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明仁是開國上将,率兵馳騁沙場幾十載,立下了赫赫戰功。可今天我們不提他打過多少勝仗,隻說一說這位鐵漢的柔情。他和結發妻子雖是封建時代的包辦婚姻,但兩人伉俪情深,始終不離不棄。
攜手走過36年的歲月後,妻子謝芳如因病去世,一生極少掉淚的陳明仁痛哭不止,長久無法釋懷。夫妻一世,他們相濡以沫,收獲了最為真摯的感情。
1903年,陳明仁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個鄉紳家庭。他13歲時,母親大病一場。主管家事的祖母為了沖喜,讓陳明仁娶了同鄉的謝芳如。說是娶親,但謝芳如當時也不過14歲,兩人更像是青梅竹馬的玩伴,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封建時代的包辦婚姻似乎大都會走向不幸,但陳謝二人的婚姻卻是例外。兩人雖年幼,但本性都真誠善良,感情也愈發深厚。謝芳如是傳統的家庭婦女,踏實肯幹,善解人意。對她來說,丈夫就是一切,是以但凡是陳明仁做出的決定,她都無條件地表示支援。
婚後的陳明仁沒有放棄求學,1920年他考入長沙兌澤中學,三年後學成返鄉當起教書先生。夫妻兩人在這期間雖然聚少離多,但感情沒有褪色半分。謝芳如年齡不大,但非常可靠,把家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承擔起人妻的責任,好讓陳明仁可以安心求學。
陳明仁雖然當起了教書先生,但他的志向卻遠不止于此,他在等待着大鵬展翅的機會。終于,1923年10月,程潛在廣州主持開辦了陸軍講武學校,面向湖南招生。
當時時局混亂,有志青年大多選擇投筆從戎,陳明仁也是如此。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穿上軍裝,而不是拘泥在家鄉當一個本分的教書先生。
陳家當時仍是陳明仁的祖母主管。祖母聽到他要去讀軍校,立刻堅決反對,不肯給他盤纏錢。陳明仁向來孝順,不敢忤逆祖母,但不去廣州就意味着無法實作自己的理想,兩難之下,郁郁寡歡。
謝芳如雖然也不舍得丈夫遠行,但她向來支援陳明仁作出的決定。沒有路費,謝芳如就偷偷賣掉家中的母豬,籌了20銀元。她反複說服祖母,并表示她相信自己的丈夫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在謝芳如的軟磨硬泡下,祖母終于點頭。
好男兒志在四方,但陳明仁已有妻兒,這也是他的責任。陳明仁臨行前,萬般不舍,鄭重向妻子許諾,來日待我事業有成,一定将妻兒接到身邊照顧。
謝芳如雖然也放心不下,眼淚不止,但還是反複說她支援。兩人都害怕自此一别,不知何時才能相見。但陳明仁的鴻鹄之志,她都懂。
陳明仁到達廣州後入學陸軍講武學校,但學校因運轉資金不足并入黃埔軍校,陳明仁也轉成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1925年黃埔學生軍東征讨伐軍閥陳炯明,陳明仁視死如歸,首個登上惠州城樓,舉起青天白日旗。
此舉令士氣大振,戰事大獲成功。蔣在慶功會上毫不吝啬地表揚了這個有才華、有野心的年輕人。
陳明仁的軍事才能得到了肯定,不斷晉升,一年内就當上了營長。蔣為拉攏他,授意陳明仁的團長惠東升,想為他介紹一門婚事。對象不是别人,正是廖仲恺的女兒。當時廖仲恺在國民政府中地位極高,陳明仁如果可以攀上廖家的高枝,成為廖仲恺的女婿,那必會步步高升。
惠東升找來陳明仁,剛提了話頭,陳明仁馬上說自己已有妻兒。在惠東升眼裡,這門婚事對陳明仁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他反複強調廖仲恺可以為陳明仁帶來的幫助和大好的前途,但陳明仁都不為所動。
惠東升勸他:
"這門婚事不是我的意思,說到底還是蔣校長的意思。他對你的重視可見一斑,你不要錯失良機。"
軍人的天性是服從,惠東升用蔣來逼迫陳明仁。但陳明仁還是一口拒絕:
