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的削藩策失敗被腰斬後,七王并未停止反叛朝廷,周亞夫雖曆經三個月平定了七國之亂,吳王劉濞為首的幾個藩王自殺,但七國的根基尚在,并未觸動其根夲制度。經若幹年的發展,七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兵力強盛,經濟繁榮,時刻威脅中央集權。削藩勢在必行。現時各侯國連城數十,地方千裡,擁兵自重,專制一方,成為政令統一的隐患。武帝繼位後,為實行中央集權,限制侯王割據的勢力,采納了晁錯、賈誼的政治思想,認為徹底削弱諸侯王的權力勢在必行,緩則驕奢而易為淫亂,急則合縱以反抗朝廷。對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此時中大夫主父偃建議:令諸侯王得推恩分封子弟為侯,除嫡長子繼承王位之外,其他諸子都在王國範囲内分割封地,建立侯國,把大的王國柝分為較小的王國與若幹個小侯國,這樣,侯王的其他子弟都得賞所願,得到了他們的支援。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主張,在各諸侯國實行推恩令。這樣做表面上是對各侯王的子弟施以恩德,實際上是要削弱諸侯國的勢力。這樣以來,中央達到了削藩的目的,鞏固了中央集權。諸侯王認為肥水沒有流入外人田,疆域都分給了自已的兒子,和以前并無差別,是以得到了諸侯王的擁護。又避免了諸侯王叛亂的可能。
晁錯削藩遭到了七王極力反對,以至發生七國之亂,晁錯是在錯誤的時間,失勢的情況下強行削藩,失敗在所難免。
漢武帝順應形勢,因勢利導,名義上是為各藩王的子孫着想,使他們不加戒備,實際上達到了削藩的目的。相較于晁錯的強行推行削藩的政策要高明有效的多,這就是漢武帝的超乎常人之處。其謀略智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