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4年後 約翰·勒卡雷在《柏林諜影》基礎上又寫了本間諜小說

約翰·勒卡雷的成功之處在于他的語言非常生動,這使得他所創造的間諜角色在讀者看來比現實中的人物和事件更為真實。這與其他一些書籍和電影有共同之處:我們對于舊時美國南方的印象與《飄》中所描述的場景密不可分。除此之外,據說即便是現實生活中的黑手黨成員,也是在看了《教父》之後,才學會應該如何說話。

勒卡雷的作品亦是如此。在以往,人們曾将間諜稱之為“滲透特工(penetration agents)”,或是“潛伏者(sleepers)”,後來,勒卡雷将“鼹鼠(mole)”一詞發揚光大,如今的情報人員也都開始使用這一詞語。在勒卡雷的作品中,英國情報機構“圓場(circus)”之下有一個分支,名為“點路燈組(lamplighters)”。這個小組的成員被稱為 “街頭藝術家(pavement artists)”。由于勒卡雷的描述,每一位讀者都了解到了監聽情報技術的基本操作。除此之外,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書中人物)比英國軍情六處的任何情報軍官都更為生動形象。

勒卡雷所遇到的挑戰是,如今,這些著名的角色不但屬于作者,也屬于讀者。在新書中,約翰·勒卡雷将喬治·史邁利描述為“像貓頭鷹一樣”,一些讀者可能會對此很不滿——拜托,我們知道史邁利長什麼樣子。我覺得,勒卡雷之是以在寫完《史邁利的人馬》(smiley's people)後,便開始逐漸抛棄這些角色,轉而創造他的下一段職業生涯中的新角色,其中的原因便如上所述。許多勒卡雷後來的書并沒有那麼好,但是他卻能夠在沒有任何妨礙下獨立寫作。

勒卡雷所遇到的挑戰,正是其他作家夢寐以求的。他曾寫過三本間諜類小說書籍,《柏林諜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和《史邁利的人馬》。他已經如此完美,還能有什麼提升的空間呢?(此處我沒有提及他的《榮譽學生》——the honourable schoolboy,1977,因為我認為這本書略顯拙劣。)

54年後 約翰·勒卡雷在《柏林諜影》基礎上又寫了本間諜小說

勒卡雷在成名作《柏林諜影》的基礎上,又寫了一本前傳《間諜的遺産》。而在這本新書中,他所選取的主人公并不是以往的史邁利,而是史邁利的助手彼得·基蘭姆(peter guillam)。粉絲們都知道,基蘭姆是史邁利最為信任的同僚,他曾幫助史邁利招募到阿列克·利馬斯(alec leamas)來參與穿越柏林牆的殘酷行動,并拔除了背信棄義、以卧底身份滲透到“圓場”的比爾·海頓(bill haydon)。最終,他還設計抓住了狡猾無比、身為史邁利死對頭的卡拉(karla)。

但是,基蘭姆又是誰呢?從前幾本書中,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位性格堅毅的人,是上司“剝頭皮組”(scalphunters)的一線特工。這個小隊所執行的行動都非常慘烈和危險。他和另一位深受人們喜愛的配角托比·埃斯特海斯(toby esterhase)一樣,都可能擁有外國血統:基蘭姆擁有一半的法國血統。他是一位好色之徒,同時還嗜酒如命。但是,他卻将沉思與自責留給了他的導師史邁利。如今,在《間諜的遺産》中,我們将看到這位“剝頭皮者”的内心。

在這本書的開端,年邁的基蘭姆正在布列塔尼(brittany)度假。但是,以前在“圓場”的同僚卻給他派遣了一個任務,于是,這段悠閑的日子便被打斷了。“幾年之前,你曾在一次行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那起事件突然再次出現了”,該任務要求他馬上趕到倫敦。那起事件源于《柏林諜影》中的情節:很早之前,史邁利曾派遣阿列克·利馬斯和利茲·格爾德(liz gold)保護“圓場”在東德的卧底。如今,他們的孩子正在試圖複仇。讀者們可能會忘記,在這本書的末尾,格爾德試圖爬上柏林牆,但不幸遇難。阿列克·利馬斯也是以殉情。兩位可靠的特工在執行高層任務中犧牲,這便是這本書最後的場景。這個場景充滿了道德模糊感,在之後的作品中,勒卡雷也延續了這個風格。

阿列克·利馬斯和利茲·格爾德的死亡可能是冷戰中的一場悲劇。但是對于年輕的一代來說,這卻是一場潛在的訴訟。諸如伯尼(bunny)、塔比瑟(tabitha)等人開始質問基蘭姆間諜非正常死亡的情況,并要求深挖秘密記錄,将其在法庭上公開展示。

這起當下的法律案件推動人們開始探尋曆史的真相。但是,勒卡雷所采取的手法并不盡如人意。勒卡雷早期小說中的精華,在于情節能夠緩緩地推動故事前進。過于依賴回憶來叙述故事,從來都不是一種令人滿意的方法,特别是許多回憶都采用的是檔案片段以及很久之前的錄音。這些内容擾斷了基蘭姆的回憶,打亂了故事發展的邏輯,書中人物的觀點略顯模糊。

