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速或在5.5%到6%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周頔

“即使疫情來臨,産品的國際分工這件事情是沒有改變,全球性産業鍊形成的趨勢不可逆。實際上,全球化的程序沒有中斷,全球一體化在持續加深,而中國将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1月2日,以“大重構與新競合”為主題的2021年《哈佛商業評論》中國年會在京召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主旨演講中提出了上述觀點。他表示,過去中國隻是在被動應對全球議題,現在則是主動應對,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中國隻有更深度地加入這個全球化,才能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發展自己。

對于很多人提出當今世界存在“逆全球化”、“産業鍊斷裂”,姚洋表示這個判斷是不準确的,他認為全球化的程序不會因為疫情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相反,全球一體化的程序不僅沒有中斷,事實上還在進一步加深。

“為什麼我認為全球化有極高的韌性呢?經濟學家和非經濟學家(一個)很重要的差别,就是信不信國際分工、信不信比較優勢?經濟學家大部分是相信的。”姚洋稱,即使是疫情來臨,産品的國際分工也沒有改變的。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開發中國家仍然存在比較優勢,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想發展再工業化難度非常高、成本無法支撐。中國在人力、網絡等領域擁有的巨大優勢,使得世界與中國脫鈎是不可能的。

姚洋表示,盡管極少數高科技企業在産業鍊上受到了一定影響,但與此同時,得益于中國過去一年多不對稱的經濟恢複,一些企業反而得到了提升。根據國外商會的調查,絕大多數企業仍然願意留在中國,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願意在中國擴大生産。

中美貿易狀況在過去幾年先是有所下降,今年以來又開始回升,姚洋表示,中美沒有脫鈎,反而是再挂鈎的過程。與此同時,中國的出口與gdp占全世界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這說明整個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度在上升,而中國對世界的依賴度在下降,過去十多年間,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大大加強了。

去年,中國大陸的制造業占世界的比例上升到了29%,姚洋指出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把美國、日本、德國這三個制造業強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加起來,剛剛比中國高了一點點,這說明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加強了。”

對于“雙碳”目标,姚洋指出,到2030年實作碳達峰,挑戰是巨大的:“我自己判斷,在未來10年裡,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仍然會在5.5%到6%之間,‘十四五’提出來能源效率每年要提高3%,煤炭要降低10%,大概帶來8%的(碳)排放下降,平均到每年1.6%,排放總體每年下降4.6%,尚不及經濟增長速度。要達到碳達峰這個目标,恐怕在能源結構上還要做更快的舉動。”

責任編輯:鄭景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