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現代人的生活相較任何時代,都要富足安定。
奇怪的是,人們并不是以感覺更加幸福,相反,“活得累”“活得無聊”“壓力大”的聲音很高。
為什麼人們覺得不幸福?
所謂幸福的人生,究竟所指為何?
人活在世界上,追求幸福的話,隻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要分辨出人跟其他生物的差别。
隻有在這個差别上努力,才有人的幸福可言;否則你的幸福是一種低層次的生物的幸福。
平常我們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比如,我覺得吃飯就很快樂,睡覺很快樂,很多人真的這樣以為。
但是不要忘記,這種快樂是人所應該追求的嗎?
答案是,你如果沒有找到人的特色的話,的确是這樣;
但你怎麼可能不找到呢?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人跟其他生物的差别在于理性。
換句話說,人的快樂隻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設法過一種理性的生活。
問題來了:什麼是理性的生活呢?
千萬不要以為理性就是不斷追求知識。
因為知識是追求不完的,學然後知不足,不足之後再去學,那永遠沒完沒了。
這一點我在美國念書時,有很深的感受。
耶魯大學有700多萬冊藏書,我每次走進圖書館,走在書架之間,就有一種前途茫茫的感覺。
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這麼多書,一個人一生能念多少?
并且,這些書都是像我一樣的念書人寫的,可能一輩子也就寫幾本,但是放在圖書館裡,後來人看過去,隻看到一個書背而已,不用一秒鐘就掃過去了。
如果再碰到大的災難,來個地震、來個火災,不就全部消失了嗎?
是以如果人是理性的動物,他的幸福、快樂的意義一定不在于一直追求,而是設法在理性裡面運作,得到一種本身的安頓力量,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是以亞裡士多德說,最幸福的人,他可以不斷地思想思想的内容。
換句話說,最幸福的人可以回到自己的理性内部,透過思想了解一切,但是不能采取行動;
因為一采取行動,想要改變世界的話,這個行動本身就代表你有所欠缺。
你覺得這個世界不好,但事實上是,即使你永遠努力,也不會達到一個完全改善的結果。
很多人對世界的現狀,對人的現狀,都抱着一種完美主義的立場,認為這個不太理想,想要改善。
但他忽略了一點,自有地球以來,這種狀态是一種實際的狀況,不斷在活動,隻要在活動,就是不完美。
如果你一定要讓它完美,就竭盡全力去做,但是沒有任何保障可以達成這個目的。
了解這一點之後,你就要學會退到自己的内在,讓自己的觀念本身豐富到一個程度,可以在裡面得到一種快樂。
是以,真正的幸福是一種觀想的生活。
觀是觀察,想是思想,觀察和思想,讓一個人本身可以定下來、靜下來。
這是一種人生智慧,我們不能否認,它比起那種追逐外在成就,以至于造成人際困擾的做法,要高明多了。
宋代哲學家朱熹問,為什麼人間有很多困難呢?
他是主張人本來有善性的,但是發覺後來都陷入複雜的困境,為什麼?
他總結了三個原因。
第一個,每個人的氣質不一樣。
這裡講的氣質,比較接近于一個人的星座、血型、八字這些因素。
每個人的氣質都不一樣,有的人急躁、有的人溫良,有的人喜歡活動、有的人喜歡安靜,這是天生的。
在氣質的差異中,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
是以如果你問,人生應該怎麼走呢?
我就說,你知不知道自己的星座?你說知道。
那就簡單了,根據你的星座,缺點盡量去掉、優點盡量發揮,人生不就圓滿了嗎?
但是問題在于:人那麼容易就改變自己的缺點嗎?
通常我們對于優點,認為反正已經有了,跑不掉,就沒有去發揮;
對于缺點就想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沒有這個缺點就不是我了,就會缺乏奮鬥的理由。
第二個,每個人都有感官上的誘惑。
也就是說,耳、目、口、鼻使得我們跟外界接觸的時候出現各種問題。
耳、目、口、鼻,什麼意思?
孔子曾跟顔淵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你去看一些寺廟或者祠堂,還保留着一個傳統,就是裡面擺四隻猴子。這四隻猴子一隻遮眼鏡,一隻遮耳朵,一隻遮嘴巴,一隻把手放到後面,這叫做“四勿”,四種不要做的情況。
這四種情況都跟人的感覺、行動、沖動有關,是以說耳、目、口、鼻的誘惑,是人困擾的開始。
每個人的耳、目、口、鼻都有各種欲望,有了欲望和其他人之間就會産生緊張的關系。
第三個,是人際互動。
人際互動的問題在于,會造成生氣、抱怨兩種情緒。
事實上,所謂心情的平靜是很少見的情況。
通常我們跟别人來往,一比較就會心理失衡,他為什麼比我好,比我聰明,比我幸運?
如果是做事情,會覺得不公平,好像自己費心費力做事,效果不如預期,另一個人卻好像不勞而獲一樣。
一比較,你的心情就會變得起伏,情緒就來了就難免抱怨。
是以《易經》中講到個人修養,提醒我們要“懲忿窒欲”,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三個情況,氣質的差别、感官的欲望,以及人際交往的互動,導緻心情的波動,都是造成人生困難的原因。
你從這裡了解之後,就知道為什麼人要回到理性本身,才可能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回歸理性本身,由向外追逐回到自己的内在,你才能超越上面三種困擾,找到真正安頓生命的的力量。
這隻是一位哲學家的說法,但是确實有他的事實根據,值得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