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日電(李思妤 于俊)作為寶山市民美育大課堂的系列項目,由寶山區圖書館主辦的“傳·移——岩彩繪畫作品展”2日在該館5樓展廳揭幕。展覽邀請上海美術學院馬琳博士擔任策展人,為專家、藝術家進入社群建立了社會美育平台。
“岩彩繪畫”是一個獨特的繪畫語言體系,是對于以天然岩石微粒為媒介進行繪畫的稱謂。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岩彩繪畫工作室(以下簡稱上美岩彩繪畫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是中國美術院校中唯一以“壁畫及岩彩繪畫設計”為專業方向的教學與研究機構。
圖:策展人馬琳(左)與藝術家苗彤在展覽開幕禮上。
據策展人馬琳介紹,展覽以“傳·移”為主題,即傳承傳統,轉移生發。這也是上美岩彩繪畫工作室教學理念的展現,傳承深厚的中國傳統壁畫文化,并将其轉移到當代藝術語境和日常藝術創作過程中,進而使岩彩繪畫有了開放和多樣的發展空間。
馬琳是寶山市民美育大課堂的美育導師,近幾年來緻力于藝術社群、社群美術館的實踐與理論研究。當天,馬琳與藝術家苗彤及工作室的學生們開展現場導覽活動。苗彤從岩彩畫的源頭講起,向觀衆講述了礦石如何轉變為粉末用來上色,岩彩繪畫的質感與其它畫種的不同之處,如何在傳承古代壁畫的同時進行岩彩繪畫的創新。
本次展覽展出了上美岩彩繪畫工作室老師苗彤、陳靜及學生金璐、王佳樂、塗雅茜、權莉、陳曈、王志強、王文迪、梅金洪、吳菲、陶理、郭晨玲近幾年在岩彩教學、創作實踐中的作品。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臨摹古代龜茲壁畫和敦煌壁畫的作品。經典摹寫,是岩彩繪畫工作室的特色課程。今年6月,上美岩彩繪畫工作室進行了為期30天的“龜茲面壁--壁畫摹寫”現場臨摹教學,師生們在石窟壁畫現場,通過零距離觀察,分析傳統經典。展廳中的臨摹作品讓觀衆了解古代壁畫的材質構成和層面疊加的繪制技法,進而有助了解中國繪畫本源。
展覽第二部分展示了師生們的創作成果。上美岩彩繪畫工作室采取采集加工與岩彩創作同步展開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感悟藝術語言與物質媒介關聯性的基礎上,完成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單一圖像思維到材質思維的轉變。植根于岩彩繪畫語言方式,探尋“東方審美”語境下“本土繪畫”當代轉型的新路徑。
苗彤的《天上人間》系列取材于蘇州“拙政園”,在凸顯岩彩特質的同時,營造了飄渺神秘的幻像空間;陳靜的《滬上明珠》把東方明珠與絲路遙想相結合,以東方岩彩描繪美麗家園;工作室同學們的作品則以佛教石窟和日常生活中的鵝卵石、蛋糕、衣服、房屋等為主題,在凸顯岩彩材質美感的同時,營造色彩和形式相結合的抽象空間……
展覽第三部分以影像反映上美岩彩繪畫工作室師生考察龜茲壁畫、克孜爾尕哈石窟過程,以及他們對于岩彩繪畫的思考。
展廳中的一組文獻櫃展示了岩彩繪畫的原材料和創作工具,這是岩彩繪畫工作室武夷山《本土采集》課程的作品展區。本課程引導學生追溯本土材質的文化内涵,在采集有色土、有色砂岩的過程中,感受自然中的材質美。展示的有色土加工和石青、石綠、赭石等天然礦物顔料及采集工具,把岩彩繪畫的創作材料采集過程呈現在觀衆面前。
相關人士表示,寶山區圖書館不隻是閱讀空間,也是藝術空間,是發揮公衆美育職能的直接場所,觀衆在此可近距離與藝術家互動交流。寶山市民美育大課堂将舉辦講座、工作坊、藝術進社群等活動,讓更多市民有機會接觸到岩彩繪畫,直覺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據悉,本次展覽将持續到11月30日。(完)
編輯: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