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戰神”的前世今生:簡說潘興将軍 【下】

作者:坦克裝甲車輛雜志

一切都像劇本上安排的那樣,在全國上下的呼聲中,1917年,潘興接到了期盼已久新任務,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大最艱巨的任務——率領美國遠征軍去歐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盟友英法一起聯手對付德軍,并“順便”将整個地球的治權從舊世界手中接過!事實證明,潘興的表現不負衆望。在來到歐洲後,一切都很誇張,充滿了潘興式冷酷、無情卻又魅力四射的“硬派格調”。在還沒有踏上歐洲的土地之前,在媒體的大肆渲染下,潘興那種帶有“美國味的普魯士”軍人風采就已經迷倒了整個歐洲,而1917年,潘興将軍抵達巴黎後的第一件事情,又非常的“文藝範兒”:祭拜拉法耶特侯爵的陵墓。他在拉法耶特侯爵的陵墓前,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拉法耶特,我們來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意味深長……這裡既有美國獨立戰争的故事,也有法國大革命的故事,還有美國“韬光養晦一百多年”的故事。1776年,拉法耶特來到美國幫助美國的獨立戰争,141年後,美軍作為“救世主”來到法國,與法軍并肩作戰,拯救孕育了美國文明的“舊世界”。當然,僅僅說幾句“文藝範兒”十足的話,還不足以讓潘興成為一位美國之“神”,“神”終究是要靠展現“神迹”才能被人們承認的。所幸,潘興既有這樣的機會,也有這樣的能力。美國這時已經是世界經濟第一強國。但是美國這時還不是軍事強國,一戰之前美國的常備軍數量僅僅2.7萬人。而潘興此時帶到歐洲的,除了幾位得力軍官,如麥克阿瑟、喬治·巴頓、馬歇爾外,實際上是一群既無武器又無作戰經驗的“烏合之衆”。是以來到歐洲後,潘興并沒有馬上投入戰鬥,他要對美軍進行嚴格的訓練,因為美國大兵們還從來沒有參加過如此超強規模的大戰,這些武裝到牙齒的德國兵可比“墨西哥大盜”難對付一萬倍!于是,潘興将手下的得力幹将統統派出學習如何去打這場“時髦”戰争——如何操縱現代化火炮、如何操作軍用飛機、如何擺弄坦克。

“美國戰神”的前世今生:簡說潘興将軍 【下】

同時,潘興的訓兵手法極其嚴厲,要求他的士兵們人人完美、個個無敵,而且要像他本人一樣,極為注重軍容軍貌,是以美國大兵們背後都稱呼他們的将軍為“兇狠的黑傑克”。戰前準備做得差不多了,潘興指揮美軍沖上了前線,此時來到歐洲的美軍已經超過了200萬,并且用最現代化的歐洲武器進行了重新武裝,這是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支武裝力量,而統帥這支力量的正是潘興。1918年9月聖米耶爾一戰,潘興指揮55萬美軍和11萬法軍在坦克的支援下對德軍的聖米耶爾突出部率先發動猛攻,此戰潘興滅掉德軍5000多,俘虜16000人,繳獲火炮450門。此後潘興連戰連捷,最終與英法一起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德國被迫簽署了停戰協定!不過潘興并不贊成所謂的“停戰”,他很希望能繼續狠揍德國,直到把德國打到無條件投降為止,這無疑為潘興的硬漢形象又增添了色彩……

“黑傑克”潘興帶領一支前所未有的強大美軍打赢了一戰,這就意味着美國人通過潘興風風光光地回到了發源地,這也是此時為止美軍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外派軍,是以潘興在普通美國人心目中具有無可比拟的崇高地位。另外潘興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曆,後續的麥克阿瑟、馬歇爾、巴頓、艾斯豪威爾及布雷德利都是潘興發現并選用的,美軍也是講資曆的,他手下的這波人前後有麥克阿瑟、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幹了美軍的陸軍總參謀長,布雷德利曾經幹過美軍參聯席會議主席,官不大但名聲不小的喬治·巴頓深受美國人民愛戴,同時麥克阿瑟還當過西點軍校校長,而艾森豪威爾更是最後入主白宮,這在一個國家的曆史上基本上非常少見。這些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感情上對老上司兼恩師是發自肺腑的,每每提及莫不畢恭畢敬,事實上在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能或多或少找到潘興的影子,而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加深了潘興在民間、政界和軍界的聲望——至此,成為一位“美國之神”的全部條件都具備了。

“美國戰神”的前世今生:簡說潘興将軍 【下】

“成神”

于是,當1919年9月,潘興被美國國會授予“general of the armies”榮譽軍銜時(這一軍銜原本在1799年準備授予華盛頓,沒有統一的譯名,國内有時譯為“陸軍特級上将”),一位“美國之神”由此誕生。事實上,我們之是以将獲得這個榮譽軍銜視為潘興的“封神大典”是有充足理由的。美國官方對潘興所獲軍銜的解釋是,“general of the armies”是美國軍隊中的最高軍銜,要比其他的陸軍軍銜更高。以至于在後來建立“五星上将”的法令裡專門規定了一條,該法令不影響“general of the armies”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潘興是美國唯一在生前就獲得這一稱号的美國将軍,而連開國元勳華盛頓本人都是在1976 年美國國會通過“有追溯力的國會法令”後,才被授予了一個具有更高資曆的同等軍銜——“general of the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這足以說明一切問題……

