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3年,哥倫布進行第二次美洲探險時,随船的西班牙人在女王花園群島附近,見到了印第安人使用“獵魚”(fish hound)獵捕海龜的場景,這讓一些西班牙人感到非常驚奇,是以在日記中記錄下了整個事件經過,讓咱們得以一窺究竟。
ps:女王花園群島位于古巴主島南邊80公裡處,它是一條160公裡長、由低窪的珊瑚小島連結而成的群島。

鮣魚
印第安人使用的“獵魚”其實是一種“鮣魚”(echenis mancrates),又被稱為吸盤魚、粘船魚、印頭魚。
鮣魚的吸盤
鮣魚是一種外表畸形的食肉性海魚,其體極為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鳍變态而成的一個長圓形“吸盤”,而鮣魚就靠着這個吸盤吸附着船底或其它大魚進行遠遊和索食。
吸附在鲨魚身上的鮣魚
鮣魚很喜歡吸附在鲨魚、海龜、鲸魚、蝠鲼等大型魚類的身體上,而一旦到達餌料豐富的海區,鮣魚就會脫離宿主攝取食物。
雖然鮣魚很弱小,幾乎沒有攻擊能力,但是鮣魚卻能搶奪鲨魚的獵物或是拖慢鲨魚的遊速,但是鲨魚卻拿它們沒有辦法,一些鲨魚甚至是以挨餓緻死!因為鮣魚的吸力很大,鲨魚根本無法擺脫,更别說攻擊鮣魚了。
生活在海邊的印第安人發現了鮣魚的這一特點,并發明出一種聰明、獨特的捕魚方法。
印第安人會特意捕捉一些鮣魚喂養,并挑選較大的䲟魚帶上漁船外出捕魚,一旦印第安人發現附近的海水裡有海龜等大型海洋動物時,印第安人就會在䲟魚的尾部系上一根長長的繩子,然後将其放入海中,讓其追蹤獵物。
鮣魚和鲨魚
而一旦鮣魚牢牢地吸附在獵物身上後,印第安人就會拉緊繩索,直到将䲟魚和獵物拉到海面上為止,每到這個時候,印第安人就會給與鮣魚一些食物作為獎勵,就像陸地上的獵人對待獵狗和獵鷹那樣。
第一次看到這個場景的西班牙水手被印第安人這一獨特的捕魚方法吸引住了,而後船上的“有識之士”用文字記錄下了這一場景:
“現在你們将聽到一種新的捕魚方法,正如我們和灰獵狗一起追捕平原狂野上的野兔一樣。他們也用打獵的魚釣魚,我們從不知道這種打獵的魚的形狀或結構,但其體型很像大鳗鲡,在魚頭後部有一塊很堅韌的皮膚,好像上面有一囊狀物。漁人把這種魚用繩子系在船側,放低到魚可在緊靠同船龍骨或船底伏藏的深度,因為這種魚決絕可持久見到空氣。這樣,當漁人發現任何大的魚、龜的時候,他們就放開繩子,而它一發現已被放松時,就像箭一樣迅速地撲向魚、龜。其皮囊能牢牢地抓住獵物,以緻沒有人有力氣能夠松開,除非一點一點地慢慢拉繩子,才能把他拖到水邊,因為這時它一看見陽光,就會放松吸附,獵物就這樣被拖到了水邊,于是立即就有夠多的漁人從船上下海去抓住獵物,将其抓到船上為止,在做了這些工作之後,漁人又放開繩子,其長度足夠打獵的魚可以重新回到其水中的地方去,在此漁人又用另一根繩子放下一塊獵物的肉作為酬勞,就像我們在殺死獵物後,常常酬謝獵狗一樣。他們給了我們用這種方法捕得的四條海龜,大量的這樣大的其他海龜幾乎裝滿了他們的漁船,因為他們把這些魚、龜視為美味佳肴。”
吸附在海龜身上的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