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e
22
灼見(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十九歲姑娘出走清華建築,用甜點演繹金陵十二钗
衛耘怡,95後,來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北京女生
兩年前,她背着他人的期冀與羨慕,來到清華建築系
兩年後,她暫别校園,背起行囊去遠方
衛耘怡與點心結緣已久,但卻從未考慮将其作為自己的事業。
直到大二上學期和老師的一次談心,沒想到自己小小的成果在老師眼中竟如此的珍貴。
這一次的無意卻有心的交談,改變了衛耘怡的人生軌迹。
“聽到自己内心的話”
大多數人聽到她的故事後的第一反應是:“一個清華建築系的姑娘,為什麼突然休學,全身心投入下廚房、做點心?這不是‘浪費’嗎?”
而耘怡卻說“沒有熱愛地度日,恍恍惚惚渾渾噩噩才是最大的‘浪費’。”
從清華建築休學,準确說是gap year,并不是一個輕松的決定。
gap year在國外非常普遍,而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尤其在大多父母長輩眼中,順利地完成學業、找到“穩定體面”的工作才是“正道”。
而現在的年輕人的理想卻與此背道而馳,大多更加渴望做自我、多元化地實作自我價值。
衛耘怡便是如此。她很明确地知道,做這個決定不是腦子一熱。
她從很早開始就對琢磨美食非常感興趣,國小開始自己做飯,有空便鑽進廚房研究菜肴、甜品,一直到聯考前也還一直做烘焙。
鳳梨乳酪蛋糕配杏仁脆片
但對于未來發展,她一直都按最“正确”的道路走。
與老師的交流中,原本隻是希望分享自己在中式點心創新中的一些偶得,沒想到自己的成果卻被老師稱為“絕妙的設計”,而這些創新,國外的西點廚師根本沒可能做到和了解。
衛耘怡在清華學的是建築設計,她發現這些設計中的原理和思考,其實并不隻有書本上那麼簡單,可以和自己所珍愛的中式點心結合起來。
檸香豆腐藍莓慕斯
于是,和父母、老師談心,申請休學,收拾行囊,帶好心愛的廚書,心靈終于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實和自由。
“深入進去,才能看到真實”
她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翻閱藍帶經典甜品書時的陶醉,癡迷于那一件件宛如精緻藝術品的糕點,從那以後,一發不可收拾。
做決定不是腦子一熱,在這之前,她也曾無數次糾結掙紮。
做了很多努力去了解這個行業,收集了幾十冊原版專業西點書籍雜志,去巴黎旅遊即直奔甜品店、菜市場調查拍照,寫探店總結;
名店大廚出品巧克力
參加巴黎藍帶的短期美食課程,零距離感受專業廚房;
參加專業西點教育訓練并在後廚實習。
在西點後廚拍下的照片
她逐漸知道,廚房的工作絕不小資輕松,每日站十幾小時、半夜上班、每天在狹小的廚房走上萬步...
