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這句老古話在春節這個傳統佳節裡似乎更加顯得入情入理。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哪兒都透着那麼一股喜慶熱鬧勁兒。說起春節期間舌尖上那些不盡相同的美食,既是一頓頓美味佳肴,又是一份份新年祝福,這種來自味蕾和心靈的共鳴與交融,折射出的是中國老百姓心中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

績溪米粉珍珠子,紙包三鮮一品鍋。
“胡适一品鍋”是安徽省傳統名菜,屬于徽菜系,發源于宣城市績溪縣上莊,據說自乾隆年間就對其有所記載。鍋内葷素兼備、鮮嫩可口、香氣四溢,每逢四時八節和婚喪喜慶,績溪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會精心準備“一品鍋”,飽含了對阖家團圓的美好寄托和殷切期盼。
湯餅一杯銀線亂,蒌蒿如箸玉簪橫。
細如發絲,清如白玉,潔白光韌,晾曬在農家小院裡一排排手工銀絲面成為冬日暖陽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皖南人家的年夜飯桌上,一定會有碗自家制作的銀絲挂面,淋上 一瓢金黃鮮美的雞湯,再配上一小撮兒嘎嘣脆的豌豆粒兒,挑上一筷頭,寓意來年福壽綿長。
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
過年吃豆腐,一年都是福。因“豆腐”與“福”“富”諧音,做豆腐就代表着祈福,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幸福富貴的美好心願。在皖南鄉村,用鹵水點過的豆漿逐漸成為絮狀,在紗布的包裹下慢慢被壓制成型,這不僅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手工技藝,更是一種年俗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相傳早在戰國時期, 畲族紅曲酒是為給部落裡凱旋的勇士慶功而釀造,迄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每到春節來臨前,甯國雲梯畲族鄉家家戶戶就會用優質糯米和山泉釀上幾大缸醇香的紅曲酒。啜飲一口,雖有酸有苦,卻醇香濃郁、清冽甘爽、回味悠長,足以品味出畲族人民的熱忱和淳樸,還有過年的熱鬧和溫馨。
小孩小孩你别哭,進了臘月就殺豬。
過了冬至,古徽州老百姓就開始舉行一些年俗活動,殺豬便是其中之一。農戶們将自家養的肥豬宰殺後,将豬肝、豬心肺、豬腰等放在一起,再撒上胡椒、生姜、大蒜、蔥花等調料,在炭爐上慢炖一二個小時後熬制成鮮美可口的殺豬湯,舉辦一頓熱熱鬧鬧的殺豬飯,邀請鄰裡親朋歡聚一堂,共同分享一碗鮮美的殺豬湯,祈願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春節阖家團圓是第一位的。不論是在北方還是南方,搓丸子、炸丸子、吃丸子都是過年的必選動作。丸子通常分為肉丸子和素丸子,多半是用糯米粉或山芋粉輔之以其他配料均勻攪拌搓成球狀,丢入溫油中炸至金黃而成。一碗香酥可口的“丸子”,飽含了老百姓對家人和睦團聚的美好憧憬。(宣城市紀委監委)