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四川雙流的“灰姑娘”
劉妃,本名不可考,姑且稱之為劉娥。劉娥,家喻戶曉的“狸貓換太子”故事原型人物之一,益州華陽(今成都雙流)人。劉娥家境貧寒,但非常聰慧,能歌善舞,還擅長撥打一種類似撥浪鼓的樂器“鼗”(音táo)。為了生活,劉娥十多歲就開始流浪于京城。因長相甜美、歌喉婉轉,美嬌娘的聲名很快在京城傳開。當時身為襄王又堅信“書中自有顔如玉”的趙恒聽聞她的名聲後将其召進王府,一見傾心。但此事遭到趙恒父親宋太宗趙光義強烈反對,宋太宗指令趙恒趕走劉娥,并給趙恒選好了王妃潘氏。
趙恒不敢違背父命,但又舍不得劉娥,于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将劉娥偷偷地藏在自己屬下張耆的府中十五年,感情曆久彌堅。十五年後,趙恒繼承了大統,即宋真宗,他将劉娥召進宮中,封為四品美人,很快又封她為修儀,再進為德妃,直至最後被立為皇後,即彰獻皇後。這個來自四川民間的普通女子竟然如“灰姑娘”一般, “麻雀變鳳凰”了。
圖左:章獻皇後,圖右:宋真宗
我不是“狠毒的皇後”
劉娥一直沒有誕下皇嗣,雖然真宗不嫌棄,卻是她立後的一大障礙。而劉妃此時已經年過三十,生子希望不大了。此時,劉妃有個近侍宮女李氏同劉妃聊天,說夢見自己懷孕了。這句話提醒了劉娥與真宗,他們便生出“借腹生子”的計策。真宗臨幸李氏後,李氏真的懷孕了,真宗對外宣稱劉妃有孕。待李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落地的嬰孩就被抱到了劉妃處,聲稱為劉妃之子,劉娥也是以順利立後。這個也就是後來戲文“狸貓換太子”的曆史本來面貌。
宮女李氏雖是皇子生母,但是并未是以得到真宗的青睐。劉娥和趙恒不能讓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也就不會對李氏“另眼相看”,并沒有厚待李氏,李氏也終生未與兒子相認。據曆史記載,劉妃雖然“奪”走了李氏的孩子,但并沒有加害李氏,在李氏生下小公主後,又晉封為才人。明道元年(1032年)2月,李氏病危,此時已是太後的劉娥派太醫前去診治,并晉封她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當天便病逝。劉娥聽從勸說厚葬了李宸妃,以一品禮儀将李妃殡殓,在皇儀殿治喪,并給李妃穿上皇後冠服。早在真宗年間,劉娥便尋訪到李氏家人封官,在真宗去世後,劉氏依然沿用李氏一族,此時,又追封李妃的父親,并再次晉升其兄弟,劉娥還是給了李氏她能給的榮光。
劉娥對待後宮妃嫔還算是謙和,在宮中一直保持樸素低調的态度。劉娥當了皇後以後也很簡樸,并限制自己的宮人都穿着樸素,即使當了太後依舊保持着簡樸的作風。太後宮内的侍女看到皇帝宮内的侍女都比自己光鮮亮麗向她抱怨,還遭到劉娥申斥。但是劉娥看到入朝的揚國公主、荊國公主(真宗姐姐)的頭發因年老而稀少,關切地感歎“皇姑老了,多加珍重”,還賜給她們珍貴的珠玑帕首。劉娥要求自己樸素,但是也願意看到皇帝和貴戚的衣着服飾能彰顯大國風範。
劉娥和同樣是來自四川的楊淑妃(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人)關系最好,李氏之子抱來以後,劉娥十分珍愛,視如己出,但是因為自己年齡偏大,精力不足,就托給小姐妹楊淑妃代為撫育。這個孩子叫趙受益,後更名趙祯,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仁宗小時候體弱多病,劉娥和楊淑妃對其倍加關愛,是以趙祯對她們二人感情極深,稱劉娥為“大娘娘”,楊淑妃為“小娘娘”。劉娥除了關愛趙祯的成長,對其學習教育也是極為重視,請來天下名儒為他講習經史,培養他的學養和德操,盡心盡力地撫養未來的天子。仁宗即位後,寬厚仁愛、善于納谏,成長為一代明君。
宋仁宗
劉娥的政治智慧
“始于顔值,陷于才華。”趙恒當初之是以對劉娥一見傾心,一定是因其不凡的容貌。史書中對其隻有“有麗容”這樣簡單的描述。而劉娥不僅僅是空有美貌,還聰慧異常。幾年的“京漂”生涯使得她人情練達;被“雪藏”的十五年,她沒有将自己限于無奈相思中,而是利用這個時間博覽群書,增長見聞。據史書記載,劉娥非常機敏聰慧,成為皇後以後,因為她通曉古今書史,熟知政事,成為了真宗的賢内助。她聽皇上講奏章,便能輕松能記住事件的緣由本末。真宗每日批閱奏章,劉娥必侍随在旁。真宗外出巡幸,也要帶上她。真宗根本離不開她。
