燴面是河南特色面食。據河南省飲食文化研究學者、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海林解釋,燴面是古時哺饦(bū tuō)技法的演變和再現。據《齊民要術》記載“哺饦,捋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就是将和好的面,以二寸為段,用手捋薄,擘開煮而食之。燴面與其一脈相承,隻是那時稱煮,今日說燴,而燴也是煮法之一,是以旺火和相對較長的時間使原料入味,湯汁濃厚的一種烹饪方法。
1956年,鄭州市飲食公司成立合記燴面館,成為河南首家以羊肉燴面為專營品種的面館。相對于傳統中餐,燴面這種新型飲食品種友善、快捷,故迅速颠覆了之前河南人吃面的習慣。這樣算來,燴面成名不過60多年的時間。
燴面屬于一種鮮拉面,寬寬的面體看着晶瑩剔透,吃着綿軟而富有彈性。燴面盛上來時,柔滑無比的白色燴面,安安靜靜地躺在大海碗裡,面上卧着青色的海帶、紅灰色的羊肉片、綠色的香菜和蔥花,單看顔色和賣相,就令人食欲大開,再加上撲鼻而來的香味,誘惑着我們的味蕾,咬一口面,筋道柔滑,喝一口湯,香味濃郁,美味在味蕾上炸開。燴面是吃在口中光溜水滑、細膩而富有彈性、筋道而不輕易斷裂,是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蜚聲全國。

那美味的燴面是怎麼制作的呢?
燴面中“面”的配方主要是小麥粉、鹽、植物油。
1.和面:采用優質高筋小麥粉,加1.0%-1.5%食用鹽,加水50%-56%(不同面粉吸水不同),面稍微軟一點,醒面10min,揉搓或壓延1次,反複揉搓或壓延至少3次,使其筋韌。
2.醒面:室溫放置2-3h,使面筋網絡結構充分形成,面餅更有彈性。
3.面劑:醒面完成後,在操作台上分割面劑100-125g,搓成約15cm長條。
4.成片:面劑手擀成或壓成長*寬*厚為20cm*8 cm*0.5 cm的面片,外邊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疊好,若不抹植物油疊片時易粘。
5.再醒面:室溫放置0.5-1h,松弛面團。
6.熬湯:燴面的湯用上等嫩羊肉或牛肉、羊骨或牛骨(劈開露出中間的骨髓),和姜、八角、枸杞等配料一起煮5h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煮成白湯。
7.備菜:海帶絲、豆腐絲、香菜、鹌鹑蛋、黑木耳,這些配菜是燴面的絕佳拍檔。
8.煮面:燴面胚使用時,需要被拉拽成厚0.1-0.15cm,寬0.8-1.0cm,以白湯或清水煮面,一般煮制時間為5min左右,當燴面快熟時,加入配菜煮熟即可。如果用清水煮面,面盛出後加入白湯即可。另外,部分燴面商家會煮些粉條配以食用,燴面與粉條的碰撞也是一種獨特的風味。
9.燴面完成。商家有時會配送糖蒜小碟,清新爽口。
注意:制面片的過程中,和面要柔軟,揉搓要達到,醒面要完全,要保證不能在短時間内發灘,拉拽後分條不易太窄,這樣制作時面條不易斷,且柔軟有彈性。想要成為專業的燴面師傅,需要多多練習呀。
大家有時間要仔細品一品河南燴面的口感特色和味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