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十次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作者:曼曼1998

從1895年至1910年,孫中山相繼在廣州上司發動了九次起義,但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1910年10月13日,在馬來亞的槟榔嶼,孫中山、黃興、胡漢民、趙聲、鄧澤如等人秘密聚會,準備發動第十次廣州起義。

孫中山豪壯地表示:“一敗何足餒。革命之風潮已盛,華僑之思想已開,從今而後隻慮吾人之無計劃、無勇氣耳!乘此良機,重謀大舉。财用一層,吾當力任設法。”

會議決定從同盟會會員中召集500人組織敢死隊,并策動清朝軍隊中同情革命的部隊響應。其後擴大到800人,分為10路,每路50至100人不等。這800人敢死隊,作為先鋒,以沖鋒陷陣。從廣東、福建、廣西、江蘇、浙江、湖南、四川、雲南各省及南洋各地召集的先鋒隊員,到香港集中,這些隊員大半都是同盟會的中堅分子。林覺民、喻培倫、方聲洞等都自告奮勇地充當先鋒隊。起義前夕,800名先鋒隊員陸續集結到廣州,不少人懷着必死的決心,寫下遺書。

林覺民在給他懷孕的妻子的絕筆書中寫道:“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雲:‘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是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方聲洞給父親的絕筆書:“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禀。此禀果到家,則兒已不在人世者久矣。但望大人以國事為重,勿傷兒之死,則幸甚矣。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雖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兒刻已廿有六矣,對于家庭,本有應盡之責任,隻以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即為身家計,亦不能不死中救生也。兒今日極力驅滿,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是以保衛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瞑目于地下矣!”

在起義之前,必須籌集一筆巨款,購買槍枝彈藥。決定以振興中國教育的名義,計劃在海外僑胞中籌款港币13萬元。

趙聲被派往香港,作起義準備工作;黃興、胡漢民、鄧澤如分赴南洋各埠募款,還派人到海外購買武器。

英屬馬來亞當局得知孫中山在槟榔嶼活動,以“妨礙地方治安”為名,把他驅逐出境。他再度去美國和加拿大籌款。

在加拿大、馬來亞、荷屬東印度、越南、緬甸、美國等國籌款已達19萬港币,超過了原定計劃。

1911年1月18日,黃興、趙聲等人在香港跑馬地35号建立了起義總機關“統籌部”。黃興被舉為部長,趙聲為副部長;胡漢民為秘書課課長,陳炯明為排程課課長。因胡漢民尚未到達香港,陳炯明代行秘書課課長,宋教仁為編制課課長。

廣州起義的日期預定于4月13日。但是,4月8日,從馬來亞歸來的溫生才擅自行動,暗殺了廣州副都統孚琦。溫生才被捕就義。

暗殺事件後,廣州政府嚴密戒備。加之從日本運來的一船武器和從美國、荷屬東印度彙來的款項誤期,黃興決定起義時間推遲到4月27日,原定十路進攻計劃隻得改為四路。

4月27日一早,乘早船到達廣州的趙聲部隊,因城門緊閉而不能進城;隻有福建和海防的先鋒到廣州候命。黃興将象牙印章及黑鋼時表分送給各先鋒,以作守信及準時之用。

  27日下午4點,離預定的起義時間還有一小時,黃興集衆演說,這時李文甫、羅仲霍、朱執信、譚人鳳等人也悉數到來,譚人鳳将香港情況告訴黃興,請求延緩一日,黃興隻說了一句:“老先生,勿亂我軍心!”此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出發前10分鐘,陳炯明派人來,見黃興等人已經整裝待發,一言未發轉身離去。按預定計劃,黃興攻督署,陳炯明攻巡警教練所。但後來的事實是,陳炯明害怕事情棘手而不敢行動。這樣起義軍隻剩了三路。

  4月27日下午5點半,黃興身穿雪青色紡綢短衣,雙腿紮布,雙手持槍,威風凜凜,神采奕奕。他看看手表,指針正指在5時30分,便立即發出指令:“各位同志記住:膽要大,心要細。時間已到,向督署進攻!”

司号員拿着用海螺做的号,吹響了進軍号。一時嗚嗚聲動,風起雲湧,直撲向前。

督署東西轅門駐有一連衛兵,正在吃晚飯,起義軍沖來,大喊道:“我們為中國人吐氣,你們也是中國人,如果贊成舉義,舉起手來!”

