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張穆

張穆(1805-1849),初名瀛暹,字石舟,亦字石州,号殷齋。山西平定縣人,近代的愛國思想家、地理學家、詩人和書法家。鴉片戰争中,他曾抱着愛國熱情,上書言事,奔走呼号,聯絡在京友人,通過紀念顧炎武的活動,振奮人心。此後,他本着張揚國威,抵禦沙俄侵略的目的,緻力于西北邊疆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人生履歷

1、幼失父母

張穆祖籍山西平定,後遷居大陽泉村。張穆出身于一個崛起不久的士大夫家庭,祖輩父輩兩代在朝為官,既有政績且有著作。張穆自幼受家庭的影響,聰敏好學,常随父親遊曆于山水之間,正是這樣年幼時的積累,為日後張穆探究史地學打下了基礎。幼年時代的張穆,整日與詩書為伴,平淡閑适。然而,好景不長,在他十一歲時母親去世,三年後父親也去世,張穆時年十四歲。

2、再失繼母

張穆由繼母撫養至成人,繼母立志含辛茹苦把張穆撫養成才,從此之後,她遂持長齋,終身不複肉食。張穆16歲時,繼母為他請了一浙江蕭山師爺吳實教其讀書。繼母對他的學習,要求甚嚴,夜夜讓他執卷旁誦,燈昏漏歇。張穆學業大進。他19歲時,繼母為其成婚後,因操勞過度,溘然長逝。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壓在張穆的心頭,使他撫膺呼天,痛哭流涕。

3、無意功名

道光十二年(1832),張穆以優貢考入正黃旗教習,一生也隻做過正白旗教習。

道光十九年應順天鄉試,入試場時,他帶一壺酒,監考吏讓他放下。他提起酒壺喝了許些,使把剩灑壺扔掉。監考吏大怒,便下令打開他的行李,隻翻揀出紙墨筆硯,一無所獲。張穆拍着肚皮說:"這是我的書箱,夾帶的文章全裝在這裡邊。你們能搜出來嗎?"監考吏便把他扭送到刑部,誣他懷挾入場。後經辨白獲釋,卻失去了考試機會。此後,張穆鄙薄仕宦功名,無意仕進,改名為穆,一心著述。

4、交遊名士

祁隽藻是張穆交往最密切的朋友之一,同時也是姻親關系,二人相交十多年,互相砥砺,多有詩書來往。除此之外,二人在書法上也交流頗多。據記載,張穆常常為祁隽藻代筆,現流傳于多地,内容多為張穆所寫,落款則為祁隽藻,此為後人辨識造成困難,足見二人情誼之深。

同時,張穆與何紹基、程恩澤、龔自珍、徐繼畲、魏源、阮元等名士相交,對其一生影響很大。

5、為鴉片戰争而奔波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道光皇帝重新起用賣國賊琦善等人,張穆仗義代禦史陳頌南撰《劾琦善、奕經、文蔚疏》,陳在殿上慷慨陳詞迫使皇帝收回成命,陳頌南是以名震朝野。

鴉片戰争爆發後,張穆、何紹基、陳慶镛、苗夔等人咬牙扼腕,四處奔走進行愛國學術活動。張穆主張宣傳顧炎武的愛國思想,與何紹基等人集資興建'亭林祠',并于 1843 年春在北京城西南報國寺舉行奠基儀式。為宣揚亭林先生的赤心愛國之心,張穆著成《顧亭林先生年譜》。1844年五月二十八日為顧炎武生辰,張穆又撰寫了《亭林先生生日公祭文》。五月二十八日,顧祠門前學者雲集,舉行公祭大會。此次集會,征集詠顧詩一百零二首,內建《小秀野唱和詩集》,為擴大影響,約定每年重陽節舉行例行會祭。可以說,顧炎武的愛國思想與張穆的大力宣揚和倡導是分不開的。

在鴉片戰争中,張穆堅持主戰立場,為人民做了好事的兩廣總督祁恭恪撰《公祭祁恭恪公文》等。

6、十年編撰關乎國防安全之巨著

清朝後期,統治階級的腐敗,國際形勢的日益嚴峻,西北地區叛亂不斷。鴉片戰争之後,俄國對我國西北地區領土虎視眈眈,妄圖通過武力吞噬西北地區。由于這一特殊的曆史環境,西北輿地學悄然興起,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而張穆也成為西北輿地學研究的領軍人物。1845 年,張穆開始撰寫《蒙古遊牧記》。《蒙古遊牧記》為張穆的最後一部學術著作,也是作者的經典之作。它是作者在經過"大"而"精"的知識沉澱,進行大量缜密的學術考據與繁瑣的文獻整理之後,最終整理而成的巨著。可以說,《蒙古遊牧記》對于研究蒙古各部地理,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此書刊行不久,就受到國内外漢學家的極高推崇和珍重。在19世紀60年代後期,沙俄駐京的卡法羅夫就注意到它的價值,率先譯成俄文。英國蒙古史權威巴德利與法國漢學家伯希和都在其著作中高度評介了此書。時至今日,本書還是外國史學家研究的權威名著,影響到東京、聖彼得堡、巴黎、倫敦、利雅得等地區。

