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孩子有的古靈精怪,有的斯文乖巧,還有的憨厚實誠......
對于憨厚實誠的孩子,大人們總覺得孩子性格老實、懂事,這的确也是很好的一方面。小孩子在與同齡人玩遊戲、玩玩具的時候,一旦一言不合就互相吵鬧,而憨直的孩子往往不計較。但有一部分憨直的孩子,不光是不愛與人計較,還有時候會想法過于簡單,不懂别人話裡的含義,思維和社交顯得生硬直白。
以前遇到一個5歲多的小女孩小雯,她媽媽描述說:她從小就很乖,不像别的孩子吵吵鬧鬧的,你看她第一次來這裡也不會像别的小孩子東搞搞西搞搞,東西也認得不少,之前上幼稚園小班的時候一直都還算适應,剛升上中班的時候,老師回報說她學東西有些變慢了,不太跟得上大家的腳步,幼稚園的小朋友有時候欺負她、打她,她也好像沒有察覺,還一直和人家玩,别人打她有時她還很開心......她乖是挺好的,但不會保護自己也不好。小雯的媽媽充滿了疑惑與憂慮。
類似小文這樣的孩子也不少見,認知能力過得去,但是思維能力跟不上,是以到3-4歲的時候看起來和同齡兒童差别并不大,但是到了4-5歲的時候,逐漸會接觸一些需要使用思維去分析的事情或事物的時候,腦子就會轉不過彎,表現出學習障礙的特點。
怎麼發現孩子的思維“直線”呢?
可以給他/她出幾道簡單的題目,讓他/她給出一定的答案
1、分析與綜合
①出現有規律的圖檔排序,看看孩子在空白處填寫的内容,規律的難易程度可以為兩兩一組、三三一組、四四一組。

②把一個任務系列動作分成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部分,讓孩子觀察圖檔并排序(分析),告訴我們圖檔的主旨是什麼(歸納綜合),如:妹妹準備做什麼?
2、比較與分類
同時呈現有關系的幾份卡片,讓孩子把有相同點的内容找出來并配對,如:三張圖檔,橙子、籃球、香蕉,橙子和籃球都是圓形的、橙色的,橙子和香蕉都是水果、吃得時候要剝皮。
3、抽象和概括
①在孩子有了日常名詞的詞彙量和對概念的了解(顔色、形狀、大小、類别等),讓他描述一件事/物/人,如:醫生是怎麼樣的?看病的、幫我們打針的、在醫院裡面的、穿白色衣服的、可以打120找他們的、在救護車會看到他們(可根據孩子得喜好選擇常見水果、動物、衣物、職業、蔬菜、職業等)。
②分析情感的前因/後果,如:你看,姐姐怎麼了?——哭了。為什麼會哭了呢?——(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回憶與聯想,姐姐摔倒了、肚子痛、迷路了......)
如果孩子是存在思維“直線”,那很有在1-①可能要自己親自動手操作才能“想”出來規律,而在項目2、3中就更難完成了。這樣的孩子可以或嘗試進行思維的訓練,讓他的腦袋多思考。
如果孩子能夠完成大多數項目,哪怕言行舉止憨直,他也是一個思維正常靈活的孩子,不需要太過擔心。
本文案例來源于日常言語治療,真實存在。願世界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多一份接納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