即便如此,她仍渴望親自去經曆,對于前期的各種嘗試,她這樣了解:
“我想對一個行業不能僅僅停留在感興趣的層面上,要盡可能地深入,才能“祛魅”
——接近事物真實的樣子而非僅憑他人的傳說或自己無根據的想象,然後确定是否真愛。”
“他們就像散落蒙塵的珍寶”
随着她對于西點了解越深,耘怡逐漸發覺一個現象:
太多人出去學甜點回來說要做“正宗法式西點”,似乎隻有西點才是“高大上”。
而另一方面,日本的傳統點心發展蓬勃,能在甜點之都巴黎開店。
巴黎的和果子名品虎屋
日本點心和果子
她覺得這種現象很奇怪,事實上在中國民間和中國文學中,隐藏着失落傳統中國美食的密碼,蘊含智慧的中式點心菜肴、飲食文化、生活哲學鮮有人問津,如散落蒙塵的珍寶,亟待拂塵者、尋根人,需要的是結合國際趨勢對傳統創新。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出現的蘇州船點
耘怡仍然記得第一次在“舌尖上的中國”看到蘇州船點時的憧憬,是以她計劃暫别校園,在國内拜訪傳統點心手藝人,探尋民間中式甜品的記憶。
“以美食诠釋紅樓”
在讀了紅樓美食書籍、《随園食單》《閑情偶寄》等涉及傳統飲食文化的書籍後,衛耘怡發覺中式點心是一個尚未被開墾的寶庫。
衛耘怡在中學時期便酷愛《紅樓夢》,但每到提筆的時候面對紅樓這部奇書一直不敢輕舉妄動,生怕牽強附會或标簽化。
正如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人皆有心内的十二钗;耘怡希望用自己的方法來诠釋紅樓中的“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化作手中的點心”
糯米粉,馬蹄粉,黑白芝麻,金沙奶黃
做法靈感來自傳統花酥皮點心,以蒸制取代炸制。
反複思量,仍恐不妥。
形似其簽芙蓉,瘦而四展;軟玉般的黛紫,記汝绛珠仙子之顔。
糯米粉,赤小豆,杏仁,花生,瓜子,陳皮,烏梅
最喜歡的成品之一。外觀靈感來漢族名點牡丹餃,外層口感有所調整,五瓣極難捏好,還要二次捏合、剪瓣,不禁感歎流傳民間的巧思智慧。怎樣一顆流連生活之心,怎樣一雙巧手,才能願如此細細雕琢。
内餡主料赤豆沙,内含百果與酸梅,多味相融。
紫薯,山藥,糯米粉,松子,奶油
紋樣來自經典廣式月餅糕模,造型端雅大氣。山藥軟糯瑩潤,配以紫薯的绛紫添一分皇家貴氣。松瓤香氣厚重,也是書中多次出現的點心食材。
豆粉,糯米粉,杏脯,糖玫瑰
想法來自傳統糕點玫瑰小豆涼糕。
椰果,椰汁,檸檬,青瓜
檸檬清新青瓜爽脆,而椰子又不乏熱帶水果的濃郁甜美。清透中點點滢綠漂浮,令人莞爾。
南北杏仁粉,桃仁粉,金桔脯,提子幹,芝麻,粘米粉,糯米粉
粘米粉的潔白,淡甜中帶上杏仁的微苦,正是有疏離感的組合。
糯米,綠豆,馬蹄,荷葉,蓮子
糯米、蓮子口感軟糯,豆與荷葉清香,無甚唐突滋味。
臘梅,青茶,藕粉,澄粉
靈感來自芫荽餅。青茶 臘梅性涼,品來清香微苦。
菱粉,芒果,漬生姜,黑巧,肉桂
梭形,棱角明;明快熱烈的香芒搭配老辣姜,佐以香料巧克力的厚重。似乎沖撞得有些沖突,實則融合一身。
藕粉,粘米粉,糯米粉,糖金桂
形似桂花,粉嫩半透,玲珑可人。
紫米,椰漿,雪梨,槐樹蜜
外觀之寡淡寂寥,自覺自保
鮮乳酪,櫻桃、櫻桃酒,玫瑰醬,荔枝
嬌豔欲滴的櫻桃,搭配酒香花香果香,自有萬種風情。
“隻是抓住了一件由來已久的熱愛”
很多人對耘怡說,羨慕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可她卻說“我真的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勇敢’的事,也不确信将來自己能達成什麼,隻是很慶幸自己抓住了一件由來已久的熱愛”
希望迷路的人盡快醒來尋找,尋找的人不輕易錯過熱愛,
熱愛的人不輕言放棄。
▼
在和衛耘怡交流時,最打動我們的,是她的“可能性”
對大多數人來說
一份錄取通知書,就是人生的導航标;
一個十九歲的孩子,應該遵循父母的安排;
一個清華建築的高材生,人生的軌迹就該是線性的;
對于這種認知,衛耘怡選擇說“不”
我們在生活中似乎總能路過形形色色“熱愛的可能”
但現實的洪流總将我們沖向一條我們自己不知通向何方的路
“我們要尋找的,要逃離的,就在每天生活中,就是每天的生活。”
—the end—
☀本文由爬山虎bit(id:beijingivytalk)采寫。14位申請者一并申請“間隔年計劃”,點選檢視原文了解耘怡的夢想,并為她送上我們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