7、其他著作

張穆通曉訓诂天算史地經學書法等多領域,一生撰校著作達五十五部之多,如《俄羅斯事補輯》、《弗夷貿易章程書後》、《元朝秘史譯文》、《水經注表》、《魏延昌地形志》、《顧亭林年譜》、《閻潛丘年譜》、《㐆齋詩文集》等。

《蒙古遊牧記》主要成就

第一,張穆在《蒙古遊牧記》中采取邊撰邊注的方式,正文記載内外蒙古各部地理情況,用筆精煉,簡潔明了,而注文則引用詩文,叙述所記載之處山川水道、風土人情、塞外風光等情況。此種方法的運用,一改以往隻撰不注的方式,既突出某一專題,又兼顧到了其他方面,尤其是詩文的大量引用,減少了考證的枯燥乏味之感。

第二,《蒙古遊牧記》的學術價值以及史料價值之高,曆代被學術界所重視。張穆在此書中關注于當時日益嚴重的邊界問題,着眼于當下,改變了過去曆代學者書寫古代史卻忽略當下的弊病。《蒙古遊牧記》作為晚清地理經典名著,行世之後被多國學者重視,由北京影響到東京、巴黎、倫敦、俄羅斯等國家,曾被翻譯為十餘種文字廣泛流傳。然而,令人可惜的是,由于我朝統治者的昏庸無知,使得外蒙淪為他人之物,這是張穆在作此書時是萬萬沒有預料到的。

第三,張穆所處的時代,正是列強觊觎我國之時,為使學術研究有益于邊境防衛,此時的學術界研究邊疆地理與曆史的風氣很盛。"在研究西北地理與曆史方面,有祁韻士的《藩部要略》、《西陲要略》、徐松的《西域水道記》、《新疆事略》、何秋濤的《朔方備乘》等。鴉片戰争期間,有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徐繼畲的《瀛寰志略》等,其中也包括張穆寫的《蒙古遊牧記》。這些著作充分表明知識分子在民族危機中已初步覺醒,代表着中國愛國知識分子要求了解外國和抵抗外國侵略,字字句句都傳達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蒙古遊牧記》主要講述我國内外蒙古浩瀚千裡,是北部的屏障,是以,了解蒙古各處山川、氣候、民俗、貿易就顯得格外重要,是關乎國防安全之事。在書中,張穆将蒙古各個部落采取了詳細介紹,對各部的地形特征、軍隊駐紮、行軍要塞描述的十分詳實,甚至将蒙古各地何處水草肥美,何處水質鹹,不可供人畜引用,何處宜畜牧,都做了詳細的介紹,為蒙古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據。除此之外,張穆在《蒙古遊牧記》中大篇幅叙述蒙古各部接受清朝封官加爵的情形,對土爾扈特部"朝貢"、"和親"給予熱情贊揚,并對清廷支援内外蒙古經濟的發展十分贊同。

張穆的書法思想

1、受"蘇黃"影響,力求免"俗"

道光之際,張穆曾深入研習"蘇黃",在了解"蘇黃"詩書藝術的同時,深受二人藝術立場的影響。宋代書法相比唐來說,主張尚意宣情,對法倦怠。這一藝術特征,既與書法藝術發展的本質規律相一緻,又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關。宋朝,主張人的情感在書法中的釋放,更側重深層意義的追求,特别是文化内涵、人格精神的表現。蘇、黃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其書法放縱恣意,率意天真,堪稱逸品。

張穆追慕蘇轼,用功甚勤,眼力甚高。他崇尚"本色",即不矯揉造作而以真性情示人。張穆的藝術思想是莊子無為而用的境界,他的書法理論思想不僅在古代産生過影響,即便放到現代學術背景下,依然閃爍着生命的光華。

