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大二郎巷詹姆斯醫院更衣室,時間是1903年前後。詹姆斯醫院是同仁醫院短暫名稱)
民國安慶出現過多次疫情,如回歸熱、赤痢、霍亂等,政府稱之為“公共衛生”,并成立了相應防治機構。前期整理《海軍安慶醫院編年史稿》,接觸到一些相關資料,特别編輯出來,對老城這段曆史做一個簡要回顧。
1906年春,戴世璜醫生與中文老師廖先生一起,攜帶行軍床、藥物和外科手術器材,前往安慶以東約三十英裡的江邊小鎮——枞陽鎮。戴世璜醫生在完全脫離英語環境中待了六個星期。每周有三個下午出診,有三個下午在診所接待病人。這期間,全部都是中文對話,不說一個英文單詞。“我非常樂意為來診所的病人診治。由于沒有醫務助手,我常常不得不讓病人吸入麻醉劑後等在那兒,自己去忙别的,然後又趕在他醒來之前跑來做手術。較重的病人則送到安慶請華禮門醫生處理。我沒見過麻風病,是以第一次碰到時不知怎麼處理,讓華禮門醫生見笑了。隻見病人不成人形,手指腳趾都脫落了,急需住院治療。是以,我将他送到安慶。由于當時我們醫院還沒有麻風病房,治療該病的特效藥還未發明,我們隻好在門診對其進行注射治療,但收效甚微。現在的中國麻風病人仍然不少,過去隻有教會醫院才設有麻風病房。遺憾的是我在枞陽隻呆了六個星期,華禮門醫生卻認為我離開安慶很久了。他讓吳德施主教寫信催我回安慶,使我很是惆怅。”在《戴世璜自傳》中,戴世璜對這段生活做了這樣的記述。
(同仁醫院院長戴世璜,也學安慶官員,出門坐一回轎子)
1912年夏初,醫院接收一位患回歸熱的病人。照顧他的護士被病人衣服上的虱子咬過,也患上回歸熱。戴世璜在倫敦熱帶醫學學院進修時,聽過俄國人使用含砷新藥治愈回歸熱病的講座,于是按此方法,将含砷藥物稀釋後割開靜脈施藥(靜脈注射),病人很快得到痊愈。在縫合傷口的過程中,戴世璜不小心刺破手指,一周開始發熱,戴世璜自診為回歸熱病,規定服用小劑量生理鹽水稀釋的砷凡納明(salvarsan,又名六〇六粉)後無效,并引發出回歸熱并發症——虹膜炎。采取低濃度阿托品治療,沒有效果。改用高濃度的阿托品溶液,病情有所好轉。然後戴世璜去九江牯嶺修養,住明慕理先生别墅,眼睛逐漸康複。
(1920年代初期,同仁醫院女醫生與女護士在同仁醫院主樓大門前合影)
1920年,安慶兩所新式監獄不斷有病人死亡,獄醫查不出病因。此事為北洋政府得知,專門發函進行指責,并要求立即安排名醫醫治。因為安慶隻有同仁醫院擁有醫學博士,是以典獄長熊先生(mr. hsiung)邀請同仁醫院負責兩座現代監獄的醫務工作。戴世璜指派一名中國醫生張醫生專門分管。後戴世璜診斷監獄犯人死亡原因,是因為監獄營養太差,沒有新鮮蔬菜,缺乏維生素c,進而導緻壞血病流行。考慮到官員與監獄的面子,戴世璜拍電報到上海購來檸檬,讓病人喝檸檬汁,并讓監獄安排犯人吃新鮮蔬菜、豆腐及肉類,進而有效制止了壞血病的蔓延。鑒于同仁醫院在監獄所做的傑出工作,安徽省審判廳(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向戴世璜頒發麒麟嘉獎令(theorder of unicorn)。
(中年戴世璜與他的夫人艾瑪在安慶。夫婦倆都穿有中國特色的棉長袍)
1920年夏天,不斷有霍亂病人送到同仁醫院。霍亂在安慶發病率很高,每隔兩三年的夏季,就會發生一次。戴世璜在醫治霍亂病人的同時,另外還安排醫護人員尋找傳染病的源頭。最後發現此次病源,是一個外地來的男人得病死了,他的衣物曾在他住的房屋附近的井水中清洗。醫院通知地方政府,強行阻止居民使用井水,進而使疾病得到控制。在此期間,又對另一處被污染的洗菜、洗衣的池塘,也立即進行消毒,切斷傳染病源。安徽地方政府将此作為政績上報,北洋政府非常贊賞,專門頒發勳章(the order of the excellent crop)肯定他與同仁醫院做出的傑出貢獻。由此,同仁醫院也被安徽官方認可為預防醫學中心和治防傳染病的專業醫院。
