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稻蝽災害逐年加重,防治不利或造成絕收,農藝師教你幾招搞定!水稻稻黑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水稻大綠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

10月9日,應鎮政府之邀,植保站技術人員來到該鎮水東村,對村民盧會林等數戶農民提出的晚稻不結實一事進行調查調解。受損村民懷疑指向鄰近大戶一晚田噴施除草劑後田水流入所緻。經實地堪察,排除了除草劑影響可能,發現所有不結實田塊均與已收割一晚相鄰,且相距越遠為害越輕,嚴重程度呈遞減狀态,被為害的稻穗直挺不鈎頭, 結實率低, 或不灌漿, 砒谷多,結實率一般在40一60%, 嚴重的隻有15%左右, 減産嚴重。技術人員現場商議後,初步判斷為一晚收割後稻蝽富集為害所緻。

稻蝽災害逐年加重,防治不利或造成絕收,農藝師教你幾招搞定!水稻稻黑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水稻大綠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

近年來,随着土地流轉推進,水稻早晚插花加劇,對水稻病蟲害發生為害影響也不斷加大。稻蝽的發生為害就是明顯變化之一,有逐年加重趨勢。據多年現場調查表明,水稻田間以稻綠蝽、黑蝽和大稻緣蝽為害為主,尤以稻綠蝽種群密度最大。一般在一晚收割後為害鄰近二晚,造成不結實作象,嚴重影響水稻産量甚至絕收。

稻蝽災害逐年加重,防治不利或造成絕收,農藝師教你幾招搞定!水稻稻黑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水稻大綠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
稻蝽災害逐年加重,防治不利或造成絕收,農藝師教你幾招搞定!水稻稻黑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水稻大綠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

稻黑蝽

稻黑蝽分布在河北南部、山東和江蘇北部、長江以南各省區。主害水稻,也為害小麥、粟、玉米、甘蔗、豆類、馬鈴薯、柑桔等。

為害特點:成、若蟲刺吸稻莖、葉和穗部汁液,受害處産生黃斑,嚴重的分蘖和發育受抑,造成全株枯死。近幾年随農田生态環境變化,作物布局的改變,該蟲為害逐年加重。

形态特征:成蟲體長8.5—10mm,寬4.5—5mm,長橢圓形,黑褐色至黑色,頭中葉與側葉長相等,複眼突出,喙長達後足基節間。前胸背闆前角刺向側方平伸。小盾片舌形,末端稍内凹或平截,長幾達腹部末端,兩側緣在中部稍前處内彎。卵近短桶形,紅褐色,大小0,9×0.8(mm),假卵塊圓突,四周有小齒狀的呼吸精孔突40—50枚;卵殼網狀紋上具小刻點,被有白粉。1齡若蟲頭胸褐色,腹部黃褐色或紫紅色,節縫紅色,腹背具紅褐斑,體長1.3mm。3齡若蟲暗褐至灰褐色,腹部散生紅褐小點,前翅芽稍露,體長3.3mm。5齡若蟲頭部、胸部淺黑色,腹部稍帶綠色,後翅芽明顯,體長7.5—8.5mm。

稻蝽災害逐年加重,防治不利或造成絕收,農藝師教你幾招搞定!水稻稻黑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水稻大綠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

稻蝽危害特征

生活習性:江蘇、浙江年生1代,江西2代,廣東2—3代。以成蟲及少數高齡若蟲在石塊下、土縫内5-10cm處或雜草根際、稻樁間、樹皮縫等處越冬。翌年初夏出蟄,群集在水稻上為害。成、若蟲喜在晴朗的白天潛伏在稻叢基部近水面處,傍晚或陰天上到葉片或穗部吸食,把卵聚産在稻株距水面6—9cm處的葉鞘上,卵塊多由14粒,排成2行。每雌産卵75粒。生長旺盛、葉色濃綠的早播田,丘陵、山區壟田發生較重。天敵主要有稻蝽黑卵蜂、白僵菌、獵熔、蜘蛛、青蛙等。

防治方法:(1)利用成蟲把卵産在近水面稻莖上和卵在水中浸孢24小時即不能孵化的特點,在産卵期先适當排水,降低産卵位置,然後灌水至10—13cm,浸孢24小時,隔3—4天再排灌1次,連續進行4—5次可殺死大量卵塊。(2)在低齡若蟲期噴灑2.5%保得乳油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1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15天後再防1次。如用10%吡蟲琳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見效雖然較慢,但持效期長達25—30天,生産上可以推廣應用。

稻蝽災害逐年加重,防治不利或造成絕收,農藝師教你幾招搞定!水稻稻黑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水稻大綠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

稻綠蝽

稻綠蝽别名角肩蝽象、角肩蝽、長吻蝽、棱蝽。分布在江蘇、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省。主要危害水稻、粟、高粱、玉米、甘蔗、茶、柑桔類、蘋果、梨、沙果等

為害特點:成、若蟲吸食稻株汁液,秧苗受害,有如火燒狀焦萎;分蘖期受害,造成枯心死苗;抽穗期受害,造成秕谷或白穗。

稻蝽災害逐年加重,防治不利或造成絕收,農藝師教你幾招搞定!水稻稻黑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水稻大綠蝽形态特點、為害方式、生活習性以及防治方法

稻綠蝽卵塊

形态特征:成蟲體長22mm左右,綠色,長盾形。觸角絲狀5節。前胸背闆前緣兩側成角狀突出,“肩”的邊緣黑色,其上具許多黑色粗大刻點。小盾片長,大舌形。卵淡綠色,球形。若蟲5齡,1—3齡淡黃至赤黃色,具黑斑。4齡胸部綠色,腹部黃色,翅芽顯著。5齡全體綠色。

生活習性:南方年生1代,以成蟲在果樹枝葉茂密處及建築物等各種縫隙隐蔽處越冬。翌年4月開始出蟄活動,5—10月産卵,7月産卵最多,多産于葉面,常14粒聚成塊,排列整齊。8月為若蟲盛發期,1齡群集不取食,2齡開始取食,2、3齡常3—5頭群集,4、5齡分散活動取食。11月大部分羽化為成蟲,為害至12月上旬開始陸續越冬。天敵有桔棘蝽、平腹小蜂、黃諒蟻、螳螂和蜘蛛。

防治方法: (1)早晚捕殺成蟲和若蟲。(2)摘除卵塊和初孵若蟲。(3)藥劑防治 越冬成蟲出蟄後産卵前,若蟲孵化至3齡期為防治關鍵時期。蟲量較大時,可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可濕性粉劑或5%啶蟲脒可濕性粉劑20-25克,或40%毒死蜱75毫升。(4)保護利用天敵。

總結一下:首先, 稻蝽是罕見的遷飛性水稻害蟲, 為了提高防治效果, 要求做到統防統治。其次, 在水稻抽穗期進行藥劑防治, 早晚露水未幹時噴藥效果較好。再者, 在一晚收割後,立即對旁邊的二晚田塊進行重點防治, 特别是沿着一晚的田埂旁, 重點防治好稻蝽、葉蟬、稻飛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