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蛇五則,遊邵,成汭,孫光憲,朱漢賓,牛存節,文白對照

作者:滄海一粟古代志怪故事

遊邵

汝州魯山縣所治,即元魏時西廣州也。今子城東南有妖神祠,其前庭廣袤數百步,古老雲,當時大球場也。正門左右雙槐各二十圍,枝幹扶疏,亦雲當時植焉。至中和初歲,釁起東夏,郡邑騷然。刺史遊邵,許将也,令屬縣伐木為栅以自固,雖桑柘梓槚,靡有孑遺。将伐雙槐,其夕,有巨蟒蟠于上,聲若震霆,目若飛星。鎮将李璠主其事,璠武人也,聞之以為妖,且率徒親斬之,下斧而流血雨迸,腥氣薄人,亦心動而止。雙槐至今尚存。(原阙出處,明抄本作出《三水小牍》)

【譯文】

汝州是魯山縣管轄的地方,就是元魏時期的西廣州,現在魯山縣城的東南方有個妖神祠,祠廟前面的庭院面積有幾百步見方。很古時傳下來說,這是當時的大球場。祠的正門左右兩邊有一對槐樹,各有二十圍粗,枝幹長得茂盛分披,也說是當時栽種的。到了中和初年,從東夏引起了事端,縣城裡的人一片混亂。刺史遊邵,是個受人贊許的将軍,他指令所屬的縣,砍伐樹木造成栅攔來保護自己,即使是桑、柘、梓、槚等珍貴樹木,全都砍了,也準備砍這一對槐樹。那天晚上,有條巨蟒盤踞在樹上,發出的聲音象雷霆一樣,雙眼象閃爍的星星。鎮守當地的将軍李璠主持這件事,李璠是個武将,聽說了這是妖怪,就親自率領人殺蟒,斧子砍下去流血象大雨一樣迸濺,腥氣逼人,也就動了心停了手。那一對槐樹到現在還活着。

成汭

荊州節度使成汭領蔡州軍,戍江陵,為節度使張璝謀害之,遂棄本都,奔于秭歸。一夜為巨蛇繞身,幾至于殒,乃曰:“苟有所負,死生唯命。”逡巡,蛇亦亡去。迩後招緝戶口,訓練士卒,移鎮渚宮。尋受節旄,撫綏凋殘,勵精為理。初年,居民唯一十七家,末年至萬戶,勤王奉國,通商務農,有足稱焉。朝廷号北韓南郭。(韓即華州韓建。成初姓郭,後歸本姓。)(出《北夢瑣言》)

荊州節度使成汭統領蔡州軍,戍守在江陵,被江陵節度使張璝所謀害,就抛棄了自己的大學營,朝着秭舊奔去。一天夜裡被一條巨蛇纏住了身子,幾乎送了命。就說:“假如我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是死是活全聽你的。”一會兒,蛇也走開了。這以後招集會合人口,訓練士兵,轉移地方鎮守渚宮,接着又受到朝廷的承認,安撫殘餘部隊,振奮精神進行治理。第一年,居民隻有一十七家,到後來人口達到一萬戶。為朝廷盡力,遵奉國家,溝通商業從事農耕生産,很有值得稱道的。朝廷稱為北韓南郭。(韓就是華州韓建。成汭最初姓郭,後來才回複本姓氏。)

孫光憲

孫光憲曾行次敍谷,宿于神山,見嶺上闆屋中,以木根為巨虺,前列香燈。因诘店叟:“彼何神也?”叟曰:“光化中,楊守亮鎮褒日,有一蛇橫此嶺路,高七八尺,莫知其首尾,四面小蛇翼之無數。每一拖身,即林木摧折,殆旬半方過盡,阻絕行旅。因聚草焚燎路隅,慮其遺毒,然後方行。”明年,楊伏誅。(出《北夢瑣言》)

孫光憲曾經路過敍谷,住在神山,看見山嶺上的木屋中,用樹根雕成一條大蛇,前面排列着香和燈火。因而詢問開店的老人說:“那是什麼神?”老人說:“光化年間,楊守亮鎮守褒地的時候,有一條蛇橫在這山嶺的路上,高有七八尺,不知道它從頭到尾有多長,四面有無數小蛇簇擁着大蛇,每挪動一下蛇身,林中的樹林就被壓斷一些,大約過了十五天才過完,阻擋隔斷了旅行的人。接着聚些幹草燒燎一下路面和角落,擔心有蛇留下的毒氣。然後才開始通行。”第二年,楊守亮被誅殺。

