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鲢魚:體長可達1.2米的海中大魚,是垂釣者的最愛

作者:牧海

在我國南方沿海近岸,經常可以看到海水表層的成群遊動的海鲢魚,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大眼海鲢、夏威夷海鲢、大西洋海鲢,這幾種海鲢都是爆發力很強的掠食魚類。

其中大眼海鲢體長一般在80公分之内,在河口地區最常見的規格在20~60公分之間。夏威夷海澱體長可達120公分,經常出現在較淺的沙泥底河口及内灣。而大西洋海鍊體型最為巨大,體長可達2米,體重超過75公斤,是美洲地區的主要垂釣目标魚類之一。

海鲢魚:體長可達1.2米的海中大魚,是垂釣者的最愛

▲▲上圖是大眼海鲢,其标志性特征是大大的眼睛和堅硬的吻部。大眼海鲢就是通常所說的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s),側線鱗數目為36~40,屬于暖水性近海中上層魚類,也可以進入河口淡水中生長肥育。

海鲢魚:體長可達1.2米的海中大魚,是垂釣者的最愛

▲▲上圖是夏威夷海鲢,英文名稱頗為優雅,為ladyfish,而中文俗稱則為爛肉鳡,土感十足。這種魚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海域,在我國台灣省附近海域也有分布,主要以表層浮遊生物為食,有時也吃小型魚蝦類。

海鲢魚:體長可達1.2米的海中大魚,是垂釣者的最愛

▲▲大西洋海鲢堪稱體型最大的海鲢魚,在亞洲幾乎沒有分布,主要産區是中美洲地區,在内陸的淡水河流中也有巨型大西洋海鲢出沒,爆發力驚人,往往需要幾個壯漢合作才能将其制服。

我國最常見的是大眼海鲢(即大海鲢)。大海鲢雖然身形巨大,但是在水産市場上并不多見,在國外是美國、印度的主要水産養殖魚類之一,這種魚對養殖條件的要求不高,在ph8.2,水溫28℃左右即可養殖。在我國,目前隻有海南地區有一定的漁業産量。

大海鲢一般分布在亞熱帶及熱帶海域。曆史上關于大海鲢的初次報道是在1846年,發現地點位于廣州。1902年在台灣又有漁民發現了大海鲢,之後在1926年的海南島再次發現。1999年,在台灣内陸的河流中也發現了大海鲢的蹤迹。

海鲢魚:體長可達1.2米的海中大魚,是垂釣者的最愛

2006年6月開始,上海海洋大學(那時候還叫上海水産大學,2008年才正式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的從業人員在長江口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定點監測。研究人員在長江口沿岸設定了13個采樣點,以便對長江口仔稚魚的多樣性概況進行調查。結果在小型拖網中發現了遮目魚仔魚,同時也發現了海鲢仔魚40尾,大海鲢仔魚144尾,這說明長江口附近極有可能存在大海鲢的天然産卵場,這也是已知最位置最靠北的大海鲢産卵場。

海鲢魚:體長可達1.2米的海中大魚,是垂釣者的最愛

位置更靠北的黃海海域,在夏季可能也有大海鲢的出沒,但相關的報道卻寥寥無幾。關于大海鲢的分布,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裡面讨論!

#水産養殖# #海鲢# #漁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