丁教授曾說,“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痛苦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是西方的,但我們的情感方式和心理結構仍是東方的。”

我們建造房子時,也發現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房子在開發或更新過程中,都局限在房子本身,包括房子怎樣才能蓋得越來越好、景觀越做越好,都主要局限在功能、物質需求上做更新,忽略掉了情感和心理這兩個次元的需求。

情感次元這一點,在大城市生活會有特别明顯的感受:我們都活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感受,我所居住的小區,對門住的是誰不知道,走到電梯裡即便碰到了,也是一低頭就過去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非常陌生,父老鄉親、“遠親不如近鄰”這些概念在大城市似乎消失了。

我小時候在胡同裡長大,脖子上挂一把鑰匙就上學了,鄰居家的廚房門可以推開就進,剩飯可以拿起來就吃。其實,鄰裡之間的親密關系,正是我們内心需要的東西,因為中國人願意活在溫情脈脈的人世間。

如今雖然生活在大城市,我們可以拿着新的身份證、有房有車,但發現活得很孤單,也沒有歸屬感。回到老家,感受到的歸屬感是這些物質都沒有辦法替代的。

房子或社群是不是能夠更多地滿足人情感次元的需求,是不是能在物質功能之外帶來更大的附加值,滿足更深層的需求?

基于此,我們在阿那亞項目上會思考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就是從情感次元上去建立熟人社群,讓大家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我們希望能找回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找回小時候鄰裡之間的親密關系,滿足人們情感維護的需求。

馬寅:阿那亞的商業之道與幸福之道群的意義場景的意義内容的意義

阿那亞的社群建造,從一開始就不斷建造各種類型的社群,比如建立線上社群(群),也會做大量的線下聚會,包括我自己經常請客吃飯。大家回來之後,我們想努力讓所有業主變成熟人。中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大家變成熟人之後,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安全感、歸屬感。

當然,在建群之前,我們會考慮價值觀的一緻性。不同的社群本質上是基于價值觀聚合的平台。盡管價值觀聽起來特别虛,但它無比重要,因為隻有持有共同價值觀的人聚合在一個群裡,才能真正展開公共生活,展開互動,否則大家仍是“雞同鴨講”,溝通沒有意義。

建群之後,又如何過好公共生活?阿那亞走到現在并不是靠戰略或産品驅動,我稱之為客戶投訴驅動模式。在社群裡,客戶投訴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社群營運早期,我承諾給客戶的是:我永遠在群裡,大家有事可以直接找我,保證半小時回複,24小時之内解決。其實,這個過程中我的最大價值不是解決了什麼問題,而是一直在洞察客戶,以及觀察産品和服務的問題。有時候,我回阿那亞看到的會是假象,因為員工說馬總要回來了,大家要注意,但在社群裡我能感受到大家最真實的狀态。

阿那亞項目的管理是靠客戶投訴解決問題,我們是用解決問題的方式彌補管理中的不足。即便是在今天,我們也不斷用這樣的方式解決現在項目的發展問題。通過群體智慧,不斷探讨互動,你會發現原來的很多管理觀念不對。

群體智慧的力量太大了,我自己在社群當中獲益匪淺,阿那亞正是通過社群嫁接了所有業主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斷快速成長。不僅是我們的項目,在這樣的公共生活中,管理者、業主都一起不斷成長,特别有意義。

是以,我也認為未來的商業品牌,一定要能給某類客戶群體提供獨特的價值,而且一定是基于情感和精神屬性創造的獨特價值,而不僅僅是物質層面;價值觀其實是一個商業品牌的靈魂,社群是商業品牌的承載形式,價值觀和社群決定商業品牌到底能走多遠。這也是阿那亞這些年的管理、營運中我最深刻的體會。

要想創造品牌或生活方式,我們還要認真思考的是:場景是什麼。

所有的公共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些空間、場景承載,包括情感生活、精神生活。而且,消費更新背後一定是設計更新,尤其是有審美的設計,審美會變成很多産品的核心競争力。很多新興企業能快速走到現在的地位,正是收獲了審美的紅利。尤其是90後年輕人,文化、藝術、審美甚至是他們的第一剛需,這些年輕人出生以來就沒有思考過溫飽這件事,60後、70後是挨餓長大的,90後的成長記憶裡沒有挨餓這件事,他們天生就會思考自我實作,也接受了比較好的文化、教育培養,對審美的關注度特别高,而且審美可以轉化成價值。

為此,阿那亞建設有大量的公共建築,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聚集、交流,尤其是很多精神建築,如禮堂、美術館、音樂廳、體育館等。阿那亞做了大量的精神建築,一方面希望人們能從中找到情感共鳴,另一方面可以展開大量的文化活動。

馬寅:阿那亞的商業之道與幸福之道群的意義場景的意義内容的意義

精神建築是什麼概念?什麼叫詩意建築?如果一個建築的功能性需求小于精神性需求,它就可以叫詩意建築。

我們過去對建築空間的了解,是認為所有建築都是滿足功能性需求,當精神建築出現後,你會發現這類空間裡滿足功能的需求幾乎被排到最後。精神空間對人内心有巨大的撫慰作用,會讓情感、精神得到滿足。