"如果蔣校長要我做其他事,那我必定毫不猶豫地順從。但我是陳明仁,不是陳世美。為了自己的前途,就抛妻棄子,這樣的事情我做不出來。"
惠東升知道不管再說什麼,陳明仁都不會為之所動,索性放棄,原話告訴了蔣。蔣雖然心中不快,但也打心裡敬重陳明仁的為人,也就不再提起這門婚事。
雖然陳明仁不是"陳世美",但軍中這樣的人物大有人在。很多軍官将領為了仕途抛棄發妻,也有很多人功成名就後就納了好幾房小妾。正因如此,矢志不渝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陳明仁是個另類,他始終惦記還在家鄉的妻兒,當上團長後他很快把謝芳如和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從來沒有動過其他的心思。謝芳如是農村出身的小腳婦女,她不識大字,但陳明仁已是團長,她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丈夫的左膀右臂。
于是,陳明仁教她讀書、識字、打電報,培養她當自己的"副官"。謝芳如勤奮,很快就成為稱職的賢内助,甚至軍中士兵都稱她"半個軍長"。
每次陳明仁率兵出征前,謝芳如都會舉辦家宴,招待部下,舉杯為士兵鼓舞士氣。陳明仁戰勝歸來,她就帶領士兵家屬,驅車幾十裡迎接他們歸來。兩人互相扶持,傳為軍中一段佳話。
陳明仁熱血耿直,不好阿谀奉承,雖然屢立戰功,但多次被蔣明升暗降。他逐漸意識到國民政府的所作所為與他的初心是相違背的。謝芳如看在心裡,明白他的心事,說道:
"無論你做出什麼決定,我和孩子都支援你。"
陳明仁像是吃了強心劑,更是堅定了自己的想法。1949年,蔣大勢已去,陳明仁為了避免百姓受到炮火傷害,起義投誠,和平解放了長沙,保護了這座城市和它的百姓。
陳明仁棄暗投明,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擇,加入了共産黨,立下千秋功業。但此時,謝芳如卻被檢查出癌症。她感到身體不适已有一段日子,但為了不讓丈夫分心,她硬是忍了下來。
陳明仁聽此噩耗,悲痛不已,他鼓勵謝芳如樂觀,自己忍不住流淚。共和國剛剛成立,陳明仁的責任還很重,不能全身心地守護妻子,感到非常内疚。但謝芳如明白,自己的丈夫是軍人,是将領,是以她始終支援丈夫。
病魔沒有放過這對恩愛夫妻,1950年謝芳如病逝。她去世前的最後一刻,陳明仁守在她的病床前,淚流不止。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失去愛妻的痛苦又怎能輕易承受。陳明仁為亡妻寫下墓碑:吾妻謝芳如墓。
痛失愛妻後,他在追悼會上雙膝跪地,哭着讀完了自己為妻子寫的挽聯,晚上徹夜難眠,整整哭了三天三夜。
1955年,共産黨肯定他的貢獻和才能,授予陳明仁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将軍銜。
1974年,陳明仁于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反複叮囑兒孫,務必将他的骨灰送回長沙,和妻子謝芳如合葬。
可陳明仁的心願沒能馬上實作。直到2009年,長達35年,陳明仁才能和妻子謝芳如合葬在長沙嶽麓山上,為他們的愛情畫上圓滿的句号。
生當同衾,死亦同穴。這是傳統中國人眼裡最深厚的愛情。陳謝二人年少青梅竹馬,結為夫妻,赤誠相待一生。艱難的時刻他們互相扶持,物質的誘惑沒能讓他們的感情沾染塵埃,反而經過了考驗,變得更加純粹。
千裡歸來,竟艱一訣。從此音容長杳,除非夢裡相逢。卅年恩愛,永矢同心,惹論伉俪深情,敢謂世間少有。
生命是有限的,但真摯純粹的愛情卻可以永存。我們在緬懷這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将軍時,也會感動于他們的感情。陳明仁和謝芳如攜手走過的歲月雖然已經逝去,但嶽麓山就是他們愛情永恒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