1020年,真宗患病,難以支援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裡的政務實際上都由皇後劉娥處置。後來,真宗病重,下诏:“此後由皇太子趙桢在資善堂聽政,皇後賢明,從旁輔助。”此诏書便認可劉娥裁決政事的權力。
真宗去世以後,趙祯即位,也就是宋仁宗,劉娥成為了皇太後。此時的趙祯隻有十二歲。當初,劉娥為了鞏固後位,培植了丁謂等人。當宋仁宗即位後,宰相丁謂以為天子年幼,太後不過是一個婦人,就試圖架空劉娥,想要獨攬朝政。丁謂的這一動向被劉娥察覺,她果斷地殺了與丁謂勾結的宦官雷允恭,然後罷免了丁謂,并将他發配。劉娥快刀斬亂麻般地迅速解決了朝中的奸佞宵小,然後開始與仁宗一起聽政決事,正式垂簾聽政,史稱“彰獻垂簾”。
劉娥在正式掌權以後,起用了大批如晏殊、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等有才幹的官員。她調整了職官機構,并改革了科舉制度,恢複了制科,設定了學田,她變茶法,馳礬榷,減免賦稅,鼓勵墾田,整治黃河水患,興修江南水利等。在劉娥垂簾期間,她的老家四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币——交子,可見當時的社會平穩安定,經濟日漸繁榮。
劉娥号令嚴明,賞罰有度。她任人唯賢,有個叫劉綽的漕運使給她送來厚禮,想要升官,得到劉娥一頓申斥:“你知道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嗎,難道他們都是給我送禮才升的官”。劉綽羞愧難當,後來再無以重金求官者。在一次封賞儀式上,劉娥讓大臣們把子女親朋名單報上,大家以為是要提拔,紛紛上報。誰知劉太後把名單繪制成圖表,挂在卧室裡,每當有人舉薦,她就拿着名單核對那張表,除非證明有奇才,否則列入者基本不用。她還釋出了“限制子弟诏”,要大臣百官帶頭教訓子女親朋,奉公守法,違反了子弟诏嚴懲不貸。她的這套做法,不僅整肅了朝政,還有效防止了官員結黨營私。
不做武則天
劉娥臨朝稱制十一年,是北宋王朝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後,也是聽政時間最長的。當時,就已有人将她比作唐朝的武則天。劉娥就試探性地問大臣魯宗道:“你覺得武則天是一個怎樣的人?”魯宗道回答:“罪人一個,危害社稷。”後來,吏部侍郎陳琳向她敬獻了一副《武後臨朝圖》,稱劉太後為當代武則天,劉娥反手将圖丢在地上,厲聲說:“我絕不幹這有負祖宗的事兒”。後于乾興元年,劉娥明确表态:待皇帝成人,立即還政。
但是,劉娥還是想感受下天子的滋味。1033年2月,舉朝要行祭太廟大典,劉娥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廟。群臣大嘩,卻隻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飾物稍減了幾樣,呈了上去。她穿着天子衮衣、頭戴儀天冠入太廟行祭典初獻之禮,過了過天子的瘾之後,劉娥徹底還政于仁宗。沒多久,劉太後病逝,享年65歲。
《宋史》評價劉娥:“當天聖、明道年間,天子年輕,母後臨朝稱制,而内外肅然,綱紀得以樹立,朝政沒有大的缺失,奸邪的人不能肆意妄為,是谏官用人得到的結果”,史書認可了劉娥的政治才幹。劉娥在彰獻垂簾的十一年,保證了真宗時代到仁宗時代的平穩交接,并為宋仁宗時期的繁榮打下了基礎。曆史學家蔡東藩評價劉娥:“劉氏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他認為劉娥對待郭皇後也是很恭敬的,對待楊淑妃也是很謙和的。雖然将李氏的兒子據為己有,但她并沒有欺瞞真宗,也沒有殘害李氏,隻不過利用這個上位,希圖尊寵,雖然狡詐,但是說不上是惡,後世“狸貓換太子”的訛傳,是“捕風捉影,全屬荒唐”。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撰稿:葛麗平(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史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