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10月初,在蘇州望亭北太湖風景旅遊區長洲苑濕地公園,一場秋雨淅淅瀝瀝地落下。與太湖接壤,自然也就“近水樓台”般坐擁了千裡秋色,家住望亭宅基村的汪萍萍坐在自家開的茶館裡,忙着招待絡繹不絕的遊客,得空的時候,也會忍不住在宅基村内轉轉。“國慶假期也不想去哪兒玩,家門口就是景區,環境好得不得了!”汪萍萍笑着說道。
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工作的重頭戲,把生态作為發展的“生命線”和“中心軸”,探索走出一條獨具宅基特色和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賦能加力。随着宅基村陸續推進三星級村莊的建設完工,一幅潔淨靜谧、優美宜人的田園圖景,正在緩緩展開。
鄉村有顔值!豬圈變茶館
舊宅浜自然村莊位于望亭鎮宅基村,與北太湖風景旅遊區長洲苑濕地公園一路之隔,鄰近太湖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汪萍萍家的茶館便開在舊宅浜的入口處,每逢節假日,前來休閑喝茶的遊客便會多了起來。
得益于宅基村對舊宅浜自然村莊進行的整體提升,并成功建立三星級康居村莊。村莊環境靓起來了,再加上相鄰太湖的優勢,三年前,汪萍萍便幹脆辭掉了原來電子廠的工作,順勢在村裡開了一個茶館并取名“小蝸慢生活”。在汪萍萍的印象裡,“慢生活”就是沉浸在美麗村莊的代名詞。“首先要環境好了,才會有慢慢徜徉、享受生活的興緻!”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汪萍萍笑着打趣道:“茶館原先是個豬圈,後來宅基村對舊宅浜進行了改頭換面的大改造,眼看着舊宅浜的顔值越來越高,我也就動起了改造豬圈的念頭。”
舊宅浜的“大變臉”要從2017年說起。為進一步優化村莊環境,完善村莊配套設施,提升村民生活品質,并與長洲苑濕地公園有效銜接,2017年,宅基村對舊宅浜自然村的道路、生态駁岸、綠化景觀、公共配套設施等進行了提升,累計總投資約425萬元,成功建立三星級康居村。
鄉村有氣質!巧手打造美麗庭院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實作鄉村振興的一場硬仗,戰果如何,老一輩人最有發言權。上了年紀的呂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繪聲繪色地哼出兩句順口溜來:“下大雨泥水過腰,太陽一曬路像把刀。”據了解,在新農村建設前,舊宅浜到處都是泥濘的小路,一旦下雨,路便被踩得稀爛,天晴過後,經過太陽的暴曬,小路上的泥土又難免磕磕絆絆,穿着薄底的鞋走在路上,就像走在“刀”上。
捧着一杯剛泡好的新茶,再戴上莊稼人常戴的草帽,退休後,呂先生經常在宅基村内各個地方溜達。“我當時就住在這裡,原來這條河是一條臭水溝,農村人也沒有環保意識,家裡的廢水直接往裡倒。”呂先生手指着的地方,現在已經變身成一個小公園,成為宅基人茶餘飯後休閑的好去處,而一旁的河道在經過集中整治後,水質清澈,秋風吹起,便漾起一陣陣漣漪。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需要房好、路好、村好,提升鄉村“顔值”,還要讓大家有好的精神、好的風氣、好的形象,提升鄉村“氣質”。
這不,在鄉村“氣質”上下功夫的蔣和珍便興沖沖地捧回“美麗庭院”的獎牌。整齊的水墨江南“别墅”,院子裡有廢棄的輪胎、水缸制作而成的綠植盆景,菜園裡有新鮮的時蔬、水果……蔣和珍是舊宅浜的村民,自家的庭院經過她一雙巧手的拾掇,便立馬為宅基村增添了幾抹不一樣的“雅緻”。
鄉村有“三寶”:“三舉措”助推人居環境“美麗指數”提升
談起未來的規劃,宅基村黨委書記戈仁祺用一句話來概括:“綠色發展是一場接力賽。”已經走在前頭的宅基人,當然要加大馬力,在領跑的路上越走越遠!
王家莊、周家村、田都裡、馬蛇浜自然村共有農戶137戶。原村莊内部分道路路面損壞,道路亮化缺失,垃圾處理缺乏合理規劃。為此,戈仁祺創新性地提出用“三舉措”助推宅基村人居環境“美麗指數”提升。目前,王家莊、周家村、田都裡和馬蛇浜四個自然村莊正在建設三星級康居村莊,預計今年底将建設完工。
“三舉措”即“黨建引領,主題黨日+人居環境”、“強化宣傳,形成幹群同心氛圍”和“幹部包幹,建立交叉‘找茬’機制”。
農村人居環境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當地幹部群衆持續努力得來的。宅基村黨委以支部主題黨日為依托,組織黨員幹部主動到村頭田間“亮身份、盡職責”,開展垃圾清理、整治公共衛生活動,讓黨員動起來,不斷增強廣大黨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更好地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在2020年宅基村的書記項目中,戈仁祺把黨建引領三星級村莊建設工程寫進了他的年度計劃中。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宅基村将通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聚力推進三星級村莊建設順利完工,有效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
在綠色發展的接力賽中,宅基村始終保持生态文明建設的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标準不降,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探索美麗鄉村的綠色發展新路徑,走出了一條産業強、百姓富、生态美的綠色崛起之路。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玉琴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揚子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