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台灣為中國不可分割之神聖領土。在遠古時代,台灣同大陸本來連為一體是大陸的一部分,後來由于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沉為海峽,台灣遂成海島。

從台灣出土的大批文物中可以看到,台灣的史前文化源于中國大陸,同屬一脈,約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由大陸東南地區移入台灣。據《三國志》記載,早在230年,吳主孫權就派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水軍渡海至台灣,這在當時可謂壯舉。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607年,隋炀帝派遣朱寬、何蠻到流求(今台灣)訪察;608年,又令朱寬撫慰當地居民;610年,複派陳棱、張鎮州率軍萬人自義安(今廣東潮州)出海至流求,居留了一個時期後回到福建。

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泉州知府汪大猷并遣軍民屯戍。元設澎湖巡檢司管轄台灣及其各島嶼,屬福建泉州同安縣管轄。當時澎湖有“泉州外府”之稱。

1431年,明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曾到達台灣。1563年,明政府在澎湖恢複設立巡檢司。1592年,明政府又在澎湖增設“遊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1617年,明政府下令長戍澎湖,并增沖鋒遊兵,以固海疆。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複台灣。1683年,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入台灣,台灣重新納入中央政權統一管轄之下。第二年,即1684年,清在台灣設1府3縣,隸屬福建省。1723年,清政府在台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1727年又增設澎湖廳,定台灣為官方統一名稱。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1812年,省政府又增設噶瑪蘭廳,置廳治于五圍(今宜蘭市)。1875年,省政府又添設一府三縣,即台北府及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置府城于今台北市,改雞籠為基隆。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建為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在請設台灣省的奏疏中說:

“台灣為東南七省門戶,各國無不垂涎,一有釁端,辄欲攘為根據。”

毫無疑問,台灣是我國的領土。然而,曆史上卻常常成為日本、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乃至美國窺伺與争奪的地區,富有反侵略傳統的台灣人民與入侵者頑強作戰,譜寫了抗侵禦侮的燦爛篇章:

1、抗擊倭寇騷擾

早在十六至十七世紀,日本倭寇曾數次出兵窺伺台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大股倭寇侵入雞籠(今台灣基隆)一帶,燒殺淫掠,遭到當地居民群起反抗。萬曆二十年(1592年),倭寇再次侵擾雞籠、淡水,山胞人民被迫“避居山後”,後來在台灣軍民的反擊下,倭寇慘敗潰退。與此同時,日本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争,明朝出兵援助,同時在台灣、澎湖增設遊擊,春冬汛守,以增其勢。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翌年,豐臣秀吉遣使緻書台灣山胞,企圖誘逼山胞稱臣納貢,又遭拒絕。萬曆二十六年,日本進入“幕府”時代,變本加厲觊觎台灣。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初八日,倭寇侵擾台灣,明派沈有容将軍率師往剿。明軍突然從大員登陸,倭寇倉促應戰。明将士殊死抗倭,無不一當百;賊大敗,盡出辎重投之于海。倭寇雖遭此重創,然賊心不改,又先後于萬曆三十二年、萬曆三十七年、萬曆四十四年、崇祯六年,屢犯台灣,但無不遭到台灣軍民的迎頭痛擊而慘敗。

2、抵禦荷蘭、西班牙入侵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殖民者在提督韋麻郎率領下首次侵入澎湖,明派沈有容率戰船50艘趕走了荷蘭人。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殖民者在提督賴埃爾孫率領下再次侵入澎湖,擄掠人口,搶劫商船。

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派總兵俞咨臯率兵進攻澎湖,後又派守備王夢熊率軍10000人,戰船200艘,開赴澎湖,于天啟四年(1624年)生擒荷将高文律等12人,收複澎湖。荷蘭餘衆2400人逃入台灣,盤踞台南一帶,先後築起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互為犄角,對台灣實行殖民統治。

天啟六年(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率帆船12艘,從呂宋出發,侵占雞籠港,後又在滬尾(今淡水)建築城堡,駐紮軍隊,進行殖民統治。西班牙與荷蘭兩個殖民強盜在台灣時起沖突。崇祯十五年(1642年),雙方又在淡水發生沖突,西班牙人戰敗,被迫退出台灣,台灣北部地區從此也落入荷蘭殖民者的魔掌。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在荷蘭殖民者對台灣實行殖民統治的38年間,台灣人民不屈不撓,反抗不斷。