(1926年8月18日《民喦報》刊發同仁醫院“收買蒼蠅啟事”)
1926年夏,一患霍亂病的上海旅客死于碼頭,東城高家山一帶二百多戶碼頭勞工被傳染,并波及其他地區,每日發病人數都在二百以上。同仁醫院雖展開積極的全面搶救,但收效一般,死亡率仍達到百分之五十。8月18日,同仁醫院在《民岩報》刊登“同仁醫院收買蒼蠅啟事”,啟事内容如下:“安慶同仁醫院夏令防疫會告白:預防霍亂,正在夏月。霍亂要害,蠅傳所得。清除蒼蠅,第一要訣。本院防疫,收買此物。百文一杯,快快撲滅。”
(1931年,中國衛生總社駐皖辦事處全體同仁合影,拍攝地點在博愛醫院時疫治療所)
1928年,安徽省會夏令防疫委員會在安慶市預防時疫委員會基礎上成立。安慶市預防時疫委員會1927年成立,内設總務、檢疫、醫務、清潔股。安徽省會夏令防疫委員會内設醫務、事務、宣傳、檢查組,下設臨時診所(省會警察局醫務所)和分診所數處(同仁醫院、博儒醫院、健生醫院、廣仁醫院、惠民醫院)。孫國玺被選為夏令防疫會醫務組主任。安徽省會夏令防疫委員會定于每年6月1日至10月31日開展疫病防治、預防接種工作,為患霍亂、傷寒、赤痢、白喉、猩紅熱、斑疹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者免費治療。
(1930年3月20日出版《中華聖公會皖贛教區月刊》總22期,刊孫國玺《安慶同仁醫院一九二九年之報告》)
同仁醫院院長孫國玺在《安慶同仁醫院一九二九年之報告》中寫到:“對于本市公共衛生事業——例如:公共衛生演講,本市運動大會,全省中學生聯合運動會,及本省國小生聯合運動會工作——本院無不盡力參加,使本市群眾對于衛生上,有深刻之認識。本院院長被選為夏令防疫會醫務組主任,該會隔離所設附在本院内。本市群眾受免費注射霍亂預防針者,已達四千餘人。隔離所收容四十餘人,多系赤痢、霍亂兩種。托上市垂佑,治愈者,為百七分之七十五。”後又在《安慶同仁醫院一九三一年之報告》中說:“查本院醫師、護士等,除院中規定工作不計外,尤其對于本市群眾之衛生運動,靡不竭力相助。即如安慶夏令防疫會,本院亦為會員之一,并派醫師、護士前往各機關及臨時診所值日、施診,且注射防疫針。”
(1930年代初,安慶汪洋廟一帶被淹,災民攀登茅屋之上等待救援。雲芳照相館攝影)
1932年7月,西門外大王廟、大新橋、雷公巷發生真性霍亂七十餘例,死亡二十多人。至10月28日,先後有三百零三人被傳染。同仁醫院作為安徽省會夏令防疫委員會隔離所,雖組織醫生、護士積極參與救治,但收效甚微,效果不是很好。
1935年,安徽省會夏令防疫委員會改稱安徽省會夏令臨時防疫所,所長由民政廳長兼任。同仁醫院作為成員之一,積極配合工作。
(1942年4月10日《安慶新報》刊《懷甯縣防疫委員會通告》,其中“防止天花布種牛痘”的“迎江縣立新東亞醫院分院”,前身就是大二郎巷同仁醫院)
1946年,安慶市紅十字會恢複(1912年成立,安慶淪陷後工作停頓),選舉馬伯瑤為會長,胡子穆、孫國玺為副會長。紅十字會設城北關嶽廟,下設診所、救護隊、消防隊。紅十字會診所聘請社會醫生義務門診,藥品除總會發給外,會費中自購一部分。
(1940年3月号《朝日新聞》上的兩則圖檔新聞,看不懂日文,但可以判斷是日軍的醫務人員在安慶城區做防疫工作)
來源:安慶老城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