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廣袤無邊,孕育着各種奇特的生物。在每一片陸地和海洋上,形形色色的生物無一不時時刻刻地生存着。物競天擇,适者生存,殘酷的自然法則,迫使一代又一代的生物進化,抑或是滅亡,構成了如今五彩斑斓的大自然。下面我們一起欣賞這些神奇的生物吧!

已經滅亡的恐龍骨架
海樽身體形狀因種類而有不同,一般呈桶狀,體壁最外是被囊層,其内層是外套膜。被囊透明,可通過被囊看到内部構造。被囊層下有8~9條肌帶環繞着體軀,由于肌帶有節奏地從前到後縮,使身體産生運動,同時也使水進出循環,而進行呼吸和攝取食物。這是種很環保的動物!會吃掉水中的碳,然後壓縮成小小的碳顆粒并沉澱在海底。能改善溫室效應。(哈哈哈,是不是很奇妙啊!)
其顯著的特征是其尖尖的口鼻部,它屬于一個僅存于塞昔耳群島的蛙類。塞昔耳群島大約在一億年前同印度分離。物種曆經數百萬年進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這種青蛙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4米深的地下度過,是2003年才在在印度喀拉拉邦高止山脈西部被科學家發現。,這隻蛙屬于生活在遠古恐龍時期的一種特殊蛙類的分支種類。(是不是好胖啊~~)
在幼魚時,其外型、姿态與長印魚酷似,會伴随着大型的魚等,一同遊動。體型更大後,身上的花紋變淡,且為晝行性之肉食性洄遊魚類,以魚及甲殼類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迹.其個性跟外表一樣兇猛,通常躲在海底遮蔽物下,有強烈的領土意識,是一隻十足的生猛海鮮。(咦,真的是好兇的樣子~)
古稱朱鹭、紅朱鹭,朱鹮系東亞特有種。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繁殖期時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塗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
朱鹮常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範圍遊蕩;4-5月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産卵2-4枚,由雙親孵化及育雛,孵化期約30天,40天離巢,性成熟為3歲,壽命最長的記錄為37年。
它曾經廣泛分布在我國東部的物種之一,而後由于人類活動等因素,緻使其種群數量急速下降。目前,朱鹮最大的威脅來自人類的捕殺。
又稱膨腹海馬,為輻鳍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海馬屬的其中一種,是所有已知海馬中最大的一種,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區的澳洲及紐西蘭海域,栖息深度可達109米。栖息在礁石區,随着海草遊動,屬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食,卵胎生。
多屬于南美洲北部所屬的綠樹,蛇體細長,頭寬大。樹蛇多分布于熱帶美洲,皆營樹栖生活;毒牙特别細長,多生在口腔内部;多挺直身體成工字梁形,在樹枝之間穿行。飛蛇、貓眼蛇和鞭蛇亦常稱為樹蛇。它經常襲擊人是一種很危險的動物。
學名為克什米爾麝香鹿,是偶蹄目鹿科的小型鹿種。公鹿高60厘米,長有向下彎曲的尖利犬齒,因其外表看起來殘忍而被稱為“吸血鬼鹿”。但是這種瀕危并不吸血,而且非常罕見,主要分布于克什米爾地區。
學名叫鶴鴕,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就已經存在了,是以它的翅膀退化嚴重,比鴕鳥的雙翼退化更早,是以空有一對翅膀,但根本飛不了。而它們的兇猛,關鍵在于那讓人望而生畏的銳利爪子。這一對大爪子長達12厘米,各有三個向前的腳趾,三趾中最内側腳趾有一個匕首般的長指甲,異常鋒利。它的利爪結合強有力的腿,能夠輕易将人類開膛,鈎出内髒;對付狗和豬等動物,隻需一擊即可奪命。
長約30厘米,為體型小而粗壯的深色極樂鳥。嘴喙藍白色,眼圈白色。雄鳥翅、背和尾藍色。雌鳥下體栗褐色。雄鳥黑色的羽毛搭配藍色的尾羽和兩條細長的尾帶,顯得異常奪目。
馬島刺猬來自馬拉加西島拉努馬法納國家公園,這裡是很多奇怪生物的栖息地,其中包括指猴(aye-aye)和狐猴。這種生物在非洲猬目及相似的鼩形目和猬形目中是長相非常奇特的成員,它就像鼩鼱和刺猬的結合體,有着長長的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