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立定性使用者畫像

在産品研發過程中,确定明确的目标使用者至關重要。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往往有不同甚至相沖突的需求,我們不可能做出一個滿足所有使用者的産品。

為了讓團隊成員在研發過程中能夠抛開個人喜好,将焦點關注在目标使用者的動機和行為上,alan cooper提出了persona這一概念。“赢在使用者”這本書将其翻譯為“人物角色”,在騰訊我們習慣了使用“使用者畫像”這個術語。表達的意思一樣,是真實使用者的虛拟代表,是在深刻了解真實資料的基礎上得出的一個的虛拟使用者。我們通過調研去了解使用者,根據他們的目标、行為和觀點的差異,将他們區分為不同的類型,然後每種類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賦予一個名字、一張照片、一些人口統計學要素、場景等描述,就形成了一個使用者畫像。

cooper同時也指出,不能為超過3個以上的使用者畫像設計産品,否則互相沖突的需求就會讓我們難以決斷。當我們有多個使用者畫像時,我們需要考慮使用者畫像的優先級,在産品設計時,首先考慮滿足首要使用者畫像的需求,然後在不沖突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次要使用者畫像的需求。當然,當一個産品非常複雜時,我們可能需要針對不同的子產品來考慮其使用者畫像的優先級,比如,一個綜合購物網站中,某個女性角色在女裝版塊是首要使用者畫像,但是在男裝版塊上就成了次要使用者畫像了。

最佳做法是在産品研發的初期就進行細緻的調研并建立産品的使用者畫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時候大家可能會覺得某個産品可以做就去做了,産品推出之後發現實際的使用者與先前設想的使用者存在比較大的偏差,而基于先前設想的使用者所設計的産品架構卻很難承載實際使用者的需求。此時首要工作仍然是定義好産品的目标使用者。

如何建立使用者畫像呢?下面以我所負責的一款企業産品為例,來講述使用者畫像的建立過程,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經驗。在這個項目中我們通過定性研究建立了使用者畫像。當然如果必要,大家也可以在後期再通過定量研究對得到的使用者畫像進行驗證。然而,即使要建立定量使用者畫像,前期充分的定性調研也非常重要,在對聚類分析結果的解讀或參數的調整中,對使用者的充分了解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出有意義的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畫像的建立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建立定性使用者畫像

研究準備與資料收集

和所有研究一樣,首先我們要确定被訪使用者類型、設計研究方案和調研提綱。

首先出現的問題是:我們要找誰進行調研。由于調研的目的是建立使用者畫像,是以,我們應該盡可能的調研最大範圍的不同使用者。通過與不同部門的同僚進行腦暴找出可能的各種使用者類型,我們可能會得到一個條件清單,或者一個如下的使用者矩陣,然後就可以根據這些條件去邀約使用者了,每種類型調研3個。不過使用者的選擇應該靈活一點,如果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遺漏了某種類型的使用者,那麼增加這種類型;又或者我們在調研了20家企業之後,發現沒有什麼新的資訊出現,那麼可以取消剩下的調研。

建立定性使用者畫像

此外,在選擇調研對象的時候,除了産品實際的使用者之外,我們不要遺忘掉其他的一些利益相關者。比如,購買家用清新劑的是妻子,但是丈夫和孩子對氣味的喜好也會影響妻子的購買決策;企業老闆可能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某個産品,他卻是最終購買決策的關鍵人物之一。是以這些人都應該納入到我們的調研範圍。對于企業産品來說,經銷商也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調研對象。

采用何種研究方法,主要根據研究目的、項目時間和經費等進行綜合考量。比如,我們的團隊對企業使用者的商業模式、使用場景等都不太了解,是以我們盡可能進行實地走訪收集一手資料,而由于項目時間的限制,對上海地區以外的企業,我們用電話調研的形式代替。

區分不同使用者類型的關鍵點在于使用者使用産品的目标和動機、過去/現在/未來的行為,而不是性别、年齡、地區等人口統計學特征。調研提綱是根據不同産品的實際情況來設計的,在我們這個項目中,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内容:

建立定性使用者畫像

資料收集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主持人的技巧和經驗會影響到收集到資訊的數量和品質,有很多介紹研究技巧的文章和書籍,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親和圖

