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珠江流域廣西段魚類資源保護:魚類狀況良好

魚休息得很好

- 珠江流域廣西段魚類資源保護展望

珠江流域廣西段魚類資源保護:魚類狀況良好

10月13日,"2016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學意識月"在南甯啟動。孩子們在現場通過拼圖來了解水生野生動物。記者袁林/照片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袁林 王春南

珠江流域是廣西魚類資源繁育的搖籃。廣西有4000多公裡的河流,而禁漁期在廣西禁漁段總長2010公裡,占全區河流總長度的一半以上。

10月13日,廣西啟動2016年度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學宣傳月。珠江流域廣西河魚類的生存再次進入視野。

原來的魚已經急劇下降

入侵品種茁壯成長

"在渭江的普通魚類中,紅蛞蝓、輕蟄、剝頭皮、月桂、嘴唇、長臀部等,近年來捕魚記錄很少,有些物種甚至十幾年都沒有出現過。石軍是廣西水産科學研究院的工程師,多年來一直在調查和研究珠江魚類種群,他對珠江流域"本土"魚類資源數量的減少表示擔憂。

中國水産科學院珠江水産研究所多年的研究證明了這一說法——根據20世紀80年代的一項調查,珠江水系中共有385種魚類,占中國淡水魚種類數量的近一半。然而,珠江中下遊有131種稀有或看不見的水生生物,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我上一次在珠江看到中國蜻蜓是在2003年。該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會告訴記者,中國蜻蜓是一種大型洄遊魚類,最早發現地點是在珠江。中國蜻蜓可以航行到美國西海岸生活,每當産卵時,它必須傳回廣西的珠江流域,行程約為700至1000公裡。然而,在珠江流域的幾座大壩建成後,已經沒有發現更多的野生中國蜻蜓,現在政府每年都會在增殖和釋放過程中釋放人工孵化的中國蜻蜓。

雖然"本土"物種的數量有所下降,但"外來"物種的數量正在蓬勃發展。"食蚊魚、斑點叉尾魚、短覆寫的巨型肥鯉、鵝、莫三鼻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魯斯塔野豬、梅裡加拉魚、小口胖鯉(巴西蛞蝓)、食腐動物、麻雀......"石俊一口氣列舉了在渭江發現的10多種外來物種,并表示"這些物種不好,它們進行了種族滅絕入侵戰争,徹底改變了原有的生态環境。"

禁漁令效果有限

治理取決于組合拳頭

珠江流域自2011年起禁止捕撈,每年4月1日至6月1日關閉。廣西西江上遊的南盤河、紅水河、渭江、濰江和柳江(含融河)、貴江(含麗江)和玉江(含渭江)均列入無漁段。

現在6年過去了,廣西水産科學研究院的調查顯示,禁漁制度已初見成效,漁民捕撈的魚的數量和品質,都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但效果有限,每年兩個月的禁漁期,無法治好河魚資源枯竭。對59名漁民進行的為期三年的後續調查顯示,他們隻捕獲了30多種魚類,不到河段記錄的魚類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研究人員認為,禁漁期制度不會改變過度捕撈造成的資源枯竭,如果不加以控制,禁漁令結束,捕撈力将吞噬禁令的結果。其次,珠江流域50%以上的河魚,以及大量的快速魚,禁漁系統無法解決河道屏障和魚類親本自然擴散的難點。

據了解,一些水利樞紐已經建起了魚梯——魚梯,但由于大壩被切斷,魚梯打開閘門放水的時間有限,使魚不能"梯子"回到原産地上遊繁殖,造成物種資源減少,滅絕。

"進一步加強漁業、水利管理和能力建設,加強執法力量和手段,嚴格執法和監督。專家建議盡量減少水壩等水利設施對生态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破壞,延長禁漁令。石俊說,很多魚的産卵期超過6個月,禁漁期太短,不利于魚類種群的自然擴散。

科學流亡擴散

建設漁業"特區"

面對不合時宜的現實,為了保護"母河",我區漁業管理部門除了嚴格執行珠江流域禁漁期政策外,還通過放行和增殖河适宜的魚類,恢複漁業資源。據了解,近年來,本區漁業部門每年向珠江流域投放鲭魚、鲭魚、鲱魚、草魚、黃疸、紅眼鳟魚、細鱗片傾斜颚魚、鲭魚等魚,數量超過1000萬尾。

9月29日中午,記者發現一輛寫着"放開魚苗"字樣的三輪車停在南甯河邊,船主一口氣放下了七八袋含氧魚苗;原來這裡就是開展"100天放行"活動,這些市民每天都會放生到岷江一次,這次共準備了6000尾鲭魚。他們說,釋放的魚苗物種将被篩選,不會釋放巴西海龜等外來物種。

然而,并非所有的放生者都知道如何科學地放生魚類。那天在渭江上釣魚的黃先生說,他看到幾個年輕人提着魚袋到河邊放手,"兩條魚的嘴很長,很鋒利。"已經證明它是一種外來的鲶魚。

它出生在北美或中美洲等地,是一種大型兇猛的魚類,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對當地其他魚類物種構成巨大威脅。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局外人"呢?石俊給出了最好的建議:把它們都吃掉!

除了流放和擴散,漁業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也是保護魚類多樣性及其生态環境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據了解,涠州大壩下段,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動力環境好,适合各種經濟魚類産卵和養殖需要,已成為蛞蝓、廣東蛞蝓等魚類的主要産卵場之一,同時還栖息着花鳗、日本鳗、紅眼鳟魚、鲱魚、鯉魚、月魚等25種國家水生物種重點保護物種。專家建議,以立法的形式,在珠江流域大壩和魚類産卵場、餌料冬季栖息地下,應指定"漁業自然保護區"或"禁漁區",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進行建設、管理和定期評價效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