朱漢賓

梁貞明中,朱漢賓鎮安祿之初,忽一日,曙色才辨,有大蛇見于城之西南。首枕大城,尾拖于壕南岸土地廟中,其魁可大如五鬥器,雙目如電,呀巨吻,以瞰于城。其身不翅百尺,粗可數圍,跨于羊馬之堞,兼壕池之上。其餘尚蟠于廟垣之内。有宿城軍校,卒然遇之,大呼一聲,失魂而逝。一州惱懼,莫知其由。來年,淮寇非時而至,圍城攻讨,數日不破而返。豈神祇之先告欤?(出《玉堂閑話》)

五代梁貞明年間,朱漢賓鎮守安祿的初期,忽然有一天,天剛露出一點曙色時,有條大蛇出現在城的西南方。蛇頭枕在大城上,尾巴拖在城壕南岸的土地廟裡,它的頭大得象能盛五鬥米的器具,雙目象閃電一樣,張開巨口,向城裡看。蛇的身上沒長翅,長有一百尺,有幾圍那麼粗,橫架在羊馬城堞和城壕上,其餘部分還盤踞在廟牆之内。有個住在城裡的士兵,突然遇上了蛇,吓得大叫一聲,喪魂落魄就死去了,一州人都很害怕,不知道蛇的來由。第二年,淮地的盜匪突然到了城下,把城圍起來攻打,打了幾天沒有攻破城,就回去了。難道是這神預先發出的警告嗎?

牛存節

梁牛存節鎮郓州,于子城西南角大興一第。因闆築穿地,得蛇一穴,大小無數。存節命殺之,載于野外,十數車載之方盡。時有人雲:“此蛇薮也。”是歲,存節疽背而薨。(出《玉堂閑話》)

梁代牛存節鎮守郓州,在小城的西南角興建一座大府第。因為用闆築法修牆,穿透了地面,底下是個蛇洞,洞裡有無數的大蛇小蛇。牛存節指令把蛇全殺死,運到野外去,用十幾輛車才裝運完畢。當時有人說:“這是蛇的聚居的地方。”這一年,牛存節背上生了個疽瘡,接着死了。

水清池

太原屬邑有水清池,本府祈禱雨澤及投龍之所也。後唐莊宗未(“未”原作“末”,據明抄本改。)過河南時,(“時”原作獵。據明抄本改。)就郡(“就郡”原作“射都”,據明抄本改。)捕獵,就池卓帳,為憩宿之所。忽見巨蛇數頭自洞穴中出,皆入池中。良久,有一蛇紅白色,遙見可圍四尺以來,其長稱是。獵卒齊彀弩連發,射之而斃。四山火光。池中魚鼈鹹死,浮在水上。獵夫輩共刲剝食之,其肉甚美。莊宗尋知之,于時谄事者,以為克梁之兆,有五台僧曰:“吾王宜速過河決戰,将來梁祚,其能久乎?”此亦斷白蛇之類也。(出《北夢瑣言》)

太原的屬城有個水清池,是本府祈禱求雨,投拜龍神的地方。後來唐莊宗還未打過河南時,在離郡不遠處打獵,在水清池邊上架立帳篷,作為休息睡覺的地方。忽然就見有幾條大蛇從洞穴中爬出來,都進水清池裡去了。呆了很長時間,又有一條長着紅白顔色的大蛇,遠遠地看粗有四尺左右,長度與粗細很相稱。打獵的兵卒們一起連發弓箭,把大蛇射死了。城四面的山出現火光,水清池裡的魚鼈也全死了,浮在水面上。獵卒們就一起動手割肉剝皮吃蛇,蛇肉味道很美。莊宗不久也知道了這件事。當時有獻媚讨好的人,認為這是打敗梁國的預兆。有個五台山僧人說:“大王您應該快些過河與梁國決戰。将來的梁國強大起來,還能打敗嗎?”這也是漢高祖斬白蛇一類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