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病丨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生與防治

疫病丨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生與防治

1 病原

鴨病毒性肝炎是雛鴨的一種高度緻死性的傳染病。本病傳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可達90%以上。鴨肝炎病毒,在污染的雛鴨舍内可存活10周以上,2%漂白粉、1%甲醛、2%苛性鈉需要2~3 h才能殺滅。

2 本病特征

本病是一種急性、高度緻死性的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病鴨死前發生痙攣,頭向後背,呈“角弓反張”特征姿勢,病變特點是肝腫大和出血。

3 流行特點

本病在一般情況下隻感染鴨,主要危害3周齡以内的雛鴨,尤其是5~10日齡最易感,3~5周齡的雛鴨也可感染發病,成年鴨可感染但不發病,可成為帶毒者。發病率可達100%,一周齡以内雛鴨死亡率可達90%以上,1~3周齡雛鴨病死率在50%以内,4周齡以上小鴨病死率較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主要發生于孵化雛鴨的季節。

4 臨床症狀

1) 本病發病急、傳播速度快,一般死亡多在發病後3~4 d内。病初精神萎靡不振,縮頸下垂,行動呆滞,跟不上群,常蹲下,眼半閉,厭食。

2) 發病半日到一日即發生全身性抽搐,病鴨多側卧,頭向後背、角弓反張,故稱“背脖病”。同時兩腳痙攣性反複踢蹬,呈劃水狀,有時在地上旋轉。發現抽搐後約十幾分鐘即死亡(如圖1)。

疫病丨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生與防治

(圖1.鴨病毒性肝炎病鴨側卧,頭向後背,

兩腿向後踢,呈角弓反張狀。)

3) 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少數病鴨死前排黃色或綠色稀糞。1周齡内的雛鴨疾病嚴重暴發時,死亡之快令人吃驚。 5 剖檢病變

特征性病變是肝腫大、質脆、色暗紅呈土黃色或淡紅色斑駁狀。肝髒表面散在有針尖大小不等的深紫色的出血斑點或條紋狀出血,嚴重時像塗了一層“黑漆樣”(圖2、3)。

疫病丨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生與防治

(圖2.鴨病毒性肝炎病鴨肝髒

出血,嚴重者出血點呈黑色。)

疫病丨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生與防治

(圖3.鴨病毒性肝炎病鴨肝髒不同程度的

顔色變淺和多量出血點。)

膽囊腫大呈長卵圓形,充滿膽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綠色。脾有時腫大呈斑駁狀(圖4)。腎髒常腫大、色淡有出血點。心肌質軟,呈熟肉樣。

疫病丨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生與防治

(圖4.鴨病毒性肝炎病鴨,脾髒腫大,有出血斑點。)

6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症狀、肝髒特征性剖檢病理變化可做出診斷,确診須進行實驗室病毒的分離與鑒定或血清學試驗。

7 防治措施

發病後或受威脅的鴨群,皮下注射抗鴨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1ml,可起到降低死亡,制止流行和預防發病的作用。

1)預防:使用鴨肝炎弱毒苗給臨産蛋種母鴨注射免疫兩次,1 ml/次。頭開産前10~15 d注射1次,間隔2周注射第2次,産蛋高峰前再加強免疫1次,母鴨産生抗體至少維持4個月,其後代雛鴨母源抗體至少保持2~3周左右,即可渡過危險期。未經免疫的種鴨群,其後代1日齡時頸部皮下注射0.5~1 ml的弱毒苗即可受到保護。在一些條件差,常發生本病的疫場,在雛鴨10~14日齡時仍需進行1次加強免疫。

針對病毒性肝炎的高發日齡,可在3~5日齡,8~10日齡于飼料中添加黃芪、闆蘭根、等治療肝病的中藥預防,可降低發病率,同時加上抗菌藥防止繼發鴨漿膜炎。

2)輔助治療:每100隻鴨用因陳100 g,香薷、大黃、龍膽草、栀子、黃芩、黃柏、闆蘭根各40 g,煎水取汁加白糖500 g,給鴨飲水或拌料,1劑/d,連用3 d。同時每50 kg飼料加禽用多元素50 g,酵母100片搗碎拌勻。

(本文原發于《中國動物保健》雜志2015年,第8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