順治九年(1625年),在安平爆發的郭懷一起義,就是台灣反荷武裝起義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隊伍短短幾天内迅速壯大到16000餘人,沉重打擊了荷蘭殖民者。

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率軍25000餘人,分乘船艦200艘左右,自金門料羅灣出兵,進軍台灣,在鹿耳門内禾寮港登陸。赤嵌城守将貓投降,但殖民頭目撰一仍死守熱蘭遮城。

鄭成功用環山列營困之,斷絕城内供水,并嚴正指出:

“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久為貴國所踞,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次年,揆一投降,台灣終于結束了荷蘭殖民者38年的罪惡統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驅走荷蘭殖民者後,稱台灣為東都,設一府(承天府,今台南市)二縣(天興、萬年,即今嘉義、鳳山),另設安撫司于澎湖。

3、擊退英艦進犯

鴉片戰争期間,英國侵略者5次進犯台灣的基隆、大安港、琅峤、淡水等地,當地人民組織了47100多人的義勇隊,配合清軍,英勇打退了英國侵略者的頻繁進攻。1840年,鴉片戰争爆發,台灣兵民目睹英國兵艦時常在台灣外洋往來窺視,即備戰抗英,台灣同胞同仇敵忾,捐資出力,共赴國難。為築炮台,淡水貢生林占梅獨捐一萬元。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1841年,英艦轟擊三沙灣炮台,民團與官兵英勇還擊,斃俘敵近二百人。又如1842年,英艦襲擊大安港,當地漁民誘其擱淺,使夷人紛紛落水,民團與官兵協同作戰,殺白夷1人,紅黑夷數十人,生擒白夷18人,紅夷1人,黑夷30人,奪獲夷炮10門,鳥槍5杆,腰刀10把,俘敵船長。

時人姚瑩為台灣兵備道,他記述稱:

“台灣擐甲之士,不懈于登,好義之民,鹹奮于殺敵……卒得保守岩疆,危而獲安,未煩内地一兵一矢者,皆賴文武士民之力也。

在簽署《南京條約》過程中,英以在台俘虜被殺相要挾,耆英竟下令将姚瑩和台灣總兵達洪阿革職解京審辦。廷旨傳至台灣,群眾為之激起憤慨,“紛持香炬”,包圍府署。此後,台灣同胞對英國侵略者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如1850年中方拒絕了英駐華公使兼香港總督文翰采購雞籠煤炭的要求。為防英人來犯,台灣同胞整頓防務,增置火炮,訂立《公約》,迫使英軍放棄了進攻。

4、粉碎法艦進攻

1884年中法戰争爆發,法侵略者即派軍艦遊弋台灣海面,窺伺台灣。8月4日,法遠東艦隊副司令利士比率3艘戰艦侵犯基隆,狂妄要挾中國守軍在24小時内交出防禦工事。8月5日,法艦轟擊中國炮台。我基隆守軍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的指揮下,奮起還擊,使敵死傷200餘人。8月下旬,法艦3艘又迫近基隆,尋機挑釁,挂旗索戰,氣焰嚣張。清軍開炮還擊,屢中敵艦,法軍傷亡慘重,隻得退泊口外。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10月初,法國海軍上将孤拔率“奧爾劄”号等5艘、3000陸軍,入侵基隆,又以三艦窺淡水,企圖誘使我軍分散力量,然後各個擊破。形勢十分危急。當時督辦台灣軍務劉銘傳派總兵孫開華扼守滬尾炮台,突然伏擊敵人,斬敵數百,呼聲震天,法人入海死者不可悉數,擊沉舢闆4艘。台灣内山張李成率衆500人伏擊敵人,斃敵400人,陣斬法軍陸戰隊司令方舟,割下頭顱,插在槍上,歡呼入城。侵略者哀歎說,這次失敗,“使全艦隊的人為之喪氣”。

連法軍頭子孤拔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次最不合算的戰役”。為了迫使台灣軍民投降,孤拔宣布自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封鎖,并執行交戰國的一切權力。同時,法國還慫恿日本也對華宣戰。面對法艦封鎖,劉銘傳電請李鴻章派北洋艦隊前來解圍,但李鴻章竟按兵不動。大陸人民痛恨李鴻章見死不救,不斷冒着生命危險沖破法艦封鎖,向台灣運送物資。台灣軍民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嚴守淡水,幾次擊退自基隆向台北進犯的法軍,保住了台北。