2、無心書家成大家

張穆書法是能入古又能創新者,但他一生愛國、重政治,以西北輿地學為大業,以"經世緻用"實業救國為己任,卻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耀眼的位置。是以,聽任自然,往往比刻意為之更具有說服力。張穆書作遒勁渾熟,放逸而不輕狂,靜谧而不失變化,所書作品雖然看似随意,卻将終生所學凝聚筆端,看似無法,卻筆筆有法,終得無法之法。線條運用自如、随意,結構乖張,富有妙趣,筆法雖無張狂之感,卻筆筆遒勁有力,章法舒适自然。

3、張穆與"北碑"理論

張穆對書法的研習可上推至秦漢,特别是碑闆書法,下過很大的功夫。曾在《張仲遠大令屬題其姊四書圖》一詩中寫到:"少讀儀征書,粗識北碑派。"由此可見,阮元對張穆的影響甚大。張穆詩雲:"魏齊尚根節,晉宋俄稊稗。中原戎馬際,刻作仍整邁。南帖例北碑,一拙一狡狯。此義喻者寡,世俗互疑怪。"張穆繼承了阮元關于"北碑"的觀點,深研古碑、臨習曆代名帖,進而使他的書法具有優雅的金石氣韻。

張穆的書法經曆

張穆擅長真、行、草、篆諸體,其中以草書面貌最突出,成就最高。張穆幼年時代以楷書入手,後逐漸向碑闆書法與行草書過度,集古代經典法帖于一身,将先賢遺迹轉化為己有,最終融會貫通,自家一成。他在研習曆代經典法帖的同時,将自我提純的筆墨情趣、個性、情感溶入前代書法原本純靜的秩序之中,在書壇掀起一股引人注目的革新浪潮,甚至可以說,張穆在晚清成一大家當之無愧。

1、幼年師法歐陽詢

關于張穆的學書經曆,《石州年譜》中記載:"祭叔正三兄文,學大歐書英拔出群,穆勉強奔赴,卒不能及也。" 此處隻有寥寥數語,張穆學歐陽詢楷書時,年僅十五歲,雖未能将歐之精髓領悟, 但也充分證明張穆在幼年時代已經開始學習歐書。

2、少年師法李北海

張穆在《明拓李思訓碑跋》中雲:"亳州梁松齋大令以善學北海書名世,先伯考永豐君實從受筆法,故吾家松齋書最多,其臨思訓碑者亦不下十數冊,先君子分得一冊,今尚存,然非松齋得意書也。嘗見伯考家此碑百衲本雲:是聚精搨數十紙,逐字審擇翦表者,伯考身後書帖散失,百衲本不知飃墮何處矣。" 因為梁巘與張穆祖、父交誼深厚, 很有可能張穆研習過李北海書法與梁巘書法。

3、青年師法墓志書法

從張穆青年時期書法的風格特征來看,主要研習墓志書法,如《張黑女墓志》、《張猛龍碑》、《董美人墓志》、《元略墓志》等。張穆書法無論從體勢、結字、運筆皆與《張玄墓志》有相似之處。從筆法上來看,張穆楷書,樸茂跌宕,内斂而醇厚,撇畫與捺筆寫的勁健而悠長,這與《張玄墓志》墓志相似之處頗多;從結體上看,張穆在書寫橫劃與豎劃之時,常常将橫劃覆于豎劃之上,而這一結字規律,則來自于《張玄墓志》;從章法上看,由于張穆幼年時代以歐楷入手,後又學習墓志書法,故他的楷書結體方且扁, 将唐楷法度與北魏風韻合二為一,兼收博取,不拘一格,自成面目。

4、盛年師法顔真卿

張穆在盛年時代主要研習行草書,而他學習的主要範本則為顔真卿的《忠義堂帖》,《忠義堂帖》是現存顔魯公書法最早最完善的彙帖。張穆由于在青年時代大量臨習了顔真卿的書作,汲取了顔書的精髓,是以他所寫的線條,飽滿而不失老辣,筆畫直中有曲,動中有靜,柔中寓剛飽滿含蓄,運筆自如,提按頓挫,收到了筋豐骨勁,滿紙珠玑的效果;用墨講究濃淡幹濕變化,豐富多彩,以一種酣暢灑脫、縱橫淩 厲的氣勢,一掃清末帖學式微,刻闆、程式化、造作的書風。

張穆書法賞析

張穆是一位突破型的書家,雖然遵循傳統路線,但不乏對其風格做出 "出格的叛離"。張穆書法從幼學、師承、抄碑中形成,并從顔、歐、蘇、黃等書家中吸取養料,最終自成一家。張穆的書法 之美,大緻可以由八個字來形容:古樸、古雅、沖淡、簡約。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來源:沐風聽雨666 大山之西)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
山西曆史上的書法家(11)—張穆(祁寯藻的代筆者、抗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