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南有約——中國美術學院11人油畫展研讨會撷英

作者:中國美術報網
江南有約——中國美術學院11人油畫展研讨會撷英

《中國美術報》第246期專題

【編者按】10月10日,“江南有約——中國美術學院油畫11人展”研讨會在中國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辦。研讨會分為上午與下午兩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志社長兼主編尚輝,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中國美術館展覽部負責人邵曉峰,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何紅舟分别主持。與會專家深入讨論了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在當下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中作出的貢獻,以及中國美術學院在油畫教學上形成的獨特系統與整體創作面貌等問題。本文選刊部分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以飨讀者。

時間:2021年10月10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學術報告廳

研讨會上半場  

主持人:張晴、尚輝

研讨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殷雙喜、于洋,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一川,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張祖英

研讨會下半場 

主持人:邵曉峰、何紅舟

研讨專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鐘涵,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楊參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顧黎明,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章仁緣、孫景剛、楊振宇、王羽天、孫善春,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院長朱春林,中國美術館美術部主任裔萼、藝術傳媒推廣部主任程陽陽、民間美術部副主任王雪峰、典藏部副教授朱劍,中央美術學院城市學院教授張峻明,中國油畫藝委會委員李江峰

江南有約——中國美術學院11人油畫展研讨會撷英

研讨會現場

張晴:這個展覽一方面是國美之約,是江南人文之約、美學之約;另一方面是中國油畫未來之約,江南永遠是這批藝術家的思想支撐、生活支撐和現實支撐。

靳尚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應該是中國油畫界的重要的力量,團隊很團結,發展得很好。中國美院在全山石先生的倡導下,提出研究油畫語言的問題,這是基礎問題,非常重要。這個展覽就說明了在油畫語言研究上,中國美院是遙遙領先的,同時,他們在曆史畫創作上也是遙遙領先的,這是一個事實。我的基本意見是,研究油畫必須解決語言問題、基礎問題和創作的基本樣式、構圖問題,這個解決了以後,用什麼風格創作都可以。

邵大箴:中國美術學院抓創作抓得又狠又緊,許江院長非常重視藝術創作。他們的藝術創作中有任務性的,還有他們自己主動尋找題材、主題進行創作的;有地域性的,關于江南的、關于浙江的,還有全國的。同時,他們還很重視國際的藝術視野。藝術創作雖然是當代的,但假如沒有國際藝術視野,往往是狹隘的、不全面的,至少沒有心胸。沒有廣闊的眼界,這個創作路子就不會走得很廣闊。是以,許院長也很重視國際藝術視野,兼顧地域性、全國性、民族性、國際藝術視野。

最近十幾年來,在抓重大曆史題材方面,中國美術學院是走在前面的。一個學校的水準和工作的落實程度,從組織藝術創作這方面就可以看得出來。浙江組織的重大曆史題材作品非常豐富,抓得也非常緊,創作的作品非常多。在這方面,我祝賀中國美術學院,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張曉淩:一個油畫展叫“江南有約”,一定是許江的手筆。江南人喜歡讀書,是以展覽第一有書卷氣,第二有南方人特有的靈韻。“江南有約”裡面的含義,書卷氣加上靈韻,再加上筋骨就齊了。許江最大的成功是帶出了一支優秀的創作隊伍。中國美術學院的隊伍,經過這麼多年的積累,是全國唯一的體系化的創作隊伍。他們有自己的學術追求、學術理念,成體系、有靈魂、有形态、有作品。雖然他們隻是中國當代繪畫生态的一個局部,但是對整個中國當代繪畫來講,這個局部很重要,沒有這個局部,中國當代文化成體系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隻有一個一個局部的體系化成功,中華文化整體性的複興才有可能,否則就是一句空話、口号。這是我對“江南有約”,許江院長打造的這個展覽和這支隊伍的一個感歎。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現在,中國美術學院在油畫的創作上一直保持相對的繪畫的自由性,這是中國美術學院很多年植入靈魂裡面的追求,就是想在繪畫自由性上找到自己的特點,這次也能看得出來,雖然作品以具像為主,但是也有很多抽象的、表現性的作品。

如何把繪畫的自由性、主題性、叙事性結合起來,這對中國美術學院又是一個難題。

王一川:集中看這11位油畫家的作品,我感到震驚、震撼,也感受到了中國油畫江南學派的崛起和江南地緣美學風格的建構,尤其是他們對地緣美學密碼的探尋。參展畫家們生長在杭州,耳濡目染的是江南的傳說、方言、考古資料等,這些文化因子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他們的繪畫中。

殷雙喜:我個人注意到兩點,對中國美術學院來說很有價值,一個是文心,一個是哲思。我個人覺得中國美術學院在這兩方面有優勢、有空間,能夠通過這兩方面的推進,在中國更加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徐裡:今天是中國美術學院在北京美術界創造“國美現象”的一天。中國美術學院在曆史上走出來很多大師、巨匠。包括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的劉文西先生,也是中國美術學院培養出來的,我們國家這個時代最傑出、最優秀的藝術家之一。