場景跟價值觀有關系,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怎樣信仰就怎樣生活。阿那亞也有自己的價值觀。

過去,房地産項目或者文旅項目普遍的價值觀是富貴逼人,其隐含的價值觀是金錢崇拜,權力、面子、消費主義至上。那時做豪宅項目一定得按這樣的價值觀打造,否則房子就不好賣。

時代不斷變化,如今物質需求的滿足慢慢有了天花闆,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内在需要,不再必須把品牌logo穿在胸前。品牌的價值觀轉向精神層面,強調回歸自然、回歸家庭、回歸本我。

新時代的品牌價值觀,是在精神層面強調回歸,生活層面強調有品質的簡樸,有節制的豐盛。在這樣定義之後,我們也以這樣的價值觀打造場景、服務和建築。實踐的結果是,喜歡的人無比喜歡,不喜歡的人無感。我們其實是用價值觀聚合了一批客戶,然後好好為他們做服務。

我們希望把社群所有的文化建築、精神建築、公共空間,打造成這個時代的書房和客廳,希望藝術生活日常化,日常生活藝術化。

藝術生活無處不在的狀态,正是阿那亞希望重建的美好生活。

如今阿那亞已經轉型成營運商、服務商,是以在地産收入之外,我們需要更多的投入服務和營運。今年如果不是因為疫情,我們預計服務型的收入會超過10億元,即社群帶來的酒店、民宿、餐飲收入。慢慢地我們也會将商業模式徹底轉型,就是把地産的一次性賺錢模式,變成長期可持續的賺錢模式,出售房子之後才是服務掙錢的開始。

至于服務的内容是什麼,我們不設固定的答案,不斷探索和思考。我們相信的一件事是,精神文化、藝術内容一定會成為未來社會生活中的剛需。文化、藝術這些年也給阿那亞帶來巨大的蛻變,無論是業主、訪客,還是我們自己,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未來如何創新?

創新這件事特别難。創新是怎麼來的?有時候靠直覺。但直覺又是怎麼來的?追問下去,還是和文化、藝術息息相關。文化、藝術特别好的一點,是可以幫我們打開認知商業世界的邊界,以及可以在商業世界的富礦裡做填空。很多人認為,商業世界空間有限,全填滿了也就沒有機會。事實并非如此,文化、藝術是打開認知邊界特别重要的方式,它會讓人知道商業世界的空間可以有各種延展的可能性。文化、藝術也能不斷地激發人的好奇心、創造力、感受力,而且這些東西對創業者來說無比重要。

我常有一個擔心,就是人到一定年齡之後無法成長,比如老年男性會陷入心智閉合狀态,會變得越來越自我,女性則相反,會變得越來越無我。回首上世紀80年代很多燈塔式的人物,我也有這樣的發現,好像他們停留在某一個時間段不再成長。人如果不持續創新蛻變,很容易進入這樣一個狀态,就是學的所有東西都隻是印證自己的觀點,跟自身觀點相左的無法接受,進而無法吸收、成長。這是一個可怕的狀态,我也害怕自己進入這種狀态。

文化、藝術确實能給人帶來想象力、創造力、好奇心,文化内容還能讓人對重要性持續有感受。我們不可能做任何事之前都已經把事情想得特别清楚,規劃得特别長遠,然後再開始,那樣的結果很可能要麼放棄,要麼沒有機會,要麼開始之後陷在老思路裡無法走出來。當内心感受到重要性,或者有創造性沖動,我的經驗是先執行,過程中再持續修正、總結,以及回頭再看是否真正了解。簡單說就是如果覺得一件事很重要、結果也可控,就先做起來,做的過程中再動态調整。

馬寅:阿那亞的商業之道與幸福之道群的意義場景的意義内容的意義

阿那亞一年能做一千多場活動,大到音樂節、文學節、詩歌節、馬術節,小到業主之間的讀書會。所有來阿那亞的人,都可以參加這裡各種類型的活動,還有戲劇、音樂等演出和美術館展覽。我們不斷組織這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因為我們相信文化藝術内容是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阿那亞也做了豐富多彩的社群節日,比如成人禮、家史節,我們鼓勵業主寫家史,看能否找到新故鄉的感覺,清楚自己從哪裡來,知道自己的祖先傳承。大家住在一起,是一個新故鄉的開始。

我們也希望阿那亞是業主給孩子培養審美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愛的文化、藝術内容,我們希望讓每個人保持美好生命的狀态。

人生可以更美,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美好的生命狀态不是别人給予的。我們也通過提供有細節、有服務、幹淨、美好的社群生活,幫助每個人活出自己全新的生命狀态。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和各種文化機構合作,一起打造海邊藝術之家。

總結一下,我們的商業不光要解決居住問題,更希望從情感次元和精神次元滿足更多人的需求,當一個房子、一個社群能同時滿足人們物質、情感、精神三個次元的需求,它會比别人的房子和社群更有價值。在不确定的時代,以文化和藝術的力量,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遊向人心的彼岸,這也是我們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整理:王志勤 |編輯:王賢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