5、反抗日本割台

1895年4月17日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将台灣、澎湖割給日本。兇訊傳出,舉國震驚,台灣人民發出了“願人人戰死而失台,而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的莊嚴誓言,與日寇展開了5個多月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反割台鬥争。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5月27日,日主力近衛師團從沖繩中城灣出發,兵分兩路進攻台灣。5月29日,一路日軍從三貂角強行登陸。6月1日,另一路日軍攻占基隆。6月中旬,日軍分兩路進犯新竹。徐骧、劉永福、吳湯興、姜紹祖率義軍和清軍分路迎戰,此後,義軍又在大甲溪、台中、彰化、八卦山、曾文溪、台南英勇抗擊日軍。

從1895年6月至10月,不畏強暴的台灣軍民經過五個多月的激烈戰鬥,大小百餘仗,抗擊日本3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打死打傷日軍32815人,占侵台日軍總數的一半以上,侵台日軍頭目北白川能久中将、山根信成少将斃命。台灣軍民為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台灣同胞大規模的武裝反割讓鬥争雖然失敗,但分散的遊擊性抗日武裝活動随之又在全島蜂起。在日軍宣布台灣“全島平定”的1895年11月底,林李成、林大北率先在宜蘭起事。繼而簡大獅于金包裡,陳秋菊、詹振于文山和錫口,盧振春、許紹文于石碇,胡嘉猷于新竹,各擁衆數千百人不等。各地群眾武裝先後在台北深坑、宜蘭、雲林鐵國山、嘉義和台南邊境番仔山、鳳山附近及屏東潮州等深山峻嶺地區建立起著名的抗日武裝鬥争基地,采用遊擊戰同敵寇周旋,挫敗一次又一次的“掃蕩”,堅持七年之久。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在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中,台灣人民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抗鬥争,“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抗日的烽火燃遍全島。

6、美國對台灣的觊觎

1948年秋,大批國民黨軍政人員湧向台灣時,美國駐台總領事克倫茨一再向國務院發出警告稱,“委員長”及其政府的主要部分如果遷台,必将危及台灣的“和平和安全”。他甚至考慮到在發生動亂時美國人員撤退問題。美國國務院也認為“委員長”一旦來到台灣,會把大陸的混亂帶來,實際上也守不住台灣。司徒雷登還提醒美國,為了争取台灣人的好感,決不能表現出協助國民黨政府遷台。是以,美國當時的做法是盡可能阻止蔣介石以台灣為最後據點。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美國政府曾設想過:

根據日本投降條款直接占領台灣,或與國民黨政府協商,給美國以在台灣的治外法權和基地權,但又認為二者都不妥,一是估計國民黨不會同意,而且這樣做要得罪全體中國人,甚至在亞洲喪失人心;二是支援在台灣的蔣介石殘餘政權,又非所願。

于是決定:

當中國的形勢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知道我們要在台灣和什麼樣的統治集團打交道時,美國應該設法加強一個非共産黨的地方政府并給予支援。該政府至少應提供起碼的、像樣的治理。我們應該運用影響,阻止大陸的中國人進一步流向台灣。美國還應謹慎地與有希望的台灣當地的領袖保持聯系,以便将來有一天在符合美國利益時利用台灣自治運動。

1949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新聞釋出官麥克德莫特發表談話稱: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台灣地位在戰時與庫頁島完全一樣,其最後地位将由一項和約決定。”

這是美國政府首次公開抛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在此以前,隻是暗中醞釀。

國民黨方面了解到美國這一意圖後,搶先于1949年3月,由剛去職的前外交部長王世傑在台灣發表公開講話,其中提到:台灣是“收複失地”不是“軍事占領區”,中國對該島的内政外交有絕對主權。

同時蔣介石對于美國企圖把台灣交給聯合國托管或實行台灣獨立的活動,表示堅決的反對。他說:

從明朝開始,有6個國家觊觎過台灣,最早觊觎是日本,最晚是美國一、台灣的曆史沿革二、6個國家先後對台灣的觊觎
“美英恐我不能固守台灣……亟謀由我交還美國管理……對此一問題最足顧慮,故對美應有堅決表示,餘必死守台灣,確定領土,盡我國民天職,決不能交歸盟國。”

蔣介石在表明台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堅決立場的同時,也表示了決不放棄對将來作為立足基地的台灣的控制。台灣之重要地位,由此也可見一斑!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