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曾國藩,人們往往會聯想到他統率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的戰功卓著,以及在晚年時期推動洋務運動的改革作為。然而在成名之前,這位後來被譽為"中興名臣佼佼者"的人物,也曾經曆過一介書生的寒門出身和循規蹈矩的仕途發展之路。
生于嘉慶十六年的曾國藩,乃是湖南長沙一介布衣家庭的子弟。盡管家境并不富裕,但他的祖父曾荻曾及父親曾元濟都十分重視傳統儒家教育,是以從小就将曾國藩嚴格要求讀經典、習禮法。或許正是受到了祖訓熏陶,曾國藩自幼便性情端正、勤奮好學,在家鄉便已小有名氣。
值道光朝年間,曾國藩一直懷着"讀書為的是當官"的雄心,為了終能在科場上獲得功名,他孜孜不倦地專注于讀書作文。終于在道光十八年,經過十二年的不懈努力,曾國藩高中會試,獲得了"同進士出身"的殊榮。
得知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後,當時擔任軍機大臣的穆彰阿對曾國藩的文才十分賞識,便迅速将其納入門生行列。很快,在穆彰阿的保駕護航下,曾國藩在朝中漸露頭角,被道光帝禦賜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此,曾國藩正式步入了仕途,開啟了他在朝為官的漫漫征程。
接下來的十年間,曾國藩一直被委以虛銜文職,曆任檢讨、侍讀、侍講等閑職。直到道光二十七年,他才獲首個實職——内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行政級别方位列省部正職。往後數年,他陸續在六部中出任侍郎,官階雖無大起色,卻也算是蹭蹭升遷,最終被擢拔為朝野二品大員。
看似平坦無奇的仕途發展道路,卻為曾國藩日後翻雲覆雨般的生涯埋下了伏筆。正所謂"讀書非但圓夢,亦必定将做官為第一目的"。這位後來被追贈"文正"谥号的文人大儒,既然立志要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就必将一路青雲直上,終有建功立業的一天。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前後的坎坷際遇
功成名就之後,曾國藩的仕途并非就一帆風順。鹹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給當時朝野上下帶來了巨大沖擊,曾國藩也在這場由農民起義演變成的内戰中,經曆了幾度人生際遇的坎坷跌宕。
鹹豐二年,太平軍在廣西金田發難,揭開了持續近二十年的内亂序幕。面對節節失利的朝廷軍隊,當時已是京官的曾國藩獲命返鄉湖南團練新軍。次年,曾國藩憑借在湖南地區遍布的親朋好友關系網,終于組建起了以熟人為主體的"湘勇"地方武裝。
然而,剛一上陣與太平軍遭遇戰,湘勇就遭到了慘重打擊。鹹豐四年七月,曾國藩親自統領湘勇遠赴浙江山區禦敵,不料卻被太平軍打了個措手不及,這場戰役幾乎損失了湘勇大半兵力。
此役失利,令曾國藩在朝野備受質疑與猜忌。很快,他就遭到了清朝當局的革職處分,被撤銷了内閣學士及禮部侍郎的官職,隻能"留任"繼續鎮守湖南一線。對一向孜孜以求在科場上資格許可、步步為營的曾國藩來說,這無疑是人生的一記重挫。
不過,對這種境遇,曾國藩并未就此氣餒。相反,他沉着冷靜地反思總結了這次戰役的教訓,并對湘勇重新進行了訓練整頓。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親自督陣招納湖南儒生子弟,嚴加訓練,務求令湘勇成為一支真正精銳的民團。
的确,功夫不負有心人。鹹豐四年十月,曾國藩終于在武漢一役中扭轉了被動局面,擊潰了太平軍的精銳部隊。此後,捷報頻傳,他陸續攻克了漢陽、黃州等城池,為之前的失利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号。鑒于這些卓越戰功,朝廷也終于正視了曾國藩的軍事指揮才能,先後将他升遷為二品頂戴,署理湖北巡撫,并賞賜以黃馬褂以資勉勵。
