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晚複帖》

唐代草聖張旭,以“颠”著稱,傳世狂草作品風格多樣,是以真僞之辯也不絕于耳。其作品《古詩四帖》、《李青蓮詩序》、《草書心經》、《斷千字文》等均為經典,贊賞有加,但皆存真僞之疑。原因就是字勢、筆法各異。看了張旭的《晚複帖》,就完全明白張旭是如何從魏晉草法中走出來的?
《晚複帖》是張旭的一個小帖,字數不多,其筆法、草法完全得張芝神韻,取二王靈氣,篇幅雖小,但字字有法,連綿回繞,氣勢飛動,算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草書作品。如果張旭始終保持這種風格不變,隻能算是書家,很難成為一代“草聖”。是以張旭草書多變正是書家的聰明過人之處,能寫出與衆不同的作品就是書法奇才。這也說明傳統與創新的問題,沒有傳統根基,書法創新便失去了意義。張旭的《古詩四帖》是創新,但也有《晚複帖》的傳統功力。是以說張旭的狂草不是醉酒癫狂的偶然,而是後漢、魏晉先賢草法的延續。
張旭,唐朝開元、天寶(公元714—756年)間吳(今江蘇蘇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颠,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并稱“三絕”,詩亦别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号稱“吳中四士”,其書法成就最高。他的草書特别是狂草潇灑磊落,變幻莫測,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争道而得筆法之意;在看公孫大娘舞劍,并得草書之神。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癫如狂。唐韓愈曾贊譽張旭:“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晚複帖》釋文:
足下晚複,不知疾痛如何?深極憂難比也,上下安之。
必得發耶,得足下十五日問,為慰。仆前患差,張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