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八般武藝到底指哪十八般?記者帶你體驗國家非遺“五常十八般武藝”

杭州網訊“十八般兵器”是大多武館的必須陳設,也是中國國術和武館的象征之一。

那麼,我們常說到的這十八般武藝,又是哪十八般呢?

記者走進餘杭五常街道,帶你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五常十八般武藝。

據介紹,五常的十八般武藝,源于中國傳統的十八般武藝。它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練法演變而成,集健身、防身、競技和觀賞性于一體。

相傳500年前,明朝尚書洪鐘告老還鄉後,為改良民風、強民體質而興五常十八般武藝。

在五常的文化禮堂裡,鳳刀、方天戟、玉手筆藝爪、陰陽镗……一招一式,虎虎生風,各種兵器似乎都“活”了。

刀法、棍法、拳法、陣法等糅合在一起,再融入了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練法。那矯健的身姿,宛若身懷絕技、穿越時空而來的大俠。

記者了解到,2004年杭州西溪(五常)民間國術隊成立後,五常十八般武藝經發掘整理,得以發揚光大,在近幾年國内外表演多次獲得大獎。比如參加第二屆浙江國際傳統國術大會,獲得34金10銀15銅;2007年,在首屆全國農民國術大賽上,獲得2金1銀7銅;2008年,受邀赴巴西,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

“餘杭區非遺資源十分豐富,現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5項,省級22項,杭州市級48項,區級112項。”餘杭區文廣新局局長馮玉寶介紹,“我們對非遺是用心保護、用心呵護,保護是為了讓非遺活下來,呵護是為了它在新的時代,生長起來。”

十八般武藝傳承是五常街道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需要解決的頭号難題。

為此,五常街道參考非遺保護“八個一”的要求,通過在五常國小等學校建立基地、吸引學生參與的方式,将建立傳承基地與組建年輕态的傳承人隊伍有機結合,取得較好效果。

目前,五常街道采用“項目+傳承人+傳承基地”的活态保護模式,使五常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