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片迷的記憶中,“雙周一成”無疑是最好的一個時代,在那個港片的黃金年代裡,以“雙周一成”為代表的香港影壇,是影迷們最好的回憶。其中周星馳的無厘頭,“發哥”的黑幫槍戰,成龍的功夫喜劇,均是香港影壇的扛鼎之作。而三個人共同交織了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然而輝煌的瞬間,亦是繁榮的挽歌。三個月之後,香港電影也走向了衰落。如今發哥、成龍大哥基本退居二線,周星馳轉型成為了一名專職導演,屬于他們三人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而在三人稱霸的日子裡,周星馳和周潤發就像是兩個極端,一個依靠市井小人物形象成名,一位則依靠英雄大哥的風采征服觀衆。

說起成名的時間,周潤發較周星馳要略早,并且兩人的成名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和周星馳不同,周潤發在進軍影壇之前,已經憑借着他在tvb的表現赢得了聲譽,是以當時周潤發是以巨星身份進軍大銀幕的。但是因為接連幾部電影的票房表現不佳,周潤發一度不稱為票房毒藥。直到1986年的《英雄本色》,周潤發才憑借這部并不被人看好的電影,在影壇奠定了屬于自己的地位,而在影片中,周潤發幾乎是用另一種方式,在大銀幕上演繹了他經典電視劇《上海灘》中的許文強形象,隻是在這個影片中缺少了女性角色和愛情戲份。
《英雄本色》的成功,終于讓周潤發在香港影壇站穩了腳跟,正如他在影片中的台詞說的那樣,他等了多年,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麼了不起,而是為了告訴别人,他失去的東西,他就一定要拿回來。這部港片的巅峰之作,讓周潤發在票房和口碑上獲得了雙豐收,由于香港電影是效仿好萊塢的“明星制”,是以影片成功後,周潤發一躍成為了香港影壇的頂級巨星。并且在之後的多年裡,他一直保有較高的影響力。在1989年周潤發主演的影片《賭神》成為了周潤發職業生涯中又一部代表作。如果說《英雄本色》靠的是主創人員的努力和才華,那麼《賭神》這部影片所依靠的則幾乎完全是周潤發的個人風采,影片就影片的導演王晶而言,他隻是希望執導一部有票房号召力的純商業電影。
像《英雄本色》揭開了香港影壇黑幫槍戰片的序幕一樣,《賭神》這部電影則掀起了“賭片”的風潮。在1990年,周星馳便是憑借着主演《賭神》的跟風之作《賭聖》打破了香港電影史上的票房紀錄,由此香港電影進入了周星馳時代。周星馳的成名,也正式将香港影壇帶入了“雙周一成”的時代,和成龍、周潤發相比,周星馳的成功至少晚了一個時代,但是憑借其天才般的“無厘頭”演技,使得他成為了香港電影史上無可取代的人物。他看似簡單,機械的表演,卻達到了别人隻能模仿,無法企及的高度。
其實周星馳的表演和周潤發的表演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周潤發的演技,更像是效仿好萊塢典型男明星的表演方式,在周潤發的表演中,我們多少能夠看到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的影子,而且周潤發很好的将好萊塢表演風格,進行了本土化。但是周星馳的表演卻是反英雄式的,這一點從《賭聖》和《賭神》對比中,就很容易能夠看出來。如果說周潤發表演的是一個英雄的典範,那麼周星馳演繹的,則是市井小人物的辛酸,是以周潤發的形象更接近觀衆的理想,而周星馳的表演,則更深入觀衆的現實處境。
在周星馳憑借《賭聖》成名後,香港影壇正式進入了周星馳時代。在他成名後的幾年裡,周星馳接連包攬了香港影壇年度票房冠軍。此時周星馳的風頭一時無二,而此時周潤發剛剛憑借《英雄本色》成名不到4年的時間。那麼是什麼讓周星馳的表演更能夠引起觀衆的喜愛呢?其實無外乎,周星馳的電影,更能夠讓觀衆發洩出生活中的負面情緒。
作為人民生活中一種重要的娛樂方式,人民之是以去看電影,很大一部分把電影當作了“文化快餐”,就好像人們看電影時喜歡吃爆米花一樣,而電影就是人們生活中的“文化爆米花”。觀衆希望能夠從電影這種文化産品中,擷取輕松愉悅,并釋放出心中對生活的不快,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周星馳的電影,更符合普遍觀衆的口味。在周星馳以市井小人物為主題的電影中,他經常将生活中不易察覺,卻深入每個人内心的情感,用誇張自嘲的表演呈現在大銀幕上,以供觀衆在銀幕前完成對自我現實處境的消解。這種觀影體驗讓觀衆感到輕松,并充滿了精神解放的愉悅。
而周潤發的作品,則屬于另一種極端,他的作品表達了一種道德和倫理上的理想狀态,讓惡人有惡報,讓好人成為英雄。這種以暴制暴的劇情,讓觀衆在大銀幕前直呼過瘾,特别是在《英雄本色》之類的槍戰片中,故事情節酣暢淋漓,槍戰場面一氣呵成。當發哥扮演的小馬哥在銀幕上喊出觀衆的心聲時,觀衆們無不熱血澎湃。但是這種英雄氣概來得快,去得也快,當人們再次回到現實生活的時候,發現這種英雄氣概,隻存在于幻想的場景裡,人們回到現實生活的時候,依然要面對現實處境。
并且周潤發的電影并不太考慮女性觀衆的感受,英雄氣概隻能感染男性觀衆。但是相對而言周星馳電影中的搞笑劇情,卻是老少鹹宜,這種吸引觀衆的普遍性,也使得周星馳的電影可以迅速占領市場。而且此時周潤發代表的黑幫槍戰片,在成功後,已經被很多同行所模仿,其中有劉德華、梁朝偉等人。在超負荷的跟風模仿之後,觀衆們迅速産生了審美疲勞。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的,幸福的故事都一樣,不幸的故事萬萬種。而此時我們可以翻譯為英雄的形象都一樣,平凡的形象萬萬種。
而在角色風格上,假如周潤發代表英雄,那麼周星馳就代表平凡小人物。周星馳的突出進步,就是他将小人物的故事,演出了電影需要的戲劇沖突,并從中讓觀衆品讀出生活的味道,這種進步讓周星馳很快占領了香港影壇的市場。而他的這種反英雄風格,卻意外的收獲了比周潤發為代表的英雄風格更好的效果。
其實最終讓周星馳扮演的小人物在票房上戰勝周潤發扮演的大英雄的,不是兩人演技的高低,也不是兩人觀衆緣的差異,更多的是時代使然。藝術講求推陳出新,而觀衆也希望市場換換口味,恰逢這個時候周星馳橫空出世。才有了周星馳小人物取代周潤發大英雄的景象,其實造成這個結果的,行業背景是最大的原因。而且在幾年後周潤發成功進軍好萊塢,周星馳開始轉型到幕後發展,是以兩人也幾乎再沒有正面對決的機會了。兩個人的兩個極端,是香港電影不一樣的風采,而能夠容下兩種不同風格,便是香港電影的偉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