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城舊事之永州過年

過年是小孩子最高興的事了。到了年邊的時候,我每天都在盼着過年。當然想的都是吃東西和玩了。

天天早上打開眼睛就念道:二十三,送竈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買豬肉;二十七,殺羨(閹雞)雞;二十八,舂粑粑;二十九,釀缸酒;三十日,坐着吃。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就是各家各戶送竈王爺上天的日子了,各家都到街頭的紙抹鋪裡去買兩張送竈王爺上天的黃色紙牌。那黃紙牌的中間,寫着兩行字:“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那紙的邊邊上畫些看不懂的符。另外母親還買來兩百錢的麻元、泡果和一小包紅茶。

送竈王爺都是在晚上。母親把麻元和泡果用碟子裝好,擺在竈上。再用小罐子熬點紅茶,裝在三個杯子裡,也放在竈上。然後化錢紙、點香、點蠟燭。母親作揖,口裡念叨些什麼,大概是要竈王爺上天去說好話,保佑家裡慶吉平安之類吧。母親念完了,又把竈上的三杯茶灑在竈邊,大概竈王爺是上天去了。好了,我們小孩子就不講什麼禮性了,趕快用手去抓碟子裡的麻元、泡果吃了。

二十四過小年,家裡買了魚和肉,中午有一餐好的吃。

二十五磨豆腐,主要是鄉人下人的事,城裡沒有做豆腐的那套“把子”。鄉下人要忙一整天了。有磨幾升豆子的,也有磨兩鬥豆子的,從天亮搞到天黑,沒得氣歇的,夜裡還燃着松香燭在炸油豆腐呢。小孩子看到開油鍋,又趁機要吃什麼油炸蕃薯片,還有什麼蘿蔔絲螃蟹。就是用米粉拌蘿蔔絲,加點鹽和香蔥,用鍋鏟裝了在油鍋裡炸,炸得黃黃的,樣子像螃蟹,吃起來又香又脆。

二十六買豬肉。我家裡做米生意,年年都喂了豬,不用買肉。過年殺豬是要多留點兒肉的,因為人客多。豬肝、大小腸子,都留着的。還把一些肉和大腸熏臘了慢慢吃,可以吃到二三月。

二十七殺羨雞。這種羨雞是專為過年留着的,過年前一兩個月就把它關起來了,不讓活動,隻喂米糠拌飯,長得滾壯的。到過年殺的時候,皮是黃黃的、嫩嫩的,肚子裡的闆油滿滿的。

羨雞的尾巴毛,又是女孩子們紮毽子的好東西。正月裡用一個明錢,把雞毛穿在明錢的洞裡,踢毽子要踢好久的。

二十八舂粑粑。永州的糯米粑粑很出名,又香又糯,過年時都用來互相送禮。正月裡婦女們走人家都提着籃子,裡面放的大半是粑粑,還有麻糖之類。

舂粑粑都是選上好的重陽糯米,用甑蒸熟,再倒進臼裡,用舂槌去舂。這要很大的力氣,好糯米黏性大,沒有力氣的舂槌沾着就提不出來了。舂好了,女人家把手洗幹淨,再抹點油去臼坑裡抓一把出來,做成一個個的雪白的粑粑,放在大簸箕裡。然後用筷子在每個粑粑中間點一點紅顔色,看起來又漂亮又吉慶。

二十九釀缸酒。那隻是順口溜,小孩子那麼唱。其實酒在老早就釀好了。

三十晚上過年,那菜是一大碗一大碗地都擺上了桌。雞肉,丸子的香味早就聞着了,但就是不讓吃。要先敬天地、敬祖宗,大人們做着那些禮性上的事,我們小孩子餓得肚子都叫起來。好不容易做完了,才來吃那些擺了好久的菜。奶奶坐上席,先給孩子一個雞腿子,啃了雞腿再吃丸子。母親把蒸得爛爛的槟榔芋扣肉和一塊整雞肝夾到奶奶碗裡(奶奶牙齒不行了)。桌上的菜真多,母親說:“盡量吃,隻要你吃得進去!”

父親喝了一些酒,臉上紅紅的。他也大塊地吃那油光光的羨雞肉、扣肉,邊吃邊喝,醉醺醺的,油光滿面。母親也喝了一點兒酒。

我因餓了,吃得太多,現在飽嗝喧天的,不想再吃了。隻覺得肚子裡脹鼓鼓的、頭暈暈的,想困。我撲倒在桌上就睡起來。母親把我拖起來,幫我抹了臉上手上的油。脫掉衣褲,拉到奶奶的床上睡下了。母親還在我的耳邊念叨:“明天是大年初一,起來不要講醜話,要講好話。”

父親早上就在屋子裡貼了一張“童言無忌”。大概是請上天莫計較小孩子講不吉利的話。對門的壁上貼了一張“對我生财”。門口貼了一張“出行大吉”,那杆大秤上貼的是“黃金萬兩”,大門上是“财源茂盛達三江,生意興隆通四海”。

我在奶奶床上糊裡糊塗地睡着了,奶奶、母親、父親守歲。他們燒了炭盆火,坐在堂屋裡,也不知他們守到什麼時候。

天還不太亮的時候,我就被鞭炮聲驚醒了。劈裡啪啦,劈裡啪啦!然後“嘭!”好大的響聲,是那種大炸雷炮。接着又有些人家放起千子頭的長炮響,而且都夾着那種“嘭!”的響聲。我再也睡不着了,躺在床上聽着,猜想着這是誰家放的,那又是誰家放的,比哪家放得最久。