最後,讓我們以一則轶事作為這篇短文的結束。作為一位活生生被架上神壇的“神”,最能說明潘興在美國軍、政界巨大聲望的故事,要算作二戰期間的1943年潘興對馬歇爾人事任命的“幹預”。正如前文所述,馬歇爾是潘興的老部下,兩人的相識相知要從一戰開始。1917年6月,馬歇爾随美國陸軍第一師踏上法國的領土,擔任參謀工作。一次,遠征軍總部下達通知,要第一師做一次軍事演習,說總司令潘興将軍要親自檢查。通知下達時,師長賽伯特和師參謀長都不在,于是由馬歇爾這個代理參謀長設計并指揮了這次演習。潘興看完演習,要賽伯特師長進行講評,賽伯特幾乎是跟潘興将軍同時趕回師部的,結果胡亂地說了一通,參謀長的評論也詞不達意,潘興将軍大感不快,狠狠地批評了賽伯特。馬歇爾覺得潘興的批評有失公允,因為演習是他設計和指揮的,他應該勇敢地站出來,說明事情的真相。但馬歇爾隻是一個上尉軍官,在這種場合根本沒有他說話的資格,但正義感使他顧不得這些了,他鼓起勇氣向潘興将軍說明了一切。潘興根本就不認識眼前這個跟他說話的上尉,他嚴厲地看着馬歇爾,站在周圍的全是一些将軍和校官,大家目瞪口呆,不知潘興将軍會怎樣打發這個不識時務的上尉。潘興冷冰冰地說:“你應該知道,我現在有許多麻煩事兒。”馬歇爾接過潘興的話頭說:“是的将軍,不過我們每天都會碰到一些麻煩的事情,而且都在當天睡覺前解決它。”賽伯特深深地感謝馬歇爾,但他也和全師官兵一樣,擔心馬歇爾因為頂撞潘興而被解除軍職。但最後事情的結果卻是戲劇性的,馬歇爾反而因禍得福。

潘興贊賞馬歇爾的勇氣、正直和敢于承擔責任的精神,于是他悄悄調來馬歇爾的檔案,然後利用到第一師巡視的機會找馬歇爾談了一次話,然後就将馬歇爾晉升為少校,調到了自己的身邊,馬歇爾從此在軍界開始平步青雲。潘興和法國的福煦元帥都對馬歇爾的出色工作能力驚訝不已,他的後勤組織管理和參謀工作,成為美軍典範,為人們研究和引用。戰争結束後,在美國陸軍大規模裁減的背景下,馬歇爾難以晉升,正是潘興的積極舉薦,讓馬歇爾在30 年代末期,超越了一堆聲望和資曆都超過他的準将和少将當上陸軍參謀長,并被授予永久少将軍銜和臨時四星上将軍銜。正是由于潘興對馬歇爾有知遇之恩,是以馬歇爾畢生都對潘興畢恭畢敬,同時抱有老長官和父輩的雙重感情。二戰中,馬歇爾之所在1943年兩次拒絕“元帥”軍銜,很大程度上就是不願在自己的軍銜超過恩師潘興,此時這位得高望重的“美國神衹”正在美國陸軍裡德醫院的病榻上呻吟。有一次,馬歇爾去陸軍醫院看望老上司,潘興對馬歇爾說,總有一天,馬歇爾也會像他一樣,當上“美國陸軍特級上将”的。馬歇爾卻對潘興将軍說,美國曆史上隻有一個潘興,沒有人能夠在軍銜上超過他。這次發自肺腑的談話,幾乎讓病榻上的潘興将軍老淚縱橫。

“美國戰神”的前世今生:簡說潘興将軍 【下】

不久,在馬歇爾是否擔任“霸王”戰役最高統帥的問題上,在美國引起了一場風波。丘吉爾和斯大林都覺得馬歇爾是最合适的人選,但美國國内卻有不同的意見。羅斯福總統覺得應該給馬歇爾一個機會,讓他去指揮英美聯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戰役,他已經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不給他這樣一個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機會,對馬歇爾太不公平了。當然,馬歇爾是非常願意去的,但又對自己是否能夠勝任一位指揮軍官而非參謀軍官的角色感到沒把握。可陸軍部除了史汀生部長極力推薦馬歇爾去擔任盟軍最高統帥外,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其他3人都不想馬歇爾離開,擔心新來的陸軍參謀長難以相處。有些議員和輿論指責羅斯福要将馬歇爾調離華盛頓,是因為嫉妒馬歇爾的才能和聲望,但羅斯福的決心似乎很堅定。在這種情況下,深知馬歇爾的才能在于參謀業務而非作戰指揮上的潘興出手了,病榻上的潘興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他說,他為要将馬歇爾調往英國指揮作戰,深感不安。因為美國正在打一場遙遙無期的全球戰争,需要最有才能的人做參謀長,以便明智地實施戰略指導。他贊成軍方有識之士的看法,無論誰來擔任參謀長一職,都不可能與馬歇爾比拟,是以“我深信,把馬歇爾從華盛頓調走,将是我們軍事政策一個根本性的、非常嚴重的錯誤”。由于潘興将軍的巨大聲望,羅斯福總統對來信非常重視,不但畢恭畢敬地親筆給老将軍回了一封語态誠懇的信,而且最終采納了潘興将軍的建議,将馬歇爾留在了華盛頓,改派艾森豪威爾前往歐洲。盡管已在風燭殘年之際,這位“美國戰神”的影響力仍然可見一斑。

“美國戰神”的前世今生:簡說潘興将軍 【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