“江南有約”這個展覽很好地回應了藝術家自身對藝術創作的探索以及他們個人的藝術追求,包括油畫在中國在地化之後他們的思考、他們的表達。我個人認為中國美術學院引領了今天中國美術的發展,第一是因為這個學校是有生命力的,第二是因為這個學校是有凝聚力的,第三則因為這個學校是有戰鬥力的。從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曆史題材的美術創作,一直到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主題創作,中國美術學院一直走在各大美術機構的前列,始終有一大批優秀的國美畫家将優秀的作品在這個時代奉獻給國家。他們的作品進入了國家的美術殿堂,這不僅是填補了中國曆史畫解決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大型人物畫課題的一些空白,在人物畫創作如何借助過去的西方曆史人物畫,如何超越20世紀50-70年代、甚至80年代我們老一輩畫家的曆史畫,又如何在大家經曆了“85新潮”以後,各種藝術流派、各種觀念、各種技術技巧融合曆史畫的創作,解決一些觀念跟表現問題上都有所建樹。中國美術學院的這些主題性繪畫創作,是有它自己的面貌的,看似一樣,實際上都不一樣。

我認為中國美術學院有定力、有定位、有方向,還有一群能夠志同道合,願意在中國繪畫的創作道路上一起探索,有凝聚力、戰鬥力的一批人。是以中國美術學院這些年能夠呈現這麼多的優秀作品,為國家、為民族留下了一大批反映這個時代的、反映曆史的作品。

張祖英:今天參展的11位畫家不但是中國美術學院的骨幹,也是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在這些年的主題性創作上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我非常佩服中國美術學院的朋友們對專業的熱愛和刻苦的精神,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理想。正因為有理想,有共同的追求,我可以看到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師隊伍是一支融合的隊伍,凝聚着集體的力量,有默契、互相幫助。中國美術學院對中國美術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于洋:中國美術學院的主題性創作團隊是全中國的主題性創作團隊中最重要的、最好的一個典範。我甚至覺得可以從美術史的角度作為一個現象、一個課題去研究。我聽說中國美術學院的老師是争着要畫主題性創作,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

尚輝:上午的讨論着重談了中國美術學院在油畫教學上對當下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作出的貢獻,以及中國美術學院在油畫教學上形成的系統性特征。我覺得大家的發言很少觸及油畫本身的問題,尤其是處在圖像時代裡,為什麼會存在繪畫性弱化的問題。今天即使我們看到展覽中最好的作品,同樣有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把我們所看到的照片形象搬到畫面上,畫面的形象、油畫中的造型形象不等于圖像形象,哪個地方不相同,這是我們今天沒有去探讨的問題。這就是靳尚誼先生講的為什麼基礎問題會影響你的繪畫的水準,并不是說風格、流派不重要,而是風格會因為繪畫的水準不夠而受到影響,使你的作品不能夠成為藝術史的經典,這是我們需要讨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鐘涵:這批畫畫得好,在藝術上有創造性,在全國起領先作用。中國美術學院有個特點,就是他們不隻受簡單的蘇派或者别的派别影響,他們更多樣一些。潘天壽先生提倡浙江不但要有油畫,而且中國畫也要發展起來,中國畫也要山水、花鳥、人物并重,還有書法、篆刻,藝術發展的多樣性對油畫發展也起到很好的作用,是以今天我們看到的油畫,也在受東方繪畫的影響。我們中央美術學院也有很多畫家在此方面進行探索,這種藝術氛圍對油畫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全面性作用。

許江:我要談的第一個主題,就是這次為什麼會選擇這些人?我們這支團隊真的是高度自覺,想要在大事業當中成就自己,實作藝術價值。

第二個是語言研究的問題。我們這幫人是這樣一群活生生的人,一群“怦怦跳”的弟兄們帶着一種正能量的、持續轉化的語言力量。這種語言倫理的轉變是真的,是活生生的,真的是這個時代賦予的。曆史的再造,地方美感的韻味,還應該有時代生活的鋒芒,尤其是那種語言的鋒芒、揭示生活本質力量的鋒芒、能夠讓人家痛起來的鋒芒。還有對思想啟蒙、批判啟蒙的那種向往,還有生命傷痛的轉換。

第三,把教學跟創作聯系起來。這次的11個人就是這個學院的正副院長、系主任和四個工作室的帶頭人。我們四個工作室的格局,明确提出四通——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這是體系化的建構。另外我們有強大的方法論研究的背景,我們的博士教學很早就開始方法論的研究,就是張曉淩講的江南書卷氣、靈氣、筋骨、語言哲學等的思想平台。正是繪畫批判的這種力量,凝聚在一起,推動我們大家前進。

(按發言順序排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