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十年前的春節七十年前的春節(散文)

作者:中國鄉村美文

70年前我十歲,對年俗記憶猶新,在老家吉林省德惠市農村,剛解放農民平分到土地,歡天喜地種植五谷雜糧,喜得豐收,盼望過個愉快的春節,品賞自力更生喜悅。

七十年前的春節七十年前的春節(散文)

殺年豬

我們那疙瘩春節是從殺年豬開始,進入冬月末臘月初,養了十個月豬喂肥了,請了有經驗的能手幫忙。殺死後擡到桌子上,在後腿割個口子,用鐵棍特制叫豬頂子,紮進獵身左右捅,再用木棒子捶打,師傅往切口吹氣,隻見豬身肉皮逐漸鼓溜起,紮緊切口,再吹鼓另一面,這時大鍋水已繞開,往豬身澆水,不一會白白淨淨,鼓鼓溜溜像年畫上圓圓胖胖大肥豬。這時,抺淨桌子開腸破肚,掏出豬下水,分割肉塊,廚房酸菜切好,第一刀血脖肉、血腸下鍋,放上花椒大料姜蒜,竈下火光燃燃,蒸氣飄香,從屋裡飄出院中,街上傳出鞭炮聲,親朋好友圍上桌子,大塊肉,小碗酒,吃得熱火朝天,合諧親切,聞到年味了,新春佳節從此開始了。

下午,主人家上河套刨冰,清泠泠,白晶晶河冰挑回家,在倉房裡一角地鋪上一層冰,把分割肉塊擺好,上面再蓋上一層冰,澆上水當機,一個天然冰箱,不走水分,整個正月直至開化之前都在吃着新鮮肉。

七十年前的春節七十年前的春節(散文)

臘八糖

俗語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那些年節氣俗話很準,我屬龍,是臘八生日,都說這個生日好吉祥,下巴沒凍掉,腦袋瓜子确不靈光。我們那不喝臘八粥,吃大黃米飯,喝粥更糊凃了。大黃米雲豆飯,吃時拌白糖又粘又甜。晚上吃大塊糖,因為是我生日可多優惠一塊。大塊糖是用碎黃米做的,屯裡有小糖坊,可買,也可用碎黃米換的,那糖又甜又脆又香。現如今冬天也有賣的,樣子也像,沒有那年頭甜、脆、香,還粘牙。

正像魯迅先生說的,十年後回鄉下,那果疏沒有從前的好吃,我是也有同感,還是先生有先見之明。

七十年前的春節七十年前的春節(散文)

掏米蒸年幹糧

過了臘八特别忙,推碾子拉磨,掏米蒸豆包、年糕。首先自産蒸年糕用糜子、蒸豆包用紅黏谷碾成米,然後用碾子碾壓成面。那些天碾子特忙,頭些天排号,叫占碾房,糜谷脫粒後,一占上就得忙一兩天。碾房有公用大風車,現在想起那風車很科學,一邊有搖扇,中間頭挌漏下整米,第二格下碎米,那碎米用做大塊糖用的,後頭扇出是谷糠。碾面時米用水泡後曬幹,碾壓形成面粉,有個大笸籮,面粉用蘿篩進大笸籮,這就是做年糕、豆包用面粉形成簡單又複雜過程。

蒸豆包用小黃米,蒸年糕用大黃米,蒸豆包用大黃米最好,好吃好看,因大黃米比較艱貴。蒸時先發黃米面,聞着有酸味,大雲豆餡已烀好,鄰居女人過來幫忙,一天蒸上幾鍋,晾幹後,放進缸裡凍上。第二天撒年糕,一層面,撒一層烀好雲豆,蒸好晾幹後,切成長條,同放豆包缸裡,足夠一正月吃的。吃年糕粘白糖,白糖甜,芸豆香,那是大人小孩子最愛吃的食物。

七十年前的春節七十年前的春節(散文)