由此,曾國藩正式轉身,成為了清朝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的主力軍指揮官。在戰亂的硝煙中,他漸為人熟知,地位與聲望也開始與日俱增。可以說,正是這一段波折經曆,才真正開啟了曾國藩躊躇滿志走上人生巅峰的新征程。
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的驕人戰績
撥雲見日的武漢一役,無疑是曾國藩走向人生巅峰的重要轉折點。自此之後,他憑借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過硬的統帥本領,一舉揚名天下,成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功勳卓著。
鹹豐十年,在湘軍連年的反撲之下,曾國藩終于攻克了太平天國根據地天京。這一重大勝利,宣告了持續近二十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徹底走向了尾聲。作為這場決定性戰役的總指揮,曾國藩當然備受朝野推崇。很快,他就被朝廷加派重任,同時署理兩江總督并兼領兵部尚書銜,職權相當于現今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部長。
随後的幾年間,曾國藩接連擊潰了太平軍殘餘勢力,肅清了江南、江北一帶的根據地。憑着這些卓越的軍事功績,他的地位和聲望也日益高漲。鹹豐十一年,他不但獲賜太子太保銜,成為朝野顯貴;更被朝廷委以重任,負責督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的軍務大權,職權等同于現今的戰區司令。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獎勵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傑出貢獻,當朝皇帝慈禧太後也下旨追封了他的家世,賜予了世襲男爵的榮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的親友門生也都因他的影響而獲得了朝廷的優渥恩遇,祖上七世的親屬皆可受恩獲賜錢祭。這在當時可謂是前所未有的特殊照拂。
同治年間,由于戰功越壘卓著,曾國藩的軍銜和官爵就節節高升。他先後獲授"鎮撫總督"、"欽差大臣"、"都察院右都禦史"等重要職銜,地位上等同于今日的正部級高官和戰區司令。到同治九年,朝廷甚至将其提拔為親軍都統領,統帥清軍所有現役正規軍,可謂是掌控軍權的最高統帥了。
這一切,都多虧了曾國藩長期駐守前線、親自指揮作戰,始終保持着對敵我雙方實時的了解和研判。他不僅能随時調集湘軍各路先鋒力量,進行緊急會師并對重點目标實施突襲;更善于根據戰場資訊,迅速規劃戰術戰略,指揮部隊在最佳時機實施有力的進攻和包抄。正是靠着這種卓越的軍事家風範,曾國藩才能在這場動蕩持久的内戰中,一路高歌猛進,建立起了不世功勳。
主導洋務運動并掌控全國軍務大權
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曾國藩并未就此滿足于既有的軍功政績。他意識到,要避免類似動亂再度重演,清朝必須盡快推進西化、現代化的自強運動。是以,在晚年時期他全力投身于洋務運動,主導了一系列海軍、陸軍和工業的現代化建設,為晚清的改革振興貢獻了卓越的力量。
同治九年,曾國藩奉命督辦長江以南沿海諸省的軍務。憑借久經沙場的豐富閱曆和過人的戰略眼光,他很快就制定了一整套現代化軍隊體制編制方案,為清軍在這些省份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此後數年,他親自監督和推進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新軍訓練以及火器、艦船的現代化改造。
