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别》是怎樣的離别?

在許久未見大熒幕之後,電影院複工的消息讓不少影迷為之一振。自打電影藝術成為“第七藝術”以來,人們似乎沒有和電影分别如此之久。而此次複工後,受各地區複工時間不統一和疫情防控入場人數限制,大多影院還是在放映過往的熱門佳片,除了這一部 ——《第一次的離别》。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别》是怎樣的離别?

成長的過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離别。

除去片名之外,這部新疆兒童片的鏡頭也很容易讓人看到伊朗電影的影子,鬼才導演阿巴斯和法哈蒂的血液若有若無地流淌在影片中,讓王麗娜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新疆女導演逐漸為人注意。

該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其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讓這個關于“離别”的電影更真實,仿弗拉哈迪的大量長鏡頭、跟拍鏡頭和固定鏡頭雖然會使得叙事節奏拖沓,但這種質樸無華的機位應用,讓這個隻有5人的攝像團隊巧妙地将導演預想的介于真實與虛構間的叙事與表演予以實作。

隻有拿捏住拍攝方法,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叙事中的巧妙之處。電影全片沒有一位有名氣的演員,大多都是毫無表演經驗的“演員”,甚至一些群衆演員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參與電影拍攝,權當是在拍攝生活紀錄片。在對小演員的教導中,導演使用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手法——“不指導表演,隻捕捉反應”。這使得影片的即興表演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也使得電影情感飽滿充沛。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别》是怎樣的離别?

電影發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沙雅地區,主人公小男孩艾薩和女主凱麗比努爾姐弟的兩種家庭生活,組成片中的對照主線,幾次離别也成為了全片的叙事核心。艾薩的母親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哥哥在外上學,父親一人難以支撐家庭,生活的重擔落在了小艾薩的身上。他在課堂上說出了自己的三個願望,分别是當醫生治好家人的病、照顧朋友、買一個喜歡的玩具——艾薩沒有玩具,隻有一隻注定要被送去做祭品的小羊。

如此清澈的三個願望,卻在影片中一一與他離别。陪伴他的哥哥去外地上大學;由于一人難以扛起生活重擔,父親無奈将母親送進養老院;唯一的朋友凱麗比努爾離開家鄉,去庫車學習國語;連次遭遇打擊後,艾薩回到家中發現自己的小羊也不見了。傷心不已的艾薩在大雪中騎驢找羊,第一次用眼淚宣洩了厚積已久的情緒。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别》是怎樣的離别?

凱麗比努爾的故事線則簡單許多。本是品學兼優好學生的她由于國語水準一降再降,導緻母親被老師在家長會上嚴厲批評,父母開始準備送她去庫車學習,以尋求更好的發展。

即将遠離家鄉,凱麗比努爾一次次向父母詢問:“能不能帶上爺爺?”“能不能帶上艾薩?”不僅如此,萦繞在她腦中揮之不去的,還有父母的離别——“他們是不是要離婚?”最終,凱麗比努爾的父母選擇分居兩地。她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長與離别。

在接受沉靜審視的叙事後,人們終于開始思考有關成長的問題。這部電影鏡頭語言的能指與所指都很透徹,清新幹淨的構圖和畫面,大量胡楊樹空鏡和逆光剪影人物鏡頭用獨特的美學觀照預示着這是一部屬于孩子的純粹影片。但最終艾薩騎驢找羊的場景中,畫面突然紛雜,盡管畫面中隻有茫茫白雪和騎着驢的艾薩。這是導演表達“成長”的叙事方式,也是一首獨特長詩的尾聲。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别》是怎樣的離别?

盡管是一部維語片,但影片本身内蘊的種種“成長的代價”,是觀衆可以感同身受并為之信服的。換言之,這些事情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必然發生的。從長輩的角度來看,這些離别沒有一處不是為了片中人物更好地成長,但對于這些内斂沉靜的孩子而言,他們隻是為了離别而痛。對于這一點我們心知肚明,但無可奈何的情緒也讓我們與片中人物一同喜與悲。

成長既為定局,我們又應如何自持?導演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但在類紀錄片式的電影中,導演或多或少地将其觀點蘊含在鏡頭中。諸多鏡頭冷靜,但依然富有張力。

電影中,一切突然的變動,導演都是通過太陽和山的光源對比來展示的。在影片中的具體畫面就是角色站在山上,踩着太陽光,即“太陽在人之下”。但每一次的破局——離别時,光源都是充足的,即“太陽在人之上”。出現問題時,世界黯淡,解決問題時,日頭正好。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别》是怎樣的離别?

如果這種隐喻鏡頭不足以讓觀衆了解,那麼艾薩讀哥哥家書時,哥哥告訴艾薩接受并努力改變困局的一番話,就是導演對熒幕前的觀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細膩的鏡頭和人物粗疏的表達,雖然沒有完美解決一切難題,但判斷好與不好之前,我們唯有也必須沉默支援他們的一切選擇。

這便是影片表達的無奈與接受,是現實審問與理想升華的結合。如果不是這一點,這部電影絕不會以導演處女作的身份拿下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兒童單元最佳影片。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别》是怎樣的離别?

《第一次的離别》作為影院複工後的第一部新片,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都為其增添了一絲詩意氣息。電影美學賦予大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其“私人時間”屬性,而“私人時間”就是現代主義極度追求甚至為之呐喊的所在,也是這部電影小衆的一大原因——這本就是導演送給家鄉的家書。

“對時間的感受”過程,是現代主義藝術所倚仗的美學訴求之一,包括電影美學,包括新聞美學。由它所生發的對“意識流”“私人的曆史記憶”“妄想時空”等主觀的内容,都成為現代主義藝術所青睐的表現對象。

是以,去看看電影吧,在這與電影“第一次離别”,又久别重逢的當下,這是電影成長的經曆,也是我們的。

作者|閻語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别》是怎樣的離别?

責編|廖芊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别》是怎樣的離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