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炎黃走到今天,總共曆經24個朝代無數皇帝,五千年曆史文明。其中劉姓皇帝最多,有七十多個,排名第二的是李姓,據統計有五十八位。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李姓皇帝。
第一位有記載的李姓皇帝叫李憲,是王莽的新朝後期崛起的一位農民起義領袖。公元23年天下反莽,新朝滅亡後他在廬江郡自封淮南王,後又在劉秀建立東漢後的第三年稱帝自立,統轄九座城池,不僅封爵設百官,部下也有十幾萬。
第二位李姓皇帝出自十六國之一的成漢。建國皇帝叫李雄,是巴氐人。成漢曆經五位李姓皇帝,分别是建國的李雄,在位一年就被殺的李班,史稱廢帝的李期、廢侄自立的李壽,亡國投降的李勢。

公元400年,北涼内部發生叛亂,敦煌太守李暠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沉穩寬厚,在當地部衆的推舉下獨立,建西涼,在位17年間文治武功,受人愛戴,史稱武昭王。但李暠的西涼政權後勁不足隻存續了21年,傳位三代:建國的李暠,重刑罰、好征戰、喜築宮室至拖垮西涼的後主李歆、亡國自殺的李恂。
公元422年,李暠的西涼被滅後,李氏後人和殘留的部下逃亡至伊吾時想要複國,于是推立李暠的孫子李寶為王,建立了伊吾西涼,也稱後西涼。後西涼存世達20年,因李寶歸順北魏而終。後西涼隻有一位君王即敦煌公李寶,是第十位李姓皇帝。
公元615年的隋朝後期,各地農民起義頻發,江淮的起義軍首領李子通帶着三萬多人的兵馬在海陵稱王。隋亡後的619年,又帶兵占領江都郡,于江都稱帝。此間的617年,河西的豪門望族李軌稱王表露野心,盡占整個河西後,于次年自立為帝,按舊例封太子,設立文武百官,曆史上稱其大涼政權。也是617年,瓦崗軍首領翟讓讓位于李密,稱魏公,并且舉行祭天儀式即位,封官建都,年号永平。
在隋末的反隋割據勢力中,李淵實力最盛。李淵家世顯赫,是西涼李暠的後人,祖上世代高官爵位,他幼年便世襲唐國公。618年,李淵建大唐,開啟了兩百多年共世襲21代帝王的盛世,其中不包括武周的武則天。
盡管是大唐盛世,但也偶有叛亂。唐德宗時期,李納想承襲父親淄青節度使的官位不被準許,于是擁兵反叛,與其他河北三鎮的藩王田悅、王武俊、朱滔聯盟作亂。後來,唐朝廷派給李希烈三萬兵馬讓其征讨四鎮聯盟叛軍,并命其兼任淄青節度使。誰知他擁兵自重,與李納他們串通,帶領三萬兵馬自立為王。兩年後帶兵攻下汴州稱帝,名楚帝,建年号武成,但隻存續了三年。
唐昭宗李晔在位的第三年,封李克用為晉王,曆史上稱其“唐晉”。李克用以太原為都城,全權掌管河東一帶,與盤踞河南的朱溫對立僵持着,征戰不斷。公元907年,朱溫廢黜唐哀帝,建後梁稱帝,年号開平。此時,李克用的晉國實力強盛,為了光複大唐,他沿用唐末的天佑年号,聯合其他地方勢力一起征讨朱溫。共曆2位君王:李克用和其子李存勖。
李存勖于公元908年即位,15年之後才在魏州自立為帝,仍續用大唐國号,後世為差別稱後唐。後唐共傳四位皇帝,分别是建國皇帝李存勖,政治清明的李嗣源,在位僅五月的李從厚和自焚殉國的末帝李從珂。
南吳末期,齊王徐知诰深得民心,在轄區内建府設官,為齊國。公元937年,他取締南吳末帝楊溥稱帝,改元升元,号大齊。後來,徐知诰自稱是李唐後人,于是改名李昪,沿用唐國号以延續唐朝國祚,史稱南唐。共三世:開國烈祖李昪,南唐中主李璟和悲情的後主李煜。
唐朝末年黃巢動亂,西北的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平亂有功,唐僖宗賜名李思恭,并任命其為定難軍節度使,此官職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李家掌控,出了12位李氏節度使。至北宋初年,李氏子孫李繼遷聯結其他黨項族人抗宋自立,在與鄰國遼國的協作下,失地複收,實力也不斷增強。他無法想到的是,孫子李元昊在三十六年後能登上皇位,建立西夏國。
唐昭宗對李茂貞很是器重,甚至賜封岐王。後梁滅唐後,他沿用唐朝天佑年号,建府邸,設百官,府上全部使用皇室禮儀和稱謂。最強盛的時候,轄地有二十個州縣,後梁被滅時隻剩下七個。後唐建立後,李茂貞向其稱臣封王。
北宋太宗末期,四川大旱,官逼民反。李順帶領農民在青城起義,占領成都後自立大蜀王,建大蜀,新使用應運年号。
還有就是,李元昊的西夏國國祚近一百八十九年,共世襲十位。
公元1470年的明朝憲宗時期,李原在荊襄集結流民起義,人數多達百萬。李原不僅自封為王,還在部隊裡設立武官,又給自己取了些“一條龍”等類似于山大王一樣的混名。
明朝末年,李自成占領西安後稱帝建國,名大順國,建元永昌。後來,先被清朝打敗,後被南明滅掉,隻傳三位君主,分别是建國的永昌帝李自成,大順帝李過和“小闖王”李來亨。
清朝末年,雲南哀牢山受旱災影響,餓殍遍野,地主和官府不僅不管不顧,還趕盡殺絕的催收糧食。李文學于是上司當地百姓起義反貪官、殺地主,後來他被推舉為大元帥,先後建了八個行政府衙,和杜文秀的大理回民起義軍互相照應,一起反抗清朝統治。
李氏不僅在古代封建社會的史書上留名不斷,在現代社會也頗有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