清軍衛兵面面相觑,有的企圖拔槍反抗。起義軍槍彈齊發,當即擊斃衛隊管帶,沖入二門,與清軍衛隊對射,所向皆摧。

黃興雙槍連連射擊,彈無虛發,迫使衛兵棄槍請降。

朱執信卻将平日文弱的姿态抛到九霄雲外,勇敢地沖鋒陷陣,顯示出十分機智勇猛。

黃興、朱執信、林時塽、李文甫、嚴骥沖入私寓,分頭搜尋張鳴岐。

喻培倫、熊克武等從督署後門進攻。三天三夜因趕制炸彈未合眼的喻培倫,身負一籮炸彈,雙目炯炯有神,抛出兩顆十磅炸彈,“轟隆隆!”督署後牆炸開兩個大洞。起義軍戰士沖進去,喻培倫高喊:“活捉張鳴岐!”

張鳴岐正在督署同司、道官員議事,聽到警報,連忙穿過後壁,轉入水師行台。

黃興見張鳴岐等官員已逃跑,下令縱火,焚燒督署。

起義軍出了總督署,行抵東轅門,同清朝水師提督李準部隊遭遇,林時廪向前勸降:“我等皆漢人,當同心協力恢複漢土。”不料突然中彈而死。

劉元棟、林尹民等5人相繼中彈身亡。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黃興舉槍射擊,連連擊斃數人,他右手中彈受傷,斷中、食二指。一臂已廢的喻培倫,胸前挂着滿滿的一筐炸彈,奮勇向清軍投去,敵人見之,無不喪膽。

起義軍兵分三路,分途進攻。戰火迅即蔓延全城。黃興帶領10人,打算出南大門,在途中與巡防營相遇,接火後,因寡不敵衆,敗北。黃興避入一家已歇業的綢布店,更換衣服而出,奔向珠江南岸郊區的一個秘密機關。那裡的女同盟會員徐宗漢給他包裹傷處,安全地把他護送去香港。以後,黃、徐結為夫妻。

朱執信随黃興轉戰到雙門底,從犧牲的同志手中拾起一枝槍,繼續戰鬥。他手、胸負傷,鮮血淋漓,竟不理會,直到子彈打光,隊伍散了,他才避入方言學堂學生林雲陔家中,等到大南門、大平門開放,經過一番喬裝打扮,搭船前往香港。

方聲洞等一隊起義軍馳攻督練公所,方中途飲彈犧牲。

陳炯明等人在黃興發動起義時,卻逃出城去,接着又逃回香港。

起義軍經過激烈戰鬥,終因實力懸殊而失敗。戰鬥中英勇犧牲的有林時塽、方聲洞、羅進等57人,被捕後慷慨就義的有喻培倫、林覺民等29人,共計86人。

胡漢民、趙聲率領300先鋒隊員趕到廣州,起義已經失敗,遂大哭而歸。趙聲不久便憂郁謝世。

事後,收殓在戰鬥中犧牲和慷慨就義的72具屍體,由革命黨人潘達微營葬在廣州城外東北郊白雲山麓的紅花崗(後改名為黃花崗),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黃花崗72烈士”。

此乃孫中山的第十次起義,即後人所稱的辛亥(1911年)廣州起義或“黃花崗之役”,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1911年4月28日晚6點,孫中山與緻公堂大佬朱卓文由溫哥華抵達芝加哥車站。西方報紙紛紛登載這次起義的消息,孫中山立刻發電給香港的胡漢民:“聞事敗,同志如何?善後如何?”

  當時,孫中山每天都應邀到各處演說,忙碌不堪。香港方面卻一直沒有複電,一周之間孫中山連發三封電報給胡漢民,但均無消息,孫中山一直心情沉重。一次原定3個小時的演講,但一直情緒非常不安的孫中山隻演講了一個小時便難以為繼,以至于早就耳聞“孫先生演講口若懸河”的一些聽衆,都懷疑是假冒者來代替他演講。

  直到5月3号晚上,孫中山終于收到了胡漢民的回電,得知黃興等人安然無恙的消息,孫中山才心情舒展。

  黃花崗之役,革命黨受創之重,也是自革命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革命黨人的精英——先鋒隊員們大部分壯烈犧牲,還有一些人在被捕後遇害。孫中山用飽含激情的口吻,贊揚了民國建立前最後一刻付出生命的烈士們:

  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第十次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