二十三過小年

二十三過小年,也是癸竈王爺升天的日子,早晨吃完酸菜餡子後,打掃廚房,清潔竈台。據說竈王爺是天上星宿,被派人間做東廚司令,家家戶戶恭敬如神,二十三日竈王爺升天日,這天揭下舊的竈王爺畫像,貼上嶄新的,對聯是左邊“上天言好事”,右邊是“下界保平安”上邊橫批是“一家之主”。竈台擺上供果,放上用高梁蓆糜紮成馬造型,還有馬用草料,放上一碗水,供人馬飲用。傍晚,恭送竈王爺升天,社王爺嘴上粘大塊糖,馬的嘴上也粘上大塊糖,希望人馬在玉皇大帝面前嘴巴甜甜的,多說本家好話,不說壞話。家主人邊磕頭邊禱告:“竈王爺,本姓張,騎大馬,挎腰刀,見玉帝,多說好話,少說壞話。”禱告完畢,把舊竈王像和紙馬一起燒掉,放鞭炮送竈王升天,祀盼保佑一家平安、和諧、吉祥如意過太平年。

二十五六第二次趕集辦年貨,給家人買回洋襪子、凍梨、鞭炮、糖果、糕點等應年物品。二十八把面發,麥子自家産的,饅頭蒸好後,在上面印麻果紅花。那麻果是野生的,樣子像脾酒瓶蓋型,比瓶蓋楞角長,清新好看,表現吉祥如意,龍鳳呈祥。

七十年前的春節七十年前的春節(散文)

除夕日過大年

年三十除夕,霧氣騰騰,空中飄着小雪花,給節日添光彩。吃完早飯,再次清掃屋裡院外衛生,在院中豎起燈籠杆,貼對聯,大門外貼上“出門見喜”,豬圈貼着“肥豬滿圈”,雞窩貼“金雞滿架”,燈籠杆貼上“吉星高照”,每個春聯下貼個挂錢,挂錢中刻着“五谷豐登、“吉祥如意”字樣,随風飄蕩,絢麗多彩。屋裡父親請下家譜挂像,工整挂在北牆上,供桌擺放上各樣供果,臘燭,焚香煙霧缭繞。挂像上圖相清晰,标明着祖先名字,楊家闖關東過來的,原籍山東登州府即墨縣楊屯,聽說頭幾年老家人去過即墨縣尋根問祖呢。

晚飯最豐盛,豬肘、鯉魚、小雞炖蘑菇、酸菜粉條等佳肴,最值得提吃上大米飯,一年才能吃上一頓白米飯,肉頭頭,清香爽口。那地方都是旱田,不産水稻,自家種的粳子,也叫旱稻子,碾壓出叫粳米,産量低一般不種,年上街裡買的,隻能過年舍得,很珍貴,吃得到真香。晚飯後小孩子提着紙燈籠亂竄,大人屋裡包年夜餃子,餃餡裡埋下銅錢,誰吃誰有福。餃餡是芹菜的,幹芹菜,秋天晾幹的,那年頭冬天哪有新鮮青菜,隻好自力更生。幹芹菜用水泡後,開水湯一下,也有芹菜味道,吃芹菜意味人勤儉持家,風調雨順又一年。

屋裡包餃子,外邊佈置發年紙,驅邪惡,請祖宗先人回家過年。我抱來麻籽杆,放院子中央,麻籽杆是地頭地腦補種的,為不浪費一分土地,麻籽是打油扛車軸用,也等于潤滑油,也用油窗戶紙,那個時代沒有玻璃,油過窗戶紙亮堂。院中放上桌子,擺上供果,點上香,看三星在頭頂上,屯中傳來鞭炮聲,大約在十一點左右,屋裡煮餃子,外面點麻籽杆,麻杆有油質,着起劈啪嘎叭聲,一屯子在劈劈啪啪,禮花閃爍,煙火籠罩,轟轟烈烈聲中吃年夜飯。吃餃子時默默地吃,不許小孩亂說話,吃完飯不忘大人講的故事,年夜财神送金元寶,我們都小心翼翼,在屋裡屋外聽小雞仔“咕咕”叫聲,尋找金元寶。

七十年前的春節七十年前的春節(散文)