親和圖(affinity diagram),把大量收集到的事實、意見或構思等定性資料,按其相近性進行歸納整理的一種方法。

通過前面階段的資料收集,我們收集到了大量資料,如何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讓多人參與,同時又不會遺漏掉資料呢,親和圖此時就非常合适,該方法的優勢在于讓大量定性資訊的分析過程可視化,便于大家協同工作和統一認識,同時,産出的親和圖可以友善地作為下階段讨論的資料依據。

首先使用者研究工程師将收集到的關鍵資訊做成卡片,然後邀請相關同僚一起來參與親和圖的制作和讨論過程。我的經驗是參與親和圖制作的人最好參與了之前的資料收集過程,同時人數控制在3人以内。一開始我們有5個人參與,其中2人對前期調研并不了解,是以當他們面對這些卡片的時候會無從下手,人數過多,也會在達成一緻意見時耗費過多時間。一張卡片上隻寫一條資訊,内容包括人+目标/行為/遇到的問題。比如下面這個例子,c06 u01是對被訪企業和使用者的編号,友善我們查閱原始記錄。為了友善記憶,也可以将企業名字直接寫在卡片上。

建立定性使用者畫像

在開始進行卡片整理之前,我們可以先憑借印象,假設幾種使用者類型和他們的特點,然後,在牆上将類似或相關的卡片貼在一起,然後對每組卡片進行描述,描述寫在不同顔色的便利貼上。接下來繼續進行更高層次的彙總,同時移動或重新組織,直到形成最終的親和圖。這裡有一個經驗可以分享,企業或個人的基本資訊不用做成卡片,可以列印出來人手一份,在讨論和分組的時候作為參考即可。最後形成的親和圖如下:

建立定性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畫像架構

通過親和圖,我們已經确定了幾種企業類型,以及企業中的個人使用者類型。接下來我們可以将這些企業和個人的重要特征描述出來,形成使用者畫像的架構。在這個步驟,我們不需要加入描述性的細節,隻需要将重點内容羅列出來;基本資訊可以用範圍來描述,比如員工數可以寫成“20人以下”,具體人數可以在下一步使用者畫像中進行定義。

這個步驟的目的主要是在最終使用者畫像輸出之前,可以迅速地和團隊其他人進行讨論,并收集回報。

建立定性使用者畫像

優先級排列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和産品、市場、以及各組leader一起來完成使用者畫像的優先級排序工作。确定使用者畫像優先級時,我們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 使用頻率

(2)市場大小

(3)收益的潛力

(4)競争優勢/政策等

使用者畫像

最後一步,完善使用者畫像。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是:

(1)結合真實的資料,選擇典型特征加入到使用者畫像中

(2)加入描述性的元素和場景描述,讓使用者畫像更加豐滿和真實

(3)将使用者畫像架構中的範圍和抽象的描述具體化,比如,将員工數“20人以下”改成“15人”

(4)讓使用者畫像容易記憶,比如用名字、标志性語言、幾條簡單的關鍵特征描述,都可以減輕讀者的記憶負擔

經驗和可改進之處

由于是企業産品,為了便于大家在宏觀上确定什麼樣的企業是我們主要的目标使用者。當時的做法是按企業類型定義了三個企業使用者畫像,然後每個企業中再定義典型的個人使用者畫像。但是在進入到細節的設計階段時,我們更多需要考慮的是具體使用者對這個功能的需求,我們可能發現不同企業使用者中的個人使用者畫像可能會存在相似性,比如我們有企業a和企業b這兩個企業使用者,企業a中有a1和a2兩個個人使用者,企業b中有b1、b2和b3三個個人使用者,可能a2和b2很相似,這時我們可以對這些個人使用者畫像進行再整理,根據企業使用者畫像的優先級,來定義所有個人使用者畫像的優先級。

僅僅把使用者畫像建立出來,而沒有讓其參與到産品設計開發、推廣營運等決策中去,是沒有意義的。使用者畫像在團隊中的推廣至關重要,項目中我們主要是通過前期加大團隊成員的參與,中期邀請團隊成員一起參與使用者畫像的建立,以及後期組織大的分享和讨論會來将讓大家認識并認同使用者畫像。項目結束時,取得了很好的反響。不過,随着産品開發緊鑼密鼓的進行、人員的變動、新人加入,時間一長,大家對于目标使用者的認識和想法又會産生差異。是以,我們目前在團隊中開展定期走訪使用者的活動,鼓勵大家持續地走進使用者,并将他們的所見所聞進行分享,這樣來不斷強化和統一團隊對于目标使用者的認識,同時可以及時感覺市場和使用者的變化,保持使用者畫像的更新和生命力。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轉載時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