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藓綱—曲尾藓亞綱1.無軸藓目2.紫萼藓目(1)紫萼藓科(2)縮葉藓科3.叢藓目(1)花葉藓科(2)夭命藓科(3)叢藓科4.細葉藓目

藓綱—曲尾藓亞綱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藓類植物門

藓綱

曲尾藓亞綱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藓綱—曲尾藓亞綱1.無軸藓目2.紫萼藓目(1)紫萼藓科(2)縮葉藓科3.叢藓目(1)花葉藓科(2)夭命藓科(3)叢藓科4.細葉藓目

曲尾藓亞綱dicranidae是藓綱下的一個廣泛而多樣的亞綱,有許多種類的分布在幹燥或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苞蒴是該亞綱差別于其他苔藓的特征,蒴齒不含外齒層。

其中曲尾藓亞綱dicranidae下的曲尾藓目dicranales,曲尾藓科dicranales,曲尾藓屬dicranum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目。

下屬目:

無軸藓目(archidiales)

曲尾藓目(dicranales)

紫萼藓目(grimmiales)

叢藓目(pottiales)

細葉藓目(seligeriales)

植物體細小,柔弱,莖傾立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孢蒴頂生,蒴柄短。為膨大的基足直接附着于配子體頂端;孢蒴球形,蒴壁為單層細胞;蒴軸與蒴蓋、蒴齒均不分化。孢子數目少.但孢子體積大。孢蒴腐解開裂散發孢子。

本目在藓類演化系統中屬原始類型之一。配子體的演化程度屬中等,叉狀分枝,莖中部有中軸分化;葉片輪生,有中肋分化,但中肋細胞同型無分化,葉片細胞基本同形。孢子體為原始型,類似泥炭藓目,本目蒴柄僅為膨大的基足,尚未延長呈長蒴柄;蒴軸不分化,說明原胚體僅分化為蒴周層成為單層蒴壁,蒴内層僅分化形成孢子。無蒴齒、蒴薔不分化亦為原始特征。

本目僅有1科,中國有分布

下屬科:

無軸藓科(archidiaceae)

紫萼藓科(grimmiaceae)

縮葉藓科(ptychomitriaceae)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藓綱—曲尾藓亞綱1.無軸藓目2.紫萼藓目(1)紫萼藓科(2)縮葉藓科3.叢藓目(1)花葉藓科(2)夭命藓科(3)叢藓科4.細葉藓目

紫萼藓科是岩石面或砂土生耐旱藓類,植物體密集叢生,常成墊狀。莖直立或傾立,具等長分枝或不規則側生短枝的草本植物。

葉密集,多列覆瓦狀排列,披針形,稀卵圓形,先端多數具白色透明毛尖;葉緣平直,背卷或略内卷;中肋單一,粗壯。葉上部細胞小,厚壁,不規則方形或長方形,平滑或具疣;基部細胞長方形或方形,少數短矩形,細胞壁平直或強烈波狀加厚。雌雄同株或異株。孢蒴頂生,卵圓形或圓筒形,伸出或内隐于孢葉之中,多數直立,少數傾垂;蒴柄長短不一,直立或彎曲;蒴齒單層,齒片16條,披針形或長線形,不規則裂至中上部,有穿孔,或2裂至基部,具基膜。蒴蓋圓錐形,平凸或具喙。蒴帽鐘形或兜形,平滑或具縱褶。孢子球形,表面具瘤或近于平滑。

大學全世界有10屬。中國有7屬。包括矮齒藓屬、無尖藓屬、篩齒藓屬、紫額藓屬、長齒藓屬等。

縮葉藓科為苔藓植物,下轄縮葉藓屬。

植物體常在岩石面成墊狀叢生。莖單一或稀疏分枝,具分化的中軸。葉幹燥時強烈卷縮,濕時舒展傾立,披針形或狹長披針形;葉緣平直,全緣或中上部有齒;中肋單一粗壯,達于葉尖或在葉端前消失;葉中上部細胞小,圓方形或近方形,厚壁,有時呈波狀加厚,多數平滑無疣;葉基部細胞長方形,薄壁或呈波狀加厚。雌雄同株。雌苞葉與莖葉同形。蒴柄長,直立;孢蒴卵圓形或長橢圓形,直立;環帶多數分化,由數列厚壁細胞組成;蒴齒單層,線形或線狀披針形,不規則2—3裂近基部,表面具細密瘤。蒴蓋具長直喙狀尖。蒴帽大,鐘帽形,下部具褶,基部有裂瓣。孢子小,球形,表面近于平滑或具細疣。

對大學的系統位置和歸屬争議較大。有的把大學置于紫萼藓科 grimmiaceae 之後;有的認為應歸紫萼藓科(deguchi,1979);有的把它置于變齒藓目 isobryales,認為與木靈藓科 orthotrichaceae 相近。大學還是作為獨立科置于紫萼藓科之前為宜。

大學全世界有2屬,多見于高山地區幹燥砂質或花崗岩石上。中國僅有縮葉藓1屬,雲南也有分布。

花葉藓科(calymperaceae)

夭命藓科(ephemeraceae)

叢藓科(pottiaceae)

花葉藓科,從藓目植物中的一種。

暖地叢集,樹生,稀石生或土生的藓類。莖無中軸,直立單一或多次叉形分枝,稀有橫莖(如匍網藓屬),基部通常被紅棕色假根。葉片有明顯鞘部,常由l至多行黃色或無色透明、狹長細胞構成明顯分化邊緣,或有1至多層細胞,有時呈栉片狀加厚的肥厚邊緣,葉邊常有或少或多的鋸齒或毛狀刺,稀全緣;中肋單一,多粗壯,常在葉尖前消失或突出葉尖外,上部往往着生多數無性芽胞,背面常有粗疣或棘狀刺,橫切面具中央主細胞和背腹厚壁層,背腹細胞有時分化,無副細胞;葉片上部細胞小,綠色,圓形,圓方形或圓六邊形,常有疣,多數沿網狀細胞邊緣下延;葉鞘近中肋兩側的細胞大,方形或長方形,薄壁、無色透明,形成特異的網狀細胞(cancellina),有時近邊細胞間分化有1至多行黃色、長形、厚壁細胞構成的嵌條(teniola),嵌條往往延伸入綠色細胞中。雌雄同株。雌器苞多頂生。雄器苞多側生,芽胞形,有多數細長形配絲。雌苞葉與葉片相似。蒴柄多細長,直立。孢蒴直立,多長圓柱形,平滑或有不明顯的縱紋。環帶不分化。蒴齒單層或退化,齒片16,披針形,具粗疣,通常無突出的橫隔,多數有不發育的無色透明基膜。蒴蓋先端具斜喙狀尖頭。蒴帽兜形,便帽形或鐘形,常罩覆全蒴,平滑或上部具疣。

中國有3屬,30種,雲南有3屬,10種。

夭命藓科(學名:ephemeraceae)是藓綱下的一個科。

細小,黃綠或淡綠色,無光澤,叢內建小片生長,原絲體很發達。莖短弱,長約3毫米,多單一,基部密生無色假根。葉幹燥時略皺曲,濕潤時傾立;基葉小,披針形;頂葉狹長形,具細長尖;尖部有細齒;中肋長達葉尖;葉細胞狹長形,薄壁,平滑,基部細胞近于長方形,無色透明。蒴柄極短。孢蒴球形,黃褐色,隐生于苞葉内。蒴蓋不分化,具短喙。蒴帽圓錐形,易脫落。抱子球形,黃色,有疣。 分布于西南。常生于幹涸的冬閑稻田内,初春即生長,當放水灌田種稻時孢子已成熟,浸沒于水中,晚秋稻田幹燥後孢子又蕨發,往往形成大片群落。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藓綱—曲尾藓亞綱1.無軸藓目2.紫萼藓目(1)紫萼藓科(2)縮葉藓科3.叢藓目(1)花葉藓科(2)夭命藓科(3)叢藓科4.細葉藓目

叢藓科(pottiaceae),藓綱真藓亞綱叢藓目的1科。

植物體多直立而密內建叢或墊狀生長。高0.5~8厘米,色澤多暗綠、鮮綠或黃綠色,稀呈紅棕色,不分枝或稀少分枝。葉披針形、卵披針形或闊舌形,幹燥時多卷曲;葉邊全緣或具齒,有時背卷或内卷。葉細胞圓卵形、方形或稀呈不規則形,多具粗疣或馬蹄狀疣,稀平滑。孢蒴卵形,橢圓形或圓柱形;無蒴齒或具單層蒴齒,齒片多狹披針形,常具粗疣,直立或旋扭。染色體數多為n=13,26及其衍生數;泛生牆藓n=60,為苔藓植物中染色體的最高數。有75屬和1380種。

喜着生在向陽多堿性林地、土壁、岩面及牆上。在極幹燥的場所常生長具白毛尖、葉邊卷曲的屬種。該科部分植物較耐幹寒,分布海拔可達3000~5000米以上的地區。

該科植物土生牆藓和對齒藓的化石已發現于11000年前美國緬因州的地層中。

多見于北半球,少數屬種亦分布南半球。中國有34屬和100餘種。

細葉藓科(seligeriaceae)

細葉藓科(學名:seligeraceae)是藓綱中的一個科。

植物體形小,散生,或植物體形大而簇生,單一或叉狀分枝。葉片基部狹,向上寬或呈狹披針形;中肋粗,達葉尖終止或突出于葉尖呈毛狀。葉細胞平滑,上部細胞短,下部細胞長方形或橢圓形,角細胞不分化或僅少數屬略分化。雌雄同株或異株。蒴柄長,直立或彎曲。孢蒴高出于雌苞葉,多為圓梨形,直立,對稱,蒴口開闊或幹時收縮。蒴蓋具喙。蒴齒16,長披針形,平滑,不開裂,或先端不規則開裂。孢子圓球形,數少。蒴帽兜形。

9屬。中國有3屬。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