初一很熱鬧,新過門小輩新媳婦,在妯娌嫂子帶領下,給長輩叔叔大爺拜年。這時新媳婦小叔子鬧的歡,前跑後竄,給新嫂子抹黑臉,大嫂子左轟右護,連打帶罵,新媳婦東躲西藏,激不得,善不得,新正月不能翻睑,隻好使出本身技能,避開屁小子壞招。

初三辦秧歌,由好事者張羅,秧歌隊都是男人的事,男扮女妝,穿上花花綠綠大布衫,頭載五尕紙花,扭起顫顫巍巍,俗名叫“臘花”。男醜身紮紅腰帶,手耍花鈴棒,花鈴棒是一米長圓棒,挖兩個長槽,穿上幾個大錢(前朝方眼銅錢),在女角身前身後竄,花楞捧耍起“嘩嘩”響。前方領隊的叫“傻公子”,身披大蘭鬥蓬,右手擎大扇子,左手扯張鬥蓬,走起旋風式,領引隊伍演變花樣,就是藝術變幻導演,穿街過巷,看誰家院子寬綽,也比較富裕些,進院能打開場子,鑼鼓喧天,唢呐聲聲,秧歌扭的歡,“變蒜瓣”、“編花籃”、“卷白菜”,也許興緻些,停下隊伍來場演唱一出“小拜年”。這花樣做完主人家會送上一條煙,隊長報出禮物,隊員喊聲“謝”,隊伍走出院子。有的人家沒有意識到秧歌會光顧小院人家,沒有什麼準備,秧歌高潮過一遍,緊鑼密鼓,唢呐高吭,主人在尴尬中,遞上三五元錢,在一片謝謝聲中離去。這支秧歌隊伍,還會到臨屯,鄉上區裡去彙演出,互相祝賀,交流藝術,斷斷續續鬧到正月十五。

七十年前的春節七十年前的春節(散文)

十五夜撒路燈

正月十五夜更有意義,大街邊撒路燈。各家各戶用荞面,也有高糧面做小燈碗,中間插上小木扞,添上麻籽油,夜裡放到自家門前道邊,一兩米間放一個,整個屯大道街邊,形成一條火龍燈光閃爍,五彩缤紛,像徵着天下地上同現輝映,前途光明,日子越來越好。如果天空飄着雪花,就說明中秋節那夜雲遮月了,就應了俗話說的“中秋節夜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秧歌隊伍來了,鑼鼓喧天,唢呐悠揚,可見小孩紙燈籠遊走燈光,大人扶老攜幼歡聲笑語聲,一屯子燈火輝煌,充滿喜慶合歡景像。

後來為節約糧食,又發明用碎柴末末(俗名叫“格撓”,根據發音寫這兩字樣),拌點煤油撒在道邊,點着形成一條很雄勢火龍,既不失傳統風俗,又節省糧食和麻油。有電之後,路燈從腳下立杆頭上,顯然是安全的,我想,這路燈是不是起源民間土法而演變而成,又變着現代花樣燈型,美化着夜間不平淡生活。

七十年前的春節七十年前的春節(散文)

二十五是龍鳳日

正月二十五還有個龍鳳日,這天家家起個大早打掃院子,在院中央用土灰撒個大圓圈,中間撒上五谷雜糧,其表示這是個大糧倉,今年風調雨順,日麗風和,五谷豐登,糧食大豐收,大大糧倉裝滿千百擔五谷雜糧。

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糧食滿倉,人丁興旺,不忘“二月二”祭祀“龍王爺”,二月二龍擡頭,行風調雨要靠龍王爺,今年四龍治水,俗話說龍多靠,龍少澇,四龍治水正好,不等不靠,各負一方。家裡豬頭收拾幹淨,就等二月二這日,無風無浪,晴空萬裡,湛藍天空,紅日東升。如果飄着雪花,那就像徵“瑞雪兆豐年”,男女老少,歡聲笑語走出門,迎接風和日麗好兆頭。

作者:楊玉發,内蒙古綽爾林業局退休幹部.

編輯:趙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