但是這隻是一個小小的不足而已,我仍然以一個舒服的姿勢讀完了這本書的大部分内容。勒卡雷是一位極具天賦的作家,他能夠将所有手中的牌交織在一起,使得這些内容不僅僅适用于這本書,而且也與之前書籍中的情節相得益彰。如果粉絲們想要了解漢斯·迪特爾·蒙特(hans-dieter mundt)與“圓場”的秘密關系,或者是想了解卡爾·裡梅克博士的關系網,或者是想了解“政治部”(special branch)的孟德爾督察長(inspector mendel)的計劃,他們都會在這裡找到答案,都不會心懷失望。

《間諜的遺産》或許是史邁利系列小說的最後一部作品。但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出現。我希望看到這位富有才華的作者即便在 85 歲也能夠繼續撰寫其他的前傳和續集。但是如果這真的就是最後一部的話,我認為有兩點内容非常重要。第一, 在我看來,勒卡雷對這本書中的間諜非常支援——是的,他确實對這項任務是否真的值得執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然而這次,毫無疑問,這些間諜的确都是好人。由于過往的錯誤,追擊他們的年輕一代想要對間諜們進行懲罰,他們對于生活的憤世嫉俗可見一斑。

54年後 約翰·勒卡雷在《柏林諜影》基礎上又寫了本間諜小說

“你們都有病。你們所有這些間諜,”其中一位未來的複仇者吼道。“你們不是良藥,你們是他媽的病毒……你們他媽的生活在黑暗之中,因為你們他媽的無法觸碰陽光。”這些話非常不雅,而且也并沒有多大的說服力。之後,這位複仇者毫不畏懼,迎難而上,但最終敗在基蘭姆面前。

勒卡雷的作品中暗含了他的情感态度。他毫不留情地去批判他所不喜歡的角色(在最近的作品中,許多暴虐、不可靠的人物都是美國情報人員),而他卻沒有這樣去批判年輕一代。同時,勒卡雷極力贊揚書中的老角色:基蘭姆令人仰慕,即便他曾為了掩蓋過去而說謊。

在這本書的結尾,基蘭姆越來越像史邁利一樣,厭倦了這個世界。“你說,在我們不再擁有人性和自由之前,我們能夠以自由的名義,擁有多少人類感情呢?”他沉思道。他的思維和史邁利越來越接近。勒卡雷認為,每個國家的間諜都被自己的職業所玷污了,這是他的情感的象征。但是這句話從基蘭姆的口中說出,會聽起來像是被迫的。此時,他似乎更是像理查德·赫爾姆斯(richard helms,美國中央情報局第6任局長)的 “讓我們繼續吧”間諜學校中的一個人物。在這本書中,犧牲的阿列克·利馬斯并沒有這樣偉大的想法。我們了解的更多的是頑強的忠誠驅使他在冷戰期間犧牲了自己。

在這本書中,諸如阿列克·利馬斯和基蘭姆等人物,都被塑造成了品德高尚的形象,使得我們那位經常被背叛的英雄——之前作品中的史邁利——黯然失色。近年來,人們在機場,在體育賽事上為海外歸來的作戰人員鼓掌呐喊,卻不考慮我們對于他們所參與的戰争的感受。《間諜的遺産》中也展現了這一點。軍人可能處于灰色地帶,但我們卻仍然對他們的堅持和勇猛緻以敬意。

最後,這本書告訴了我們關于喬治·史邁利的什麼資訊呢?在這本書的大部分内容中,他都是一位隐匿的神(deus absconditus)。人們一直要求看到他,但他卻沒有出現。你或許會認為這位老男人已經去世了,或許和許多之前的軍情六處特工一樣,轉而為投資銀行提供咨詢。但是,并非如此。文章在結束的時候曾提到,史邁利在瑞士和德國邊界附近的一個圖書館中,閱讀着那些晦澀難懂的書籍,這正如他曾在水街的時候所做的一樣。是以,我不認為我們失去了什麼。

勒卡雷在選擇故事背景的時候有一個小小的心機:在他的回憶錄《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中,他告訴我們,他最喜歡的地方是瑞士的阿爾卑斯山。他用從《柏林諜影》中所賺的錢在那裡建了一個小屋。而且,這裡對他在牛津大學讀書時的導師 vivian green 來說,也很特别。約翰·勒卡雷曾說,“他以自身為例,為我展示了喬治·史邁利的内心生活。”

在這部小說的結尾,史邁利溫和地評價了在冷戰結束前夕,他所經曆的漫長戰鬥,但是讀者們可能覺得這是胡言亂語——史邁利其實并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他不會告訴我們,也不會考慮失信于自己上司的下屬,如基蘭姆等人。對史邁利以及其他偉大神秘的角色而言,少即是多。約翰·勒卡雷在遣詞造句之間,為我們留下了可以自己去填補的空間,我很喜歡這一點。

(翻譯:尉豔華)

……………………………………

歡迎你來微網誌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衆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