到了同治十三年,為了進一步加大洋務運動的力度,曾國藩被委以更大的職權,被朝廷正式任命為"總理各洋務大臣"。從此,他就成為了當時洋務運動的最高上司和決策人,負責統籌規劃和上司全國範圍内的軍事現代化建設。
在曾國藩的直接主導下,清廷陸續在江浙一帶建立了華北馬步營、福州水師營、江南機器局等一批重要的現代化軍工設施。這些設施不僅引進了大量先進的軍火武器,更重要的是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後來成為著名軍事家的現代化人才,為晚清的軍事實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軍事建設,曾國藩也注重發展民族工業。他在南方諸省大力興辦了一批民間機器鐵廠、紡紗織布機器局等,推動了清朝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民族資産階級工商業才得以逐漸崛起,為近代中國工業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在夕陽餘晖之年,盡管已年過七旬,曾國藩仍堅持督戰親征。同治十三年,他親率陸軍與奉命剿撚的洋軍會師,率領聯軍進攻撚軍頭目孫家溝的根據地。在激烈的戰鬥中,他不幸受傷。盡管如此,他仍繼續指揮作戰,最終攻下了孫家溝據點,獲得了這場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憑借這無與倫比的統帥才能,曾國藩不但赢得了撚軍對他"宿将"的尊稱,更讓他榮升親軍都統領的職銜,成為當時掌控全國軍事大權的實際最高統帥。
正是在這一時期,曾國藩走上了人生的最高峰。他不但一手推動了洋務運動,為晚清的國力振興貢獻了卓越力量;更是以親軍統領的最高軍職,掌控了當時最為雄厚的軍事實力。毫無疑問,這位從布衣出身的文人大儒,已經馳騁沙場多年,早已淪為久經沙場的大将軍了。
身陷重重權力紛争而聲名狼藉的晚節
權力往往是把雙刃劍。盡管曾國藩在晚年獲封親軍統領,堪稱是半個統治者;但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卻陷入了同僚太監們的重重權力糾葛,甚至一度頗為狼狽。這期間他備受非議和指責,幾乎淪為滿朝文武的衆矢之的。
事情緣于同治十三年,曾國藩奉命出征剿撚。但由于手下将領作戰不力,兵力大量傷亡,最終戰況一度陷入膠着。當時,朝野上下對曾國藩的指揮也是非議紛紛。
趁此機會,一心想擴大自己權力的王熙鳳、安格等太監便紛紛向慈禧太後進言,聲讦曾國藩"驕縱昏庸"、"貪婪無度"。慈禧太後也深受其詞,對曾國藩越來越不放心。随後,她不但撤銷了曾國藩的督辦直隸、山東、山西等省的職權,更下令将其原屬兵權和軍饷都移交其他大員分管。
這無疑是對曾國藩莫大的羞辱和打擊。作為親軍都統領,他如今竟然連一兵一卒都無權管轄,實在是前所未有的荒唐景象。朝野文武自然嘩然,好評如潮,紛紛以"竟叫個武夫主儒"而諷刺曾國藩的尴尬窘境。
然而,就在曾國藩聲名掃地的同時,他的得力幹将們卻展現了"兵不由将不從"的勇氣和骨氣。馬家英等大将領公開力挺老帥曾國藩,表示"願死但不願受将降"。這種公然與朝廷對着幹的做法,自然是罪該萬死的重罪。但最終卻也迫使慈禧太後不得不重新考慮曾國藩的軍權問題。
一番權力紛争之後,盡管地位有所下降,但曾國藩仍保有總理各省軍務的實權。由此可見,即便到了暮年,他的聲望和威信在軍中依然根深蒂固。不過,在權力的角力中,他也為此付出了苦心人、減半軍權的代價。
直到光緒二年,曾國藩已年過七旬,體力漸衰。為了他的卓越功勳,慈禧太後這才恩準他"得以俸終身"卸任回籍。回鄉湖南之後,他也再未涉足朝野權力之争,隻是緻力于家族事務和教育事業的經營。
盡管如此,作為軍事家、改革家的卓著功勳,以及他在洋務運動中推動國力振興、建立現代化軍工等貢獻,依然讓他成為晚清三大名臣之一。并最終獲追谥"文正"的尊号。這既是對他文治武功雙全、對國家貢獻卓著的最高褒獎,也再度印證了這個布衣出身的儒林後裔,在仕宦生涯中成就非凡的爵位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