聽到後來就分不清了,四面八方都是劈裡啪啦嘭!劈裡啪啦嘭!整個潇湘門,整個永州城都響成了一片,耳朵都要震聾了。聽起來就像北兵娘子(部隊)進城來了,在打仗一樣。

早上起來,到門口看看,滿街滿地都是炮響渣子。街上還丢着一些紫紅色的大蘿蔔(這種蘿蔔是永州的特産,别的地方沒有見過)。蘿蔔上都插着香,香已燃完了,隻剩下香棍子。街上丢得橫七豎八的。初一清道夫休息,沒有人掃街。

讨米的瞎子、跛子在街上喊:“老爺奶奶們!過了熱鬧年!可憐我們瞎子、跛子遭孽!吃剩下的殘菜剩飯,賞一口給我們吧?保佑你們發大财,添子抱孫吧!”那時各家屋裡都有剩菜飯,給他們一碗。

那些叫花子總是兩個或三個一起牽着走的,背着長長的大竹筒,一筒裝飯,一筒裝菜。讨一天可以吃得幾天了。

初一早上起來,母親給我一個大雪棗,這是稀罕東西,我也沒洗臉,拿着就吃。母親說,過了年又長大一歲了。我還是隻顧吃。

早餐是吃面。中餐有三十晚上剩下的很多菜,隻煮兩碗青菜。菜不能煮死了,炒得青青的,說是這一年清清白白,沒得啰唆事。

因為三十晚上教了的,小孩不能講醜話,我躲在屋裡不敢出去。這時隻想有大人帶着我出去走人家拜年,不要開口,肯定又有人散發糖果、粑粑之類,有時還賞挂錢呢。

過完年就有龍燈和燈舞看了。龍燈都是在大街、北正街、府正街那些寬大的街上舞,因為那裡有錢的大店鋪多。小孩子跟着龍燈跑。

龍頭有龍珠在前面引着舞,龍頭跟着龍珠轉。還有獅子滾繡球,兩個獅子滾起來最好看了。

龍燈舞到大鋪子的門前,都要放肆放鞭炮,店鋪老闆還要發紅包。一條龍長長的,總有幾十個人了,還有舞獅子的,每人都給紅包的。

燈舞有蚌殼精和彩龍船。蚌殼精裡面是一個“美姑娘”,身着水紅色緞子的繡花衣、褲、鞋。像戲台上的花旦,頭上戴的花珠子。兩片由竹篾紮成的彩色蚌殼,裡面有兩個開合用的繩子做的手套子。美姑娘在裡面雙手拿着兩個套子,邊走邊用手開合蚌殼。開一下,笑一下,趕快又合攏。人們隻想看清楚美姑娘的模樣,但總是看不清。她就那麼邊開邊合走着碎細的台步子,有很多的小孩子追着看。

彩龍船是四個人擡着的大彩色轎子,裡面坐着化了妝的戲台上的人物。有穿着長衫的書生和穿紅戴綠的小姐。有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有的是白娘子和許仙;有的是崔莺莺和張生。反正模樣都差不多,随便你去猜想好了。如果你猜着了,就将答案寫在一個條子上遞給那書生。那書生認為你猜對了,就會抛出一個很好看的用綢緞做的大繡球來給你做獎品。一般都隻有那些讀過書的、有文化的人才能夠猜得中。

街上看舞龍耍獅子的人擠得水洩不通。這種場面一直要鬧到正月十五才結束。

正月十五的晚上,是耗子嫁女。街上擺了好多耗子嫁女的彩色畫,它們也擡轎子、打鑼鼓、吹喇叭,一個個神氣活現的。耗子新娘坐在轎子裡,尖起嘴巴,東張西望的,像是那麼回事一樣。

各家各戶都在黑角彎裡,點一些小蠟燭,說是給耗子嫁女照着點,免得太黑了。

正月裡母親給我買了一個很小的燈籠,隻有西瓜那麼大,上面畫有梅花,寫着“長命百歲”。我在燈籠裡面點了一枝很小的蠟燭。用一片篾片提着,在堂屋裡走來走去,很是有味。

後來我提着燈籠到街上去,一出門,看到别的孩子的燈籠都是大大的,又紮得漂亮,什麼鯉魚燈籠、蝦子燈籠,都用一根三尺長的竹竿挑着,舉得高高的,好不威風。我看着自己手裡的小燈籠,隻能提得矮矮的。别人看都看不見,心裡一下子不高興了,差點哭出來。

母親說:“明年給你也買一個鯉魚的。”

奶奶說:“小孩子,有一個燈籠玩就不錯了,你看‘雞婆(隔壁的孩子)什麼都沒有。他娘說沒有錢,他就聽話。隻看着别人玩,他還笑哩!哪裡一定要買什麼樣子的?那就買條龍,不更大了?又不是财主家,那些玩鯉魚、蝦子的,還有玩夜明珠的,不要跟人家比,還有好多孩子什麼都沒有的。”

聽到奶奶講,不哭了,還是提着燈籠在堂屋裡玩,蠻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