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夏完淳,想必知道的人應該不少,因為中學課本中選有其《别雲間》詩一首故而推之。其詩曰:“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别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夏完淳,字存古,和陳子龍一樣同為松江人,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詩人。九歲善詞賦古文,才思靈活,有神童之稱。其詩詞或慷慨悲壯,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鵑啼”,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意識。
我知道他的時間不算太早,以前隻有一個印象,他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年齡最小的民族英雄,其它就不甚了了,及至後來讀陳子龍詩文時,方才對他作了大緻的了解。
南明一朝,能稱得上英雄的不多,但這夏完淳絕對能稱得起這兩個字,他随老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兵敗後,其父夏允彜自沉于松塘而死。期年,他與陳子龍等人飲血為盟,共謀複明大業,不久義軍兵敗,夏完淳隻身流亡後被捕,被解送南京後,夏完淳堅強不屈,頑強鬥争,當變節降清的洪承疇對他進行審訊時,聲色俱厲地痛斥這個朝廷的叛徒、民族的敗類,令洪承疇面紅耳赤、顔面盡失。夏完淳表示要“報仇在來世”,充分展現出他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最終不屈而死,年僅17歲。
夏完淳雖然在世隻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壇上卻有着不可磨滅的光輝。夏完淳短暫的一生中,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作品,有人統計共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
他從14歲參加就參加抗清鬥争,在血與火的鬥争生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後的短短八十天中,他寫了不少慷慨悲壯而又清新明朗、表現民族氣節的詩篇及賦、曲、雜文等。
觀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如著名曆史學家,夏完淳研究專家白堅先生總結的那樣,主要分為三類:即表現抗清複國的心志、抒寫興亡之恨和歌頌英烈,哀悼師友。他雖然隻活了十七歲,但早慧早熟,英名不朽,其人其事其文在中國曆史和文學史上都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處于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血雨腥風,殘酷的鬥争和嚴峻的形勢,使他們都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無望,但作為一個從小受傳統教育的士大夫,夏完淳正是在這樣一種非凡經曆的跋涉中,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在他短短十七的時光中,他走完了自己從神童到志士,再到英雄的曆程。
他的詩文創作,富有其時代特征,主要表現了抵禦外辱、矢志複明的心志,抒寫了興亡之恨、山河之淚、家國之痛,歌頌、悼念為國捐軀的師友,痛斥了腐敗的朝政。同時還具有飽滿的愛國精神、充沛的樂觀精神、不屈的戰鬥精神和悲壯的犧牲精神。
“湘真集行玉樊出,點點碧血流餘芳。”,短短的十七年,夏完淳不僅為後人樹立了一個“舍人奇才古天偶”的英雄形象,而且以他那“筆如椽膽如鬥”的氣慨,,給我們留下了三百多篇蕩魂激魄,感人肺腑的詩文。
當看着父親夏允彜跳入波濤滾滾松江的那一刻,夏完淳便将喪父之痛化作催己奮進的無限力量,化作對滿清鞑虜的無限仇恨,化作對國家民族的無限關懷,因為他的心裡一直有塊“心病”,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戰火紛飛,那一幕幕的人間慘劇,都深深地烙在他那堅強而又脆弱的心靈上。
他在《一剪梅》中寫道:“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凄涼,剩粉餘紅。金鈎禦水曬東。昨歲陳宮,今歲隋官。往事思量和饷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蒙蒙。才過西風,又過東風。宇裡行間充滿了對國家蒙難,民族危亡的傷感、惆怅。該詞幾可與杜甫的《春望》媲美。隻有經曆狼煙起、金戈鳴考驗的人才能夠形成救萬民于水火的胸懷,隻有經過民族仇、複國志洗禮的人才能夠寫下洋溢着愛國主義精神的詩詞。
“兩眉颦,滿腔心事向誰論?可憐天地無家客,湖海未歸魂。三十寶劍埋何處?萬裡樓船更幾人!英雄恨,淚滿巾,何處三戶可亡秦!”這首《南仙呂·傍妝台·自叙》,表現了夏完淳心中滿滿的遺憾,這英雄恨,恨無亡秦之三戶,恨再不能再戰滿鞑恢複我中華,他隻“甯為玉碎,不為瓦全”不同流合污的崇高氣節,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大丈夫骨氣永伫人間。
為國驅虜的報負,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以身相踐的豪情,那份英雄氣概,輝映千古!而于文字間透出的才情,也令人激賞。強烈的愛國思想,噴薄的愛國激情,熾熱的戰鬥氣息,動人的浪漫色彩和華美典雅的文詞,是他的詩詞主要特色,盡管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他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
夏完淳,是那個特定曆史時代的兒子,同時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郭沫若在抗戰時期,以夏完淳事迹為基礎創作的話劇《南冠草》,曾激動過多少誓以熱血拯救祖國的中華兒女!今天,盡管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但對祖國的義務沒有變,青年人追求向上、追求真理的激情沒有變,是以在他的身上,我們同樣能汲取許多做人的力量。
其實,雖然我很喜歡夏完淳的詩文,但心中同看他老師子龍作品的心情是很不一樣的,每每是從敬仰之情中,更多地是夾雜着傷感,他十四歲起兵,十七歲獻身,他還是個孩子啊,他背負着本來不當是他的責任,總覺得有點“恸哭六軍俱缟素